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篇SCI论文,GRE满分,对一个本科生来说的确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成绩,有人提出质疑
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姑且不去考虑朱涵的成绩是否有水分,我想提的问题是,对一个学
物理的本科生,朱涵这种努力背单词,在G、T中考高分,争取发表论文,最后申请出国的方
式(不妨称为朱涵模式)是否有被借鉴和推广的意义。
我对朱涵最为惊讶的是他论文涉及的范围,同是学物理的,我实在很难想象一个人能
在大二、大三就接触到这么专业性的课题。大概不学物理的人很难体会到,作为发展最为成
熟的一门科学,物理有多少基础内容需要学习。四大力学、数学物理方法,用博大精深来形
容并不为过。而且每学一个内容,至少要看5、6本专业书,特别是一些经典,是非看不可的
,比如Feynmann的lecture,Hilbert的《数学物理方法》、Dirac的《the principle of
quantum mechanics》,Landau的那几本书。这是学的方面,物理,作为一门研究物质最基本
规律的学科,还需要学它的人有足够的时间去静静的思考。什么是时空,引力质量和惯性质
量到底有什么区别,测不准原理的含义是什么。对一个真正喜欢基础物理的人,这些问题会
缠绕在你脑中,逼你不断去思考。要完成这个学与思的过程,大学四年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
当然,做一些专业化的课题,并不需要那么深厚的理论功底。比如多查资料、建立模
型,做些计算。这个过程中,你也会学到很多科研的方法。但是像朱涵那样,在本科阶段,
花大量的时间,去做这些事情,我想是不值得提倡的。因为这将牺牲我们做基础性学与思的
时间。
我以为,在朱涵从事科研的背后,实际上有一个功利性的目的:增加被外国大学录取
的砝码。我想这不是无端的揣测。但这种做法是与科学,特别是物理这种基础学科的精神相
违背的。科学就是科学,论文就是对科学探索的结晶,而不应该成为一种敲门砖。我对物理
也有很多想法,有时候也写成论文。大多的情况是我的想法错了,或者我的想法前人已经想
过,但我并没有因此感到过沮丧,思考本身是快乐的,何况我对问题的认识又进了一步。所
以我对论文的看法是,如果你真有什么新的见解,不妨写出来,但不要为了某些功利的目的
去写论文,也不要它在意它能否发表。我们能用物理的方式欣赏这个世界的美妙,已是最大
的幸福。
爱因斯坦在大学的时候,和另外两个同学组建了一个奥林匹亚学院,经常一起讨论基
本的物理、哲学问题,也不见他急着去写什么专业化的论文。Feynmann在他的自传说他大学
也常常想些没有用但有趣的事情。我们中国的学生是不是也该耐住寂寞,少一些急功近利,
为什么要让自己的理想屈从于出国、出成果的现实。居里夫人不是说人类需要追求现实的人
,人类更需要梦想家。princeton的Wiles教授9年没有发表论文,但最后他证明了Fermat大
定理。比之于对真理的探求,名利又算什么。
看到这么多人纠缠与朱函成绩的真伪,我想说的是,即使那些成绩都是他独立完成的
,朱涵模式也没有太多可称道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