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研发的黑洞 |
送交者: bjy 2003年11月03日16:17:14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
今天的世界,科技已经取代能源和资源,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生产率飞跃的主要瓶颈。我国经济正在由资源约束型转向技术约束型。 由于产业技术多源于国外,一个产业技术依附的陷阱,一个隐形的技术黑洞,正将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吸入发达国家的全球体系,而我们的自主研发能力尤其是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则一点点被这个黑洞吞噬掉。“仅仅是拿来主义,你还是打洋工。 北京市第一机床厂是我国最大的重型机床生产厂,20世纪90年代中期更是因为CIMS应用获得过国际大奖,这家工厂日前宣布斥资10亿元在北京顺义兴建国内最大最先进的数控机床生产基地。这样大规模的举动却并违让北京市第一机床厂高级顾问、原总工程师杨楚保感到多少兴奋。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虽然机床厂将引进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先进技术,通过合资合作实现产品技术水平的提高,但是以往的经验已经表明,跨国公司给我们的基本上是成熟技术而非先进技术,由于在消化吸收乃至创新的环节上极为薄弱,20多年来我国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失效,第一机床厂也不例外。 我们没有的就向外国要,杨橱保讲述了发生在北京第一机床厂的故事:上个世界80年代中期和德国一家公司合作时,我方曾经根据对方提供的机床图纸总结出10大课题,自己组织人马进行攻关,最后掌握了一定的核心技术,告诉对方机床的铣头我们自己能做了,这让对方感到惊讶。此后,德国企业就调整了策略,再也不提供机床的全部图纸,而是明确要求主要部件从国外进口,然后才能谈合作。 杨认为,不是一合资一机床的问题和中国制造业的问题就解决了。比如说,国内攻关几十年的数控系统,没有一个成型的,就是“华工一号“稍微有点市场。跨国公司事实上只是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占领庞大的市场,中国受益的只是副产品,假如我们水平高一点,技术上不断提高,走一条自己发展的路子,就能较好地发展。但现在差距依然很大,人家的发展我们还是跟不上,为什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研发不稳定,往往随经营情况变化而变化。 技术黑洞:十五产业发展最大的瓶颈 数控机床一直是我国产业界的一块心病。目前,国产数控机床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仅为30%多,而且主要集中在经济型和普及型数控机床方面,高级数控机床根本无法与发达国家竞争。而数控机床仅仅是我国产业技术陷入技术黑洞的一个缩影。 产业技术主要源自国外。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体系,多数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信息产业、核心部件、系统软件大量依赖进口。许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产业及主导产品的生产,往往不是建立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而是依靠外国技术和装备进行生产。作为窗口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有57%的技术源自国外。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展迟缓,远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有了长足发展,无论是产业总体规模还是产业技术水平都有很大提高,越来越多的产品进入世界前列。但是,对引进技术的再创新却一直是薄弱环节。在引进过程中,主要资金和精力用于硬件设备和生产线的进口,忽视技术专利和专有技术的引进,缺乏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和综合创新。 多数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三个比例很有说服力:一是我国大中型企业引进技术费用与消化吸收费用之比,1997-1999年分别为17.44:1、14.67:1和11.45:1,其中国有企业的比例更高,二是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费用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1997年到1999年分别为1.21%、1.28%和1.35%。三是全国技术引进合同成交金额与全国研发经费之比,从1997年到1999年虽然保持下降趋势,但一直都是两倍以上。我国大中型企业近几年每家平均技术开发项目还不到4项,新产品开发项目仅2项,40%的企业研发机构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 ,不论是传统产业还是高新技术产业,都出现了技术黑洞化现象。传统产业中,我国产业技术水平整体上仍比较落后,钢铁、有色金属、电力、机械、石油化工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据估计,我国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水平比国际水平落后5到10年,机械行业技术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落后15-20年,石化行业总体技术和装备水平落后20年。一些产业的产局还在拉大。高技术产业也不例外,高技术不高,大大制约了高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和结构调整作用。 目前,许多产业面临着这样的共性问题:缺乏能够支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技术支持,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性技术供给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在产业技术领域,我国的发明专利只有日本和美国的1/30,韩国的1/4。有关资料统计,近15年来,外国企业和国内企业在中国申请发明专利比例是6.4:1。如何有效地建立起保证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必须直接面对的重大问题。 曾研制出我国首台大型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目前主持中国高速示范网的邬江兴教授告诉记者,你看看墙上的空调、桌上的彩电,虽然品牌都是国内的,但是里边的核心器件大都来自国外,甚至是国外同一个企业的。这就是一个巨大的技术“黑洞“。这么多产业中,除了民族通信业我们依靠”巨大中华“占据了一席之地,其他领域几乎已经全军覆没。 黑洞:技术依赖远比资金依赖和市场依赖难以摆脱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超前于科技发展,科技发展相对落后,还不能形成对经济发展的全面支撑。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的王元和胥和平两位专家警告说,与高速增长的经济相比,我国产业技术进步却进展不大。十五期间技术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技术黑洞的形成和投入密切相关。虽然我国研发经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但因基数过低,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依然非常低,2001年仅为1%。 在我国,一个产业的整体投入远不及一个跨国公司的投入能力。仅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的研发和教育投入去年就增加到5.7亿美元,其全球研发投入约30--40亿美元。而微软的全球研发投入更是高达50亿美元。两家公司的投入之和就与我国2001年896亿元的研发经费投入相差无几。 专家们指出,产业技术投资不足的状况很可能使我国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陷入一种黑洞般的恶性循环:产业越是落后,技术投入越低,技术投入越低,产业越是落后。投资能力有限的企业陷入尴尬局面:倾尽全力也只能拿出小钱,根本无法与跨国公司的大规模投资相提并论。如果这种情况不能明显转变,特别是技术投资增长没有一个更大的加速度,提高中国产业技术竞争实力将是非常困难的。 产业技术的依赖说到底还是个体制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技术经济研究所李平研究员认为,从技术到产品到企业再到产业,这中间的体制障碍非常大,因此难以形成生产力。很多技术我们有,为什么不去开发反而去引进?因为与其费半天劲去搞研发,不如引进一套,服务也到位。这样,我们的技术创新能力在慢慢衰竭,从国家来说,核心技术就越来越减少了。 加入世贸组织后,不仅我国企业必须面对日益苛刻的技术壁垒挑战,我国以往注重跟踪的技术发展战略也受到严峻挑战。专家指出,跟踪发展的技术在市场实际应用的空间十分有限,而且将会进一步拉大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最终形成技术依赖。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理顺经济与科技之间的发展关系,引导和鼓励实施内涵扩张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扩大国内的科技消费需求,解决经济发展中技术瓶颈问题,消除技术黑洞,应该是国家十五发展规划的重点。 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下,技术依赖远比资金依赖和市场依赖更加难以摆脱,我们必须认识到产业的核心技术特别是前沿和战略高技术是引进不了的。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