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中國何時出諾貝爾科學獎得主? 兼答錢學森之問
送交者: 大衛 2012年05月12日17:34:52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中國何時出諾貝爾科學獎得主?  兼答錢學森之問


中國已經有了好幾個諾獎得主, 可惜都是文學政治。 中國人何時得諾貝爾獎, 舉國上下都很着急。 連大大有名的大科學家錢學森也問: 為什麼中國解放後沒出世界一級的大科學家?

求之不得, 輾轉反覆。 於是有人抱怨諾獎評定委員會有偏見,說為什麼不給袁隆平發獎, 袁老的雜交水稻如何如何解決了13億人的吃飯問題。  這裡我提出我的兩點看法: 1。 說袁隆平的雜交水道解決了中國的吃飯問題是一種誤解, 也是一種誇張。  原因: A: 中國有半的人口,幾黃河以北的人口, 幾千年來不吃大米,主食是小麥玉米,說袁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首先不包括這一部分; B。 關於雜交水稻, 首先他不是一個人的作用, 是一批人, 幾代人的努力。 袁聾平有很大貢獻, 不等於說雜交水稻的功勞是他一個人的。另外, 世界上的其他國家沒有雜交水稻, 產量如何?  應該差別不是太大-- 這一點, 我並沒有具體資料。 但是,水稻和小麥同屬自花受粉作物,是極其類似的。 改革開放以來,我家鄉的小麥產量大概增加了3倍,和雜交小麥完全沒有關係。 雜交小麥沒有取得水稻上的成功,但是隨着化肥和灌溉條件的提高和有機肥的增加,小麥玉米棉花所有作物的產量都大幅度提高。  將來的中國農業還會有大的發展, 主要基礎是灌溉肥料農藥等基本生活條件的提高。 雜交水稻的作用只是一部分, 沒必要過分誇大。


袁隆平應不應該得諾貝爾獎?  得世界和平獎也許有可能,但是得科學獎幾乎是不可能的。 眾所周知, 諾獎的科學部分只有三項: 物理, 化學,醫學。 得物理化學獎, 可能他自己都不好意思。 醫學獎, 吃了雜交水稻治療拉稀? 顯然是不可能的。 從理論上看, 雜交品種的理論是20世紀20年代的理論, 在上世紀20-30年代已經用於玉米生產。 也既, 雜交作物品種, 袁隆平從理論到實踐都不是首創。  和他的具體貢獻是發現了野生不育系並用於實踐,但是很難和醫學掛上鈎。  所以他的醫學獎的可能性也是不大的。  另外, 袁老至今未得科學院學部委員,很多人為之不平。我倒是覺的很正常:  他的貢獻很大程度是工程上的貢獻。 在學術上,很可能他就是不夠資格--儘管其他色數學家,生物學家的貢獻可能並不能創造商業價值, 和解決中國的吃飯問題可能幾乎不粘邊。


說完了袁隆平, 我們回歸正題: 1。 中國什麼時候出現諾獎得主? 2。 錢學森之問: 為什麼建國後中國沒培養出世界一流的大科學家?


我的回答:
1。 中國再過20-50年內, 一定得諾獎;
2。 錢學森之問是過去式, 將來的中國也會培養出世界異己的科學家。

根據:
中國過去沒得獎, 是有原因的。 1949-1976 ,天天高階級鬥爭,同時擁有蘇美兩個敵人,也既以一個封建落後的國家, 對抗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集團,天天想的是深挖洞, 廣積糧, 和隨時打核戰爭,立足於早打, 大打, 有點空閒自己整自己,那有閒錢搞科學研究。 培養人才,政治掛帥,加上照抄蘇聯模式,不出人才,不出成果是必然的,何況閉關鎖國, 來個華僑都是特務嫌疑。

肯定有人問了: 改革開放30年了, 中國人的錢也已經很多了, 經濟世界第二, 為什麼還不得獎?


回答:
人才的培養有時並不和經濟同步。 發展經濟, 只要改革開放就好了,可以利用中國的勞動力資源賺錢。 培養人才和得諾貝兒獎都不可能是這樣的。  首先,培養人才需要師資, 需要高水平的師資。 應該說到2000年前的中國,高水平的師資是非常欠缺的。 我們的老科學家都是40-50年帶回國的,一是長期不搞科研,2是知識老化, 和國際水平脫節。60年代留蘇的科學家,所學與西方脫離,也難以勝任。  在就是我們50-60年代的自己培養的大學生, 本身科研水平有限。 這幾部分人,顯然難以培養出得諾獎的人才, 自己也很難得獎。 

那麼一後如何呢? 我的看法是: 大有希望。 首先是我們的國家, 致力於發展經濟,發展科技, 和國際交流合作,這也是大勢所趨。  再就是, 改革開放後, 從美國, 日本, 歐洲, 加拿大等西方國家的歸國留學人才正在個高校科研單位成為主力。第二,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國家的重視,科學投入逐年增加。  這就從人才和物資上具備了產生諾獎得主的基本條件。  當然, 中國的教育還需要大的改革,還有很多和教育科學不粘邊或違背教育規律的東西,比如注重知識灌輸, 缺乏創造性培養,比如大學的各級黨委團委宣傳部統戰婦聯政協人大民主黨派脊背屬於扯蛋,但是, 對大局並無大的影響。 我的預測有兩個: 1。中國20-40年內必有諾獎得主; 2。 一旦得獎, 就會經常得, 知道它不再是一個話題。日本現在有20個諾獎得主, 17個是自然科學。 再多一個,有很大的轟動嗎?


靈嗎? 立此為證。 20年後看。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1: 劉菊花抄襲一案進展如何?
2011: 華人不能總是跟着哈佛後面當哈巴狗?
2010: 對散思公布的今後25年內25個科學前沿問
2010: 毛公早料定袁騰飛土鱉每隻能當被剝削階
2009: 基甸恩典: 民主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009: 怎麼另外九個英國華人青年沒人介紹 ?
2008: 全職回國還是做空中飛人 焦點人物現身
2008: 痛聞四川大地震
2007: 生於70年代:我們這代中國人
2007: 何毓琦: 一個哈佛大學教授在美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