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最後的遮羞布--中美基礎教育孰強孰弱討論
送交者: 端木 2004年03月01日15:03:16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11月7日本版刊登的頭條文章《丘成桐給中國基礎教育潑冷 水》談到的“中國學生基礎知識比美國學生紮實”其實是自我 麻醉,挑戰了一直令中國教育自豪的領域,在讀者中引起了強 烈的爭論。為此,本版從今天開始陸續推出“中美基礎教育孰 強孰弱”的討論,歡迎讀者各抒己見。

  近日,國際數學大師丘成桐對中國的基礎教育作出了一個 判斷:“我不認為中國學 生的基礎知識學得有多好!”他比較了同在哈佛大學讀書的中 國和美國學生,認為美國學生的基礎知識不僅不比中國學生 差,“相反要強很多”。(《中國青年報》11月7日)

  在我看來,丘大師終於揭開了中國教育臉上最後的一塊遮 羞布!

  最近10年來,國內關於美國教育的報道和書籍越來越多,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有識之士們痛感中國當代教育的弊端, 而着力加以介紹。為什麼以介紹美國的教育為主?這是因為 近、當代幾乎所有重大的、改變了人類生活方式的科學發現和 發明,均出自美國;在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美國學界也具有 幾乎同樣重大的國際影響力———人們自然會想到,這與美國 的教育直接相關,與他們培養人才的目標、手段直接相關。這 個判斷是合乎邏輯的:1957年,蘇聯先於美國將人造衛星送上 天,這竟導致美國舉國上下展開了一場關於“美國教育是否出 了毛病”的大討論。

  出於職業的關係,也部分因為自己的女兒也在美國上學, 我本人特別注意閱讀這方面的報道和書籍,痛感美國教育的長 處,是亟須中國教育思考和學習的。令人不解的是,儘管在信 息上已毫不閉塞,儘管“素質教育”也喊得滿天響,我國的基 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都看不到什麼真正的改善,相反,為“考 試”的、為“升學”的教育之風卻愈演愈烈。

  讓為數甚多的我國初等教育工作者聊以自慰的一個重要理 由,恰恰是認為我國學生的“基礎”要比美國學生“紮實”, 至少在數理化方面比美國同齡學生要好得多。一些到美國走馬 觀花地“考察”過一兩個星期的中學校長和老師,幾乎都著文 持這種觀點。更有甚者,有人還給出了一個理想教育的公式: 中國初等教育+美國高等教育,或者,中國的本科教育+美國 的研究生教育。這兩種公式異曲同工:中國學生的基礎比美國 學生好,但創造性、研究性能力不如美國學生。

  問題在於:為什麼“基礎不好”的學生反倒有更好的創造 性?這合乎邏輯嗎?符合教育規律嗎?實際上,這種認識正如 丘成桐教授所辛辣指出的那樣:“這都是多少年來可怕的自我 麻醉!”如果你認為教育成功的標誌是會解多少道難題,你自 然會得出這樣的結論,還會變本加厲地將學生淹沒在題海里。

  美國教育的精髓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近年的三部作品裡有 極為詳盡的描述。一本是高歌著《赴美就學筆記》,作者記錄 了自己從美國小學高年級直到大學的受教育經歷;一本是留美 教育學博士黃全愈的《素質教育在美國》,裡面記錄了自己兒 子在美國受教育的經歷;還有高鋼最近在《北京文學》上發表 的《遭遇美國教育》。這三位作者都有相同的背景,都是移民 到美國,都是從中國教育過渡到美國教育,都是對美國不同等 級教育的長期觀察和記錄。這三位作者居住在美國不同的州, 自己或孩子上不同的學校,卻對美國教育有着驚人相似的感受 和判斷。高鋼總結道:“美國的學校雖然沒有在課堂上對孩子 們進行大量的知識灌輸,但是,他們想方設法把孩子的眼光引 向校園外那個無邊無際的知識的海洋;他們沒有讓孩子們去死 記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們煞費苦心地告訴孩子們 怎樣去思考問題,教給孩子們面對陌生領域尋找答案的方法; 他們從不用考試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盡全力去肯定孩 子們的一切努力、去讚揚孩子們自己思考的一切結論,去保護 和激勵孩子們所有的創造欲望和嘗試。”

  這段話被北京一個小學生刻在課桌上———她太嚮往這樣 的教育了!正是在“什麼是教育的基礎”這個核心問題上,我 國教育整體迷失了方向。在美國,教育的理想和目標,是怎樣 才能保護和開發學生的創造才能,教育,必須適應孩子的天性 和發展需要;而在我國,億萬學生的發展可能,被強力禁錮在 考試、升學一條路上,有多少孩子在這種令人窒息的教育中感 受過快樂?這種所謂“紮實”的基礎,完全是反教育的!

  最近,國內有人統計了1999年2001年世界3所一流大學與 中國6所包括北大、清華在內的一流大學在《自然》和《科學》 兩刊物上發表的論文數,結果是,6所中國一流大學總和只有20 篇,還不及哈佛大學一所大學的零頭(399篇);同處亞洲的東京 大學,同期也有131篇。這種在原創力上巨大差距的根源是什 麼?

  這位研究者認為:其中最根本的是我國基礎教育普及緩 慢,而應試教育又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意識。他說,研究生教育 是創新教育,但是在基礎教育和本科教育階段實行應試教育, 到研究生階段再提倡創新就太晚了。應試教育要求學生循規蹈 矩,不許創新,這就扼殺了大部分學生的創造力,把優秀的學 生培養成了考試機器。應試教育降低了國民的創新能力,不廢 除應試教育,中國就不可能出現世界一流大學。

  這就是不少教育管理者沾沾自喜的“紮實的基礎”!謝謝 這位先生的洞見———不過,國人歷來不重視自己同胞的批 評。再謝謝丘成桐大師,你終於不客氣地揭開了中國教育最後 的一塊遮羞布!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3: 方勵之教授訪談
2003: 學界浮躁之風從何而來?
2002: 21世紀,中國龍v. 美國鷹
2002: 端正的學風是學術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