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關於“虎媽”的爭論,來自於競爭焦慮
送交者: 高伐林 2012年02月19日15:56:36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如果虎媽的觀點,在十九世紀寫出來,不論中國與美國的母親,都會贊同;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提出來,美國母親會憤怒反擊,中國母親仍然會贊同。為什麼,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美國父母感到很受震動和啟發,而相反,華人父母反而多不以為然呢?這是因為:競爭環境不同了


  老高按:最近,妻子的弟弟們移民來美,侄子正進入青春期,關於子女教育的問題,在我們家又聲浪高漲起來。
  去年此時,美國《華爾街日報》一篇題為《為什麼中國媽媽更勝一籌?》的文章引起轟動,這篇文章是美國耶魯法學院講座教授蔡美兒(Amy Chua)的《虎媽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一書的節選,主要介紹她如何採用嚴格、嚴厲的方法教育女兒。幾乎同時,中文版《我在美國做媽媽:耶魯法學院教授的育兒經》在中國出版。此書上市首日,就在亞馬遜獲非虛構類排名第1名。作者迅速成為媒體追逐的紅人,《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CCTV、新華網等中美媒體競相報道,更觸發了一場中美家長育兒經優劣的大爭論。僅《華爾街日報》網站就有4000多篇評論,facebook兩個月內出現大約10萬篇評論。
  非常引人矚目的是:大爭論中,支持蔡美兒的主要是美國人,而反對她的主要是華人。據某網站讀者投票顯示,60.7%的美國讀者認同蔡美兒介紹的“嚴厲的東方家庭教育方式”,稱許她的“十大家規”;而在中文網站上,更多出現的是“我們不是虎媽”“蔡美兒不能代表中國媽媽”一類對“虎媽育兒經”不以為然的標題,有人譴責她已接近“虐待”女兒。
  很快,包括蔡美兒本人及女兒在內的人士就澄清,她的觀點被媒體管中窺豹,被讀者誤讀誤解了。而實際上,蔡美兒這本自傳性書籍的良苦用心,是以親身經歷訴說教育子女的苦與樂、失與得,在書的後半部分中她對嚴厲管教方式作了深刻反思,並介紹了自己如何適當改變。
  誤導也好,誤讀也罷,這本書引起美國人與華人如此轟動的迴響,本身就說明這個話題在人們心中的極重份量。在教育子女上確實存在着“兩條路線”的分歧甚至鬥爭。歸納為“中美之爭”“東西之爭”,固然簡單化,但是不能否認的是,中國或者東方更傾向於其中一種——東方傳統教育觀念的核心,就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美國或者西方傾向於另一種。
  蔡美兒書中涉及“圈養”還是“放養”的分野。“可憐天下父母心”,個個家長無不祈望孩子有比自己更好的人生,但是怎麼叫“比自己更好”?怎麼樣做到“比自己更好”?兩條路線卻大相徑庭。
  在培養目標上,中國家長重在增強孩子的社會競爭力,而美國家長則強調讓孩子認識生活的真諦;
  在代際關繫上,中國家長堅信“子不教,父之過”,“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孩子不懂事,父母必須詳加指引、嚴加管教,甚至有“不打不成器”之說;而美國家長則相信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即便在家庭中也有自己的平等人格和權利,父母應該尊重其個性和意願。
  由這兩條,派生出在許多問題甚至細節上,涇渭分明。
  現代社會中,許多人在理論上都明白,兩條路線各有優劣,不能彼此絕對排斥,而應該做到平衡,兼顧二者。但是在教育子女的具體實踐中,人們卻往往很難拿捏得恰到好處。
  我想起去年我曾在一封給國內親友的信中,談到這一話題,今天看看,似還不無道理。這裡貼出來,就教方家。


××,你好!
  收到談對虎媽的看法的來信,講得好,切中要害。尤其是談到虎媽不能代表當今華人父母,只是中國過去傳統的教育理念,我大體上同意。我也聯想到一些另外的相關問題。
  媒體上摘錄出來的虎媽的書稿的章節,看法極端,引起了西方社會轟動。這有環境背景,有她個人因素,有媒體因素……這件事並不能看成是媒體炒作。《華爾街日報》不過發了這一篇而已,就引起成千上萬讀者的共鳴,反應熱烈;後來有家美國電視網發現這個話題,去採訪了她,又引起更多的讀者參與討論。這兩家媒體,並非一個老闆,不可能“串通作案”;美國也沒有中國那麼龐大的“水軍”,實際上從我給你們的中文文章也可以看出,寫作者都是有感而發,不是奉命(或拿錢)而為。所以,這件事之所以轟動一時,並非媒體人為炒作,而是媒體有眼光,抓准了當前民眾有一肚子話但又還沒有想到如何講出來的話題,確實搔到了民眾的癢處。
  現在我們知道了:這只是虎媽書中的一節,是她的探索實踐中的一段,在她的書的後半部分她作了反思,認為自己當年的舉措有些過份。但《華爾街日報》選取這一段,正是因為它太反(美國)傳統了,太驚世駭俗了,就像毛澤東所引用的枚乘《七發》中所講的道理一樣,媒體和作者,要對沉睡陶醉、渾渾噩噩的美國人“擊一猛掌”,不得了啦,你們啊,生了大病啦!弄不好,要丟命呀!
  現在看,這個效果是達到了:美國人確實激動起來了。

  作者是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的講座教授,在其專業領域無疑是頂尖專家。她所寫的這本書,敏銳地看到了美國教育存在的根本問題。我相信,美國各級教育部門都會極其重視這場從下而上的民間大討論,未來可能對教育的目標、標準、教育方法甚至考試制度,都作出某些重大調整。
  虎媽可能如你所說,不能作為當代華人母親的代表(更嚴格地說,不能作為當代華人知識分子母親的代表),說她是“中國媽媽”,這個符號並不真實。但如果撇開她的教育方式中那些具體的離情悖理的嚴苛做法不論,應該說,這位虎媽的總體思路,體現、表達了東方傳統教育觀念的核心,這就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根本途徑,就是培養子女未來在市場上的素質——用另外一種概念,就是競爭力。
  我覺得,美國人在這個時候對這個問題這麼激動(當然不是都贊成),而華人家長在這個問題上往往都持反對虎媽的態度,有很深遠的原因。

  如果虎媽的觀點,在十九世紀寫出來,我相信,不論中國與美國的母親,都會贊同;
  如果虎媽的觀點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提出來,我相信,美國母親會憤怒反擊,中國母親都會贊同(或許某些開明父母除外)。你不妨問問父母,可能他們會對虎媽的“十誡”中的某些具體條款認為不妥,但對其總體精神,我相信是覺得有道理的。
  那麼為什麼,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美國父母感到很受觸動和啟發,而相反,華人父母多不以為然?
  這就是因為:競爭環境不同了。

  十九世紀,人生成功的標準,是社會設定的、公眾認可的標準,人們要提升自己的經濟、社會地位,只能靠受到更好的教育,獲得更好的前途——在美國就是學本事,找到更體面的職業,在中國就是通過科舉考取功名;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社會有了更充分的空間,主流之外有了更廣大天地,容納那些選擇各種生活方式的人,個性解放、快樂和自由是二戰之後嬰兒潮一代人的旗幟,而且只要有一技之長,或者只要有勞動的意願,社會既然富裕到這個份上,決不至於讓他窮困潦倒。美國領先各國又如此之遠,讓其它各國望塵莫及,美國就有了資本:讓父母對子女的期望變成“快樂就好”,兩代人關係“和睦就好”,幹嘛要督促學生、子女做功課,鬧得都不愉快?
  而中國在那個時代,還得靠教育——唯一只能靠教育——來改變子女的地位。我記得,我母親在“文革”後恢復高考時怎麼鄭重其事地告訴子女,這是改變你們命運的生死一搏。我也曾寫過一首長詩,收入“中國新文學大系”的詩歌卷,標題就是“一分”:兩個好朋友,小A多一分考上了,小B少一分沒有考上,結果,兩人的命運就有了雲泥之隔……
  好,又過了半個世紀。中國儘管政治上的管制不敢放鬆,但社會開放、轉型之後趨向寬鬆——遠遠沒有達到世界通行水平,但人們的出路開始多樣化,教育資源擴大了,人們上大學容易了,人們的觀念也更新了。雖然市場競爭仍然激烈,農村青年的出路仍然限定就那麼幾條,但在城市白領中,在從溫飽到小康之後,對子女的期望值有了很大改變,明白了錢不是唯一值得追求的,傳統定義的狹義的“成功”也並非終極目標……
  美國的情況卻大不一樣:競爭環境開始緊縮啦:人們發現來自外國的壓力越來越大,弄得就業和市場日益緊張,找工作越來越難——要找像樣的工作,就要有很好的學歷和工作經驗,而在多年的“快樂就好”之後,許多美國年輕人隨心所欲、自由自在慣了,缺的就是這兩樣。而美國市場又已經非常成熟與飽和,再想另闢蹊徑,走蓋茨和Facebook創辦人的路,白手起家,難度甚大,風險甚高,成功率甚低。我有兩個朋友,各自的兒子大學畢業後自己去創業,家長先後給之投資幾十萬美元,幾年後慘敗而歸,現在又老老實實寄信求職受聘,好在他們還都受過高等教育,求職不難,但要找到自己合意的飯碗,也要花點工夫。而許多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美國人就慘了!
  美國人看到了許多中國孩子的成功——本來就是鄰居、就是自己子女的同學麼。他們當然要琢磨,怎麼人家的孩子就那麼好?在學習階段被家長督促着,似乎比較遭罪,博得周圍同學投以同情的眼色;但是成人之後,倒是他們如魚得水!這是怎麼回事?
  還不止如此。美國作為國家的競爭力,也似乎在來自新興國家尤其是中國的衝擊下搖搖晃晃——以前我給你們的信上談到過美國領導人如何憂心如焚,這裡就不多說了,只從民眾、個人的角度來看,美國人為什麼對虎媽話題這麼感興趣。
  虎媽的核心論點,在於催促美國人在對子女教育問題上,要從根本上改變觀念:必須對之施加壓力,因為子女未成年,他們不具備判斷和抉擇的能力,家長不起主導作用,就是對子女不負責任。
  可想而知,這撩起了美國人內心深處多少憂慮和煩惱!
  我的一個朋友對我說:虎媽的根本迷失,在於對子女的期望目標——為了所謂“成功”,就逼迫她們競爭,使她們迷失了人生的根本價值所在;她說,我就不這樣,不逼我的兩個孩子,他們願意怎麼發展,就怎麼發展。不想讀書,就不讀,又怎麼樣呢?
  我說,如果是在一個封閉環境中,你可以這樣想。美國如果富強、先進到別國只能望洋興嘆,也就等於一個競爭者進不來的封閉環境,可以將“快樂”“自在”“舒適”作為目標,但是,在一個開放環境中,就很難混下去了,因為,誰沒有競爭力,誰就落後。現在全球化,別的國家的勞動力、資金、人才,都會進入美國,而且占據上風。即使社會進化到做到更為平等地尊重每人的人格尊嚴,但是社會上層的人畢竟就有了更多的機會,一代一代的積累,後果會有多大懸殊?而差別,就來自最開始的“一念之差”!
  我沒能說服他,他也沒能說服我。
  我認為,這就是“虎媽”引起軒然大波的大背景,你看,是不是還很有意義?我的看法可能有片面性,歡迎批評!

  老高 (2011年)×月×日於新澤西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1: xilihudu0:討論一個簡單的電磁學問題
2011: 小品:方剩人過情人節(不好笑別笑)
2010: 對達耳文理論支持者提個簡單的問題
2010: 不知道大家對地外生命這個話題有沒有興
2009: 空軍大院:真理論
2009: 申時行:(社論)批判Newton三定律(作者保
2008: 淺談中共吹捧的:偽幹細胞研究(創原)
2008: zt 君子愛生 得之有道--饒毅博士撰文悼
2007: 中國畢業生“錢”途最光明的10所大學
2007: 2007年留學形勢仍大好 各國有哪些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