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送交者: hachi 2003年10月20日16:13:55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丘成桐

  (Shing-Tung Yan) 數學家。美國國籍。生於中國廣東省汕頭市。1966-1969在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就讀。1971年獲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博士學位。1974-1987年任美國斯坦福大學、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聖地亞哥加州大學數學教授。1987年至今任哈佛大學數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93),美國紐約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曾獲菲爾茲獎(1982)、克雷福德數學獎(1994),美國國家科學獎(1995)等。丘成桐教授解決了Calabi猜想,與R.Schoen合作解決了正質量猜想(或稱Einstein猜想),與鄭紹遠合作解決了實Monge-Ampere方程的Dirichlet(邊值)問題並對凸超曲面問題——Minkowski問題給以完整的證明。199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林家翹

  (Chia-Chiao Lin) 力學和數學家。美國國籍。生於中國北京市,原籍福建福州。193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41年獲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碩士學位。1944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953年迄今歷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數學教授、學院教授、榮譽退休教授。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1951),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62),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60)。林家翹教授是當代應用數學學派的領路人。40年代開始的流體力學流動穩定性和湍流理論方面的工作,帶動了整整一代人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探索。從60年代開始,進入天體物理的研究領域,開創了星系螺旋結構的密度波理論,並為國際學術界所公認。他在應用數學領域作出了多方面的重要貢獻,特別是發展了WKBJ方法。199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何毓琦

  (Yu-Chi Ho) 控制論專家。美國國籍。生於中國上海。1953年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1955年獲該校碩士學位,1961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61-1969年,先後任美國哈佛大學應用物理與工程系助教授、副教授。1969年至今,任美國哈佛大學工程、應用數學講座教授。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1988)。何毓琦教授長期從事系統控制科學及工程應用研究,在最優控制、微分對策、團隊論、離散事件動態系統和智能系統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是動態系統現代控制理論的創導者之一。開創了微分對策的研究方向。在模式識別領域提出了Ho-Kashyap規則等。與合作者共同開闢了“Nonzero sum differential games”這一系統控制中一般對策理論研究的新途徑。提出團隊論的概念並研究了“部分包括”信息結構。率先研究離散事件系統,奠定了“擾動分析”和“序貫最優”研究領域的基礎,已導致生產自動化和通訊網絡等研究中的一系列突破。曾獲IEEE的控制科學與工程獎、AACC的Bellman獎和ASME的Rufus Oldenburger獎等多項殊榮。何教授對中國科技事業,特別是自動化理論和工程實踐十分關注和支持。80年代以來,先後為中國培養了近十名博士生和多位訪問學者。通過系列演講和合作研究,推動了中國對離散事件動態系統和製造系統等方面的研究。此外,還出資在中國設立了“何潘清漪離散事件系統論文獎”和清華大學“何潘清漪獎學金”。200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卓以和

  (Alfred Y.Cho) 美國電機工程學家。1960年畢業於美國伊利諾斯大學,1961年、1968年先後獲該校碩士、博士學位。美國科學院院士(1985)、美國工程院院士(1985)、美國科學與藝術院院士(1989)。現任美國AT&T公司貝爾實驗室半導體研究所所長、教授。卓以和教授是國際公認的分子束外延、人工微結構材料生長和在新型器件研究領域的奠基人與開拓者。對Ⅲ-V族化合物半導體、金屬和絕緣體的異質外延和人工結構的量子阱、超晶格及調製摻雜微結構材料系統地開展了大量先驅性的研究工作。用研製的新材料,最先研究成功10多種極為重要的、性能優異的新型微波高速電子器件和光電子器件。現在又領導AT&T Bell實驗室半導體研究所的合作者,開創性地研製成功量子阱級聯式新型激光器,被認為是半導體激光器發展中的又一個里程碑。卓以和教授對我國發展分子束外延技術極為關切,給予了關鍵性指導;與我國同行建立了深厚友誼,對促進中美兩國學術交流,提高我國在國際學術界的地位和影響作出了重要貢獻。
1996年6月7日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薩支唐

  (Chih-Tang Sah) 美國微電子學家。生於中國北京。50年代初畢業於美國伊利諾大學,1954年、1956年分別獲美國斯坦福大學碩士、博士學位。1959-1964年先後任美國仙童半導體公司高級成員、物理部主任經理,1964-1968年任美國伊利諾大學教授。1988年至今,擔任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電機和電子工程系教授、工學院首席科學家。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1986),台灣“中研院”院士(1998)。薩支唐教授長期致力於半導體器件和微電子學研究,對發展晶體管、集成電路以及可靠性研究作出了里程碑性質的貢獻。他提出了半導體p-n結中電子-空穴複合理論。開發了半導體局域擴散的平面工藝和MOS、CMOS場效應晶體管,並提出MOS晶體管理論模型。發明了探測半導體中微量缺陷的深能級瞬態譜(DLTS)方法。發現了氫在硅中對受主雜質的鈍化作用。近期致力於亞微米MOS晶體管的可靠性研究。曾獲半導體工業協會(SIA)最高獎(1998)等多項獎勵。薩支唐教授是改革開放以後最早與中國進行科技合作與交流的美國科學家之一。曾多次訪華,作了20餘次系列講座,先後指導了12名中國研究生,還多次協助在中國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200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黃煦濤

  (Thomas S. Huang) 信息學家。美國國籍。美國伊利諾斯大學Beckman學院教授。生於中國上海。1956年畢業於台灣大學電子系,1963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973-1980年曾任普渡大學電子工程學院信息處理實驗室主任、教授。他是美國工程院院士。黃煦濤教授主要從事信息和信號處理方面的研究工作,發明了預測差分量化(PDQ)的兩維傳真(文檔)壓縮方法,該方法已發展為國際G3/G4FAX壓縮標準;在多維數字信號處理領域中,提出了關於遞歸濾波器的穩定性的理論;建立了從二維圖象序列中估計三維運動的公式,為圖象處理和計算機視覺開啟了新領域。此外,他的研究小組還實現了基於語音識別和可視手語分析以控制顯示的原形系統。曾榮獲多次最佳論文獎和Guggenheim Fellow、A.V.Humboldt美國高級科學家獎、IEEE第3個千年獎等多項科技獎勵。黃煦濤教授十分關注中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先後訪問過我國多所大學和研究所,作學術報告,進行學術交流,幫助培養高級科研人才,並擔任顧問和名譽教授等。還多次積極參與組織在中國召開的國際學術會議並作特邀報告。2002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簡悅威

  (Yuet Wai Kan) 醫學家。美國國籍。生於香港。1958年獲香港大學醫學院理學士學位,1980年獲該校理學博士學位。1976年迄今任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1983年迄今任美國舊金山加州大學講座教授,1990年迄今兼任香港大學分子生物學研究所所長。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81),英國皇家醫師院會員(1983),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86),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88)。簡悅威教授是DNA分析的創始人。首先測定α地中海貧血患者的珠蛋白鏈雜交程度以確定α-地貧患者的α-基因缺失情況,發現鐮狀細胞貧血限制性內切酶長度多態性,並將此應用於基因診斷與產前診斷。他是細胞特異性基因轉移的創始人,首先實現了紅系細胞特異性基因轉移,採用紅細胞生成素多肽與反轉錄病毒載體外殼蛋白組成嵌合蛋白,從而實現特異性基因轉移,受到國際基因治療領域的廣泛關注。199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葛守仁

  (Ernest S.Kun) 電子學家。美國國籍。生於中國。1945-1947年就讀於上海交通大學。1949年獲美國密執安大學學士學位,1950年獲麻省理工學院碩士學位,1952年獲斯坦福大學博士學位。曾在貝爾實驗室從事科學研究。1962年迄今任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教授,曾任該校工學院院長(1973-1980)。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1975),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76)。葛守仁教授是近代電子電路和系統理論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所發表的兩本著作至今仍是世界許多大學的經典教材。他是微電子電路CAD的先驅,創導並帶領博士生完成了著稱於世的SPICE程序。他提出的許多關於集成電路布圖、布線的算法為美國多家公司採用,開發的SWEC軟件是當時處理複雜電路及其互聯的最著名軟件之一。他多次獲得電子學方面國際大獎。1998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沈元壤

  (Y.Ron Shen) 物理學家。美國國籍。生於中國上海。1956年獲台灣大學學士學位。1959年、1963年分別獲美國史坦福大學、哈佛大學碩士、博士學位。1970年迄今任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物理系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95)、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1990),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90)。沈元壤教授在非線性光學方面,對等離子體的光學非線性、感應散射理論、非線性光學的量子統計理論等方面做了開創性工作,開闢了液晶非線性光學研究領域。在激光光譜和分子物理方面,與李遠哲合作,對多原子分子的紅外多光子解離得到透徹的了解;與H.Walther小組合作,觀察和分析了囚禁離子有序-無序躍遷,成為原子物理學近期的熱點。在固體物理方面,發展了調製光譜方法,使測定固體能帶更為精確。發明了一種倍頻-和頻方法用於研究表面和界面,開闢了表面科學的諸多新領域。199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馬庫斯

  (Rudolph A.Marcus) 化學家。美國國籍。生於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爾市。1943年獲加拿大麥克吉爾大學學士學位,1946年獲該校哲學博士學位。1958年任美國布魯克林綜合技術大學教授。1964年任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教授。1975年任英國牛津大學教授。1978年迄今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化學講座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70)。曾獲沃爾夫化學獎(1985),美國國家科學獎(1989),諾貝爾化學獎(1992)和美國國家科學院成就金獎(1995)。馬庫斯教授在理論化學方面作出了許多重要貢獻,其中之一是化學體系中電子轉移反應的Marcus理論,幾乎涉及化學學科中與化學反應速率有關的各個分支領域,以及材料科學、分子器件及生命科學等領域,推動了這些學科的發展。在單分子反應研究中,將早期的RRK理論發展為RRKM (Rice-Ramsperger-Kassel-Marcus)理論,是當前研究高能分子的一種重要理論工具。1998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張立綱

  (Leroy L.Chang) 物理學家。美國國籍。生於中國河南省開封市。1957年獲台灣大學電機工程系學士學位。1961年獲美國南卡羅林納大學電子電機工程系碩士學位,1963年獲斯坦福大學固態電子/電機工程系博士學位。1963-1992年曆任美國IBM湯姆斯·華生研究中心研究員及分子束外延部、量子阱結構部主任。1993年起任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物理教授。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1988),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94),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94),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1994)。張立綱教授是半導體物理、材料科學與器件等多科性交叉形成的前沿領域──半導體量子阱、超晶格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的原創性工作在這一領域產生了重大影響,開拓了許多重要的研究方向。199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高 錕

  光纖通訊、電機工程專家。美國國籍。生於中國上海,原籍上海金山。1957年、1965年先後獲英國倫敦大學電機工程學學士、博士學位。1970年迄今任香港中文大學教授,1987-1996年任該校校長。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藝術學會會員和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高錕教授1966年在《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論文中開創性地提出光導纖維在通訊上應用的基本原理,描述了長程及高信息量光通訊所需絕緣性纖維的結構和材料特性。同時開發了實現光通訊所需的輔助性子系統。在單模纖維的構造、纖維的強度和耐久性、纖維連接器和耦合器以及擴散均衡特性等多個領域都作了大量的研究,而這些研究成果都是使信號在無放大的條件下,以每秒億兆位元傳送至距離以萬米為單位的成功關鍵。199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張永山

  (Y. Austin Chang) 美國材料科學家。生於中國河南。1954年畢業於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化學工程系,1955年獲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化學工程碩士學位,1963年獲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冶金學博士學位並留校作博士後。1967年起,先後任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和麥迪遜分校副教授、教授、系主任。現任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傑出教授。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1996)。曾獲國際、美國材料科學有關領域最高榮譽獎多項。張永山教授早期的重要成果是將經典的化學冶金原理創造性地用於開發新的合金材料並取得卓著成效。提出了熱力學、相平衡和動力學原理在材料科學上的定量應用方法-- 應用缺陷熱力學原理提高有序中間化合物的機械性能,綜合應用相圖計算和熱力學模型預測多元複雜合金的凝固通道,用熱力學方法預測材料的熱物理性能;為Ⅲ-Ⅴ族半導體及其合金設計性能優良的金屬界面;為結構型複合材料設計穩定界面等等,為探索新型合金材料的行為及穩定性提供科學預測依據。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張永山教授一直關注中國科學技術的進步,並積極參加學術交流、科研合作和人才培養,為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張永山教授已十餘次應邀到中國講學、出席學術研討會並作主題報告和開展合作研究。他為中國培養了十多位博士研究生,並先後被北京科技大學、中南工業大學、東北大學和東南大學聘為榮譽教授。200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吳耀祖

  (Theodore Yao-Tsu Wu) 流體力學家。美國國籍。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教授。生於中國常州。1946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航空系。1948年獲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碩士學位,1952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他是美國工程院院士、台灣“中研院”院士。吳耀祖教授長期從事流體力學的教學和研究。解決了有限翼展水翼的繞流問題,創建了含自由流線的空泡流理論,從而推動了水翼的應用。發展了低雷諾數流體力學的理論,對於Oseen流和Stokes流建立了系統的奇點解,開創了解決微生物浮游問題的新方法。此外,在船舶水動力學和海岸水動力學方面也有頗多建樹。曾榮獲美國物理學會流體力學獎等多項科技獎勵並擔任著名期刊主編等。吳耀祖教授對促進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有很高的熱情。多次訪問過我國的大學和研究所,作學術報告,進行學術交流,並擔任多所大學的榮譽教授等。曾應邀到中國科學院力學所和中國科技大學系統講學,促進了水動力學科研的發展。此外,還積極幫助我國學術機構建立國際學術交流、培養高級科研人才的渠道。2002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北大校長來了
2002: 陳景潤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