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我國產業研發的黑洞
送交者: bjy 2003年11月03日16:17:14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今天的世界,科技已經取代能源和資源,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和生產率飛躍的主要瓶頸。我國經濟正在由資源約束型轉向技術約束型。

由於產業技術多源於國外,一個產業技術依附的陷阱,一個隱形的技術黑洞,正將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吸入發達國家的全球體系,而我們的自主研發能力尤其是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則一點點被這個黑洞吞噬掉。“僅僅是拿來主義,你還是打洋工。

北京市第一機床廠是我國最大的重型機床生產廠,20世紀90年代中期更是因為CIMS應用獲得過國際大獎,這家工廠日前宣布斥資10億元在北京順義興建國內最大最先進的數控機床生產基地。這樣大規模的舉動卻並違讓北京市第一機床廠高級顧問、原總工程師楊楚保感到多少興奮。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雖然機床廠將引進日本、德國等國家的先進技術,通過合資合作實現產品技術水平的提高,但是以往的經驗已經表明,跨國公司給我們的基本上是成熟技術而非先進技術,由於在消化吸收乃至創新的環節上極為薄弱,20多年來我國以市場換技術的策略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失效,第一機床廠也不例外。

我們沒有的就向外國要,楊櫥保講述了發生在北京第一機床廠的故事:上個世界80年代中期和德國一家公司合作時,我方曾經根據對方提供的機床圖紙總結出10大課題,自己組織人馬進行攻關,最後掌握了一定的核心技術,告訴對方機床的銑頭我們自己能做了,這讓對方感到驚訝。此後,德國企業就調整了策略,再也不提供機床的全部圖紙,而是明確要求主要部件從國外進口,然後才能談合作。

楊認為,不是一合資一機床的問題和中國製造業的問題就解決了。比如說,國內攻關幾十年的數控系統,沒有一個成型的,就是“華工一號“稍微有點市場。跨國公司事實上只是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占領龐大的市場,中國受益的只是副產品,假如我們水平高一點,技術上不斷提高,走一條自己發展的路子,就能較好地發展。但現在差距依然很大,人家的發展我們還是跟不上,為什麼?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企業研發不穩定,往往隨經營情況變化而變化。

技術黑洞:十五產業發展最大的瓶頸

數控機床一直是我國產業界的一塊心病。目前,國產數控機床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僅為30%多,而且主要集中在經濟型和普及型數控機床方面,高級數控機床根本無法與發達國家競爭。而數控機床僅僅是我國產業技術陷入技術黑洞的一個縮影。

產業技術主要源自國外。我國目前還沒有形成自主知識產權技術體系,多數行業的關鍵核心技術與裝備基本依賴國外,信息產業、核心部件、系統軟件大量依賴進口。許多在國民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的產業及主導產品的生產,往往不是建立在自主知識產權的基礎上,而是依靠外國技術和裝備進行生產。作為窗口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也有57%的技術源自國外。

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進展遲緩,遠未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有了長足發展,無論是產業總體規模還是產業技術水平都有很大提高,越來越多的產品進入世界前列。但是,對引進技術的再創新卻一直是薄弱環節。在引進過程中,主要資金和精力用於硬件設備和生產線的進口,忽視技術專利和專有技術的引進,缺乏對引進技術的系統集成和綜合創新。

多數大中型企業技術開發與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缺乏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三個比例很有說服力:一是我國大中型企業引進技術費用與消化吸收費用之比,1997-1999年分別為17.44:1、14.67:1和11.45:1,其中國有企業的比例更高,二是大中型工業企業技術開發費用占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1997年到1999年分別為1.21%、1.28%和1.35%。三是全國技術引進合同成交金額與全國研發經費之比,從1997年到1999年雖然保持下降趨勢,但一直都是兩倍以上。我國大中型企業近幾年每家平均技術開發項目還不到4項,新產品開發項目僅2項,40%的企業研發機構沒有穩定的經費來源。

,不論是傳統產業還是高新技術產業,都出現了技術黑洞化現象。傳統產業中,我國產業技術水平整體上仍比較落後,鋼鐵、有色金屬、電力、機械、石油化工的技術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較大。據估計,我國大中型企業的技術水平比國際水平落後5到10年,機械行業技術水平比國際先進水平落後15-20年,石化行業總體技術和裝備水平落後20年。一些產業的產局還在拉大。高技術產業也不例外,高技術不高,大大制約了高技術產業對國民經濟的拉動和結構調整作用。

目前,許多產業面臨着這樣的共性問題:缺乏能夠支持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技術支持,特別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性技術供給和技術儲備嚴重不足。在產業技術領域,我國的發明專利只有日本和美國的1/30,韓國的1/4。有關資料統計,近15年來,外國企業和國內企業在中國申請發明專利比例是6.4:1。如何有效地建立起保證產業發展的技術基礎,已成為我國經濟增長必須直接面對的重大問題。

曾研製出我國首台大型程控數字電話交換機、目前主持中國高速示範網的鄔江興教授告訴記者,你看看牆上的空調、桌上的彩電,雖然品牌都是國內的,但是裡邊的核心器件大都來自國外,甚至是國外同一個企業的。這就是一個巨大的技術“黑洞“。這麼多產業中,除了民族通信業我們依靠”巨大中華“占據了一席之地,其他領域幾乎已經全軍覆沒。

黑洞:技術依賴遠比資金依賴和市場依賴難以擺脫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超前於科技發展,科技發展相對落後,還不能形成對經濟發展的全面支撐。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的王元和胥和平兩位專家警告說,與高速增長的經濟相比,我國產業技術進步卻進展不大。十五期間技術已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最大瓶頸。

技術黑洞的形成和投入密切相關。雖然我國研發經費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保持較高增長速度,但因基數過低,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依然非常低,2001年僅為1%。

在我國,一個產業的整體投入遠不及一個跨國公司的投入能力。僅愛立信[中國]有限公司的研發和教育投入去年就增加到5.7億美元,其全球研發投入約30--40億美元。而微軟的全球研發投入更是高達50億美元。兩家公司的投入之和就與我國2001年896億元的研發經費投入相差無幾。

專家們指出,產業技術投資不足的狀況很可能使我國產業發展與技術進步陷入一種黑洞般的惡性循環:產業越是落後,技術投入越低,技術投入越低,產業越是落後。投資能力有限的企業陷入尷尬局面:傾盡全力也只能拿出小錢,根本無法與跨國公司的大規模投資相提並論。如果這種情況不能明顯轉變,特別是技術投資增長沒有一個更大的加速度,提高中國產業技術競爭實力將是非常困難的。

產業技術的依賴說到底還是個體制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技術經濟研究所李平研究員認為,從技術到產品到企業再到產業,這中間的體制障礙非常大,因此難以形成生產力。很多技術我們有,為什麼不去開發反而去引進?因為與其費半天勁去搞研發,不如引進一套,服務也到位。這樣,我們的技術創新能力在慢慢衰竭,從國家來說,核心技術就越來越減少了。

加入世貿組織後,不僅我國企業必須面對日益苛刻的技術壁壘挑戰,我國以往注重跟蹤的技術發展戰略也受到嚴峻挑戰。專家指出,跟蹤發展的技術在市場實際應用的空間十分有限,而且將會進一步拉大同先進水平之間的差距,最終形成技術依賴。在這種情況下,進一步理順經濟與科技之間的發展關係,引導和鼓勵實施內涵擴張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擴大國內的科技消費需求,解決經濟發展中技術瓶頸問題,消除技術黑洞,應該是國家十五發展規劃的重點。

在今天的國際環境下,技術依賴遠比資金依賴和市場依賴更加難以擺脫,我們必須認識到產業的核心技術特別是前沿和戰略高技術是引進不了的。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長袍與西服---北大與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