上海人叫什么人是“毛估估”,就是说他是马大哈,做事不细心。米一个朋友老说科学就是“毛估估”,意思是说搞科学的人是不懂装懂,什么都能讲出高深的道理,可是实际上没有什么用处。
有一次,有专家解释使用电视很安全,电视机的显像管是负压,如果破碎了,碎片不会飞出去。听上去挺有理、可是他听了就不高兴,他家的电视机就爆炸了,显像管碎片到处都是。所以,他说科学就是“毛估估”也不冤枉。其实,正因为显像管是负压,在破碎的瞬间,进去的空气迅速膨胀,会形成爆炸效果。不懂科学还不要紧,这种人比较谦虚,就怕懂一些理论,就不切实际的乱解释。
实际上,米也属于这种毛估估的“科学家”。在科学实际应用上也栽过跟头。
当时,上海科委搞科技下乡,召集上海各大科研单位开会,让郊区科委的人提供问题,大家提方案解决。其中一个课题勾起了大家的兴趣。就是在草莓上市的时候,郊区农民早上运草莓到上海,可以卖几块钱一斤,到了晚上就只能几毛钱一斤。因为草莓已经不新鲜,而且如果不当天卖掉,草莓过夜就烂了。如果能够保鲜,草莓就可以一天都卖几块钱一斤,农民收入岂不是大增?
水果保鲜那时候国内还是空白,看人家进口水果油光光的,放多少天都是水淋淋的新鲜。咱们的水果,就是用纸包好,时间长了也是皱巴巴的。这课题有意义,于是各路神仙纷纷献计献策。中科院不愧是国家最高级科研单位,提出从种子改良和采收以前喷洒保鲜剂的方案。米当然要避开中科院的枪口,提出采收后保鲜剂浸泡的方案。最后,确定由我们两家分头进行。
那时候,米手里有前老板留下的大量科研经费,正好用一些在这个项目上。首先,实验室搞成食品级的水平,也就是吃起来放心的水平。买来大量各种时鲜水果,包括进口的美国草莓,房间里充满了水果的芳香。课题组所有成员全部参与试验,先去除(吃掉)外观不好的水果,然后品尝和记录各种新鲜水果的滋味,每天购买新鲜的水果作为对照。可能是维生素补的充足,大家每天都笑眯眯的,都夸这是一个利国利民利己的好课题呀。几天过后,大家依旧热心于品尝对照品,对加了保鲜剂的水果改为外观鉴定,以免破坏鉴赏对照品的能力。
多亏大家的倾心投入,很快就根据日本配方搞出来一个生物保鲜剂。草莓浸泡后,几天外观和口味不变。成本不高,每斤也就加几分钱。给郊区科委演示了一下,效果确实很好,大家都高兴。马上加工了一批样品,请农民试用以后下订单。这边期望着好评如潮,准备大批量生产。
可是几个星期过去了,一点动静也没有。到科委一问,原来连愿意试一下的人都没有。农民说,晚上人家草莓几毛钱一斤,谁还买你几块钱一斤的草莓?再说了,草莓不保险,每天能卖多少,我早上就摘多少,难不成没有卖掉的草莓我还能拿回来第二天再卖?米晕倒,怎么没想到先问问老百姓呢?
保鲜剂适合大生产和远距离销售,这郊区小规模的农民其实是不需要的。搞了半天,才明白科学研究也要和市场结合这个道理。还好,课题购买的水果多数都让我们亲自消费了,没有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