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学生从小是在做题、考试中长大,结果是成人后还沉浸在做题、考试之中。这就显得比较鼠目,也就是比较蠢。
多少年前,我还在上班的时候,所在的组要招人,来了一个中科大毕业的,跟我说话完全就是目中无人的样子,说自己这脑袋,以前做数学题多厉害。这种思维的中国人我见多了,我感觉此人相当不智。为什么呢?因为他在贬低自己。没有人在乎他以前多会解数学题,那是小技、小思维。我们是一个R&D组,需要的是创造力。创造力才是价值。当然,能解数学题,也需要一定脑子,但创造力需要的往往是提出问题,甚至创造问题,解决问题是下一步。
我当然对这位科大的高材生是很客气的,说:当然了,能进中科大在中国属于优秀学生了。然后我对组里的其他人说,此人有智力、可用。可是,其他人都认为此人是一个可笑的傻子。
我看到不少人提到“吉米多维奇”的那套数学题。我们在北大物理学时好像人手都有一套,但提起那本书来,似乎都当成了笑谈。如果谁真地去做“吉米多维奇”,估计又会被当成傻子。有次,我听到有中国同学问明大理论物理所的苏联学生,有没有知道这本著名的习题集,人家根本不知道。看来,人家也不傻。当然不是说这部习题集没有用,有时可以当手册用。但真有趣的问题,往往是书上没有的。我认识一个苏联人,就喜欢用MATHEMATICA算微积分。但MATHEMATICA遇到真正有趣的问题,也是无济于事。
从历史上看,有创造力的科学家往往并非解题高手,而是对基本概念搞得更清楚。DIRAC回顾起在建立量子力学时,有天他突然想起分析力学里的一些东西(叫泊桑括弧),可是忘了是怎么回事,又推导不出来,当时正好又是周末,图书馆不开门。结果他在焦急中等待,直到图书馆开门。DIRAC可以说的物理学家中极有创造力的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