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话说中国科学院 (2)
送交者: 最新大作 2004年05月22日11:14:07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IV) 建立中国人在国内做科技的信心

  解放前,我国刚刚开始建立科研机构,除了地质调查、考古以外,可以说科学研究还是
很少的。许多开山鼻祖型的老一辈科学家,在国外做过博士以后,回国几乎没有做过研究。
数学里面,陈省身在清华的老师还在国外发表过他在中国做的论文,其他几个虽然很有名、
研究也是很少。物理里面叶企孙、胡刚复、饶毓泰、吴有训算是开山鼻祖,回国后只有吴有
训做过研究,到后来也是做大学行政,来科学院以前也很久没有做研究了。

  科学院建立后,把中央研究院的主要力量都保留了,而且经费增加了。有任务带动的科
研特别促进了一些学科和专业。数学所,虽然没有争取到陈省身,但是得华罗庚回国主持数
学所。物理的除任之恭以外主力都留下了。化学除吴宪以外都得到了。钱学森回国,当时他
是唯一做过美国正教授的,又和导弹有关,更是激动人心。

  但是:我们在国内能不能做科学,有多大能力?这些问题,可以说很多人是没有底的。
作为国策,现在重新看“抗美援朝”,是可以有不同意见的。但是,当时能打赢美国人,对
我们的士气还是很鼓舞。共产党二十多年就能革命成功,也鼓舞当时青年们要敢有作为。有
士气,并不能完全保证有作为。实际上五十年代,全国科技界的信心并没有完全树立。我个
人觉得,六十年代初,才开始有信心,真正信心稳固是64年左右。

  五十年代科学院做的多的还是资源考察一类。比如对新疆、青海、甘肃进行综合科学考
察啊,勘察黄河、长江流域灌区土壤,编《中国植物志》啊、《中国地震区域划分图》啊,
等等。就是要搞两弹一星,起初也是学习苏联。科学院有过两任苏联派来的院长顾问柯夫达
和拉扎连柯。中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都是科学院的人去苏联学习、培训,然后
由苏联帮助建造的。中国的第一台计算机(104机),也是在苏联帮助下仿造苏联的。王淦
昌领导的小组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是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这是重要科学发
现,但是有人担心要在国内就不一定能做出来。

  确立中国人在国内的信心,靠的是国内的成绩。应用物理所在58年做出了我国第一批晶
体管。60年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63年划归国防部五院)成功地发射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
探空火箭。那时候条件差啊。发射场没有通讯设备,传达命令靠口呼叫、手势、和吹哨子。
用自行车打气筒用来加推进剂。王大珩领导的长春光机所在61年用国产红宝石做出了我国第
一台激光器。62年科学院的几个天文台授时精确度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那是多么激动人心哪。以后中国人再也没有觉得
自己科技不行的时候。如果有副作用的话,就是搞的有些人反过来以为没有科学规律,什么
都能做。当然有这种情绪不是真的科学家,而是当时在社会蔓延的过度乐观情绪。不过到那
时,中国人已经在世界上受了百年欺负,过分高兴一下,当时谁也不反对。到65年,紫金山
天文台发现新彗星、58年开始的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也在65年成功,锦上添花。冯康在65年发
展了有限元法,他是科学院培养的第一代科学家,当年科学院送他留苏,以后回科学院工作
。他的数学成以后就连美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都佩服的。丘成桐这个人很傲,得过菲尔茨奖
,中国的陈景润、吴文俊都不在话下,就说陈省身、华罗庚和冯康三个。

  64年我们多数人哪里想的到,文革就马上要来了、许多科技项目要被摧毁、许多导科技
的老干部和科学家要受惨无人道的迫害。谷羽被拖出去批斗那哪里象是拖人哪。最积极推动
卫星的赵九章64年给周总理写信说做卫星的时候到了。可是他没有看到自己钟爱的卫星上天
,就在文革中不堪迫害、含冤自杀,多惨哪。郭沫若虽然经常和毛主席和诗,文革一来也吓
的不敢坐到科学院的主席台上、写信辞职。不过发信的对象错了,张劲夫自己马上就要被批
倒。文革中还有的一些科研都是特殊保护下来的课题,象氢弹爆炸。可是科学院受的冲击很
大。下放到湖北潜江的有许多得了血吸虫病。科大也是那时搬出北京的。

  有文革前打下的基础,才有惯性推动以后一些项目。才有机会等待科学的春天重新出现
。就不说具体哪些工作吧,从64年以后,对中国人在国内做科技的疑问是没有了。

  (V)科学院何处去?

  照说,人老了,不该多想什么前途,不过老人有的是时间思考,也不用患得患失,不用
顾虑他人怎么对待自己的意见,也算发挥余热吧。

  科学院发展这么多年了,以后何处去?有两个问题可能是最重要的:科学院做什么?人
才哪里来?科学院做什么?首要解决的是基础和应用的关系。最初,五、六十年代,科学院
是围绕国家迫切军事和生产的急需。那时国家实力小,而且有事关国防的大事,科学院围绕
迫切需要是理所应当,而且科学院是立了大功的。以后国防研究有好几个专门部门,核武器
和导弹分别都有,卫星发射也有了大型的军民结合的公司。其它和生产有关的部门,也都逐
渐分出去。很多本来就是开发性质的研究,也就慢慢不在科学院,而到生产部门去了,比如
计算机所开发部分到联想公司,一些光学机械制造工艺也不在科学院。

  但是科学院从技术为主改向科学为主是漫长、有时还是痛苦的过程。早在73年,江青抓
样板戏要用彩色胶片,就要求科学院新成立的感光化学研究所要研制彩色胶片。武衡就认为
这样的工作不是科学院的正业,说科学院搞胶片是“名不正、言不顺”。江青很恼火武衡,
把他赶下了台,武衡用的那句话是孔子的,74年“批林批孔”运动一来,正好说武衡是“孔
老二的徒子徒孙”,本来四人帮的批孔也影射周总理,武衡是周总理派到科学院的,批武衡
就是批孔,在科学院有双重含意。最早慎重提出科学院要做基础研究,还是周总理。72年这
一年,周总理三番五次给部门领导、国内科学家和海外来访美籍华裔科学家提出中国要搞基
础研究,而且明确指示生产部门以实际为主、可以搞理论,而科学院要以基础理论为主,也
要结合实际。这个方针提出是周总理和杨振宁谈话引起的,但是仔细观察,就能体会到总理
当时已经发现科学院五十年代模式到七十年代就不能沿用以前任务带研究的模式了。当时周
总理就要求落实基础理论和基础科学。建高能所、接管兰州近代物理所、搞加速器等基础研
究相关项目,就是那时开始。

  方毅时代也提出科学院要“侧重基础,侧重提高,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但是
,以后中央精神是科学院应该以应用研究为主。到赵紫阳时代,中央领导重视经济发展,科
学院要求“把主要力量动员和组织到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但是,国民经济不象国防需
要,主战场又没有给科学院提出很多什么急切的任务,科学院就彷徨。李鹏时代,科研经费
慢慢增加,朱镕基时代,知识创新计划算是特别提高了科学院的经费。到2002年,路甬祥明
确把基础研究作为科学院首要任务,也要关键技术。这才重新回到周总理72年就在调整的科
学院目标。

  许多人低估了学工科的路甬祥对科学院的贡献。他给科学院带来了观念更新。路甬祥大
胆提出科学院着重基础研究,为“可持续发展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
贡献”,是面对我国已经不需要科学院做生产部门的开发研制车间的现实,也是顺应国际潮
流,提出了科学院对社会长期的贡献目标。所以路甬祥是有思想的领导,而不是简单的行动
家。提出方针,能不能坚持下去?现在经济发展好的时候,外界责难做基础研究的人不多。
经济总有循环波动,经济下坡的时候,外界批评科学院做基础研究就必然要增加,那时能不
能坚持?能不能建立机制保证科学院不给波动所破坏?这些都是以后要解决的问题。

  人才从哪里来?科学院在外要和西方国家竞争人才,对内要和高校等竞争人才。这两个
竞争就决定了科学院在世界上的地位、在中国的地位。五、六十年代,毛主席周总理开始也
是很着急要科技人才。一批是国民党时期留下的。那时科技界除了少数人去台湾,多数是向
往新中国,留下了。从海外也是吸引了一批很强的人。周总理让人带信到海外的就有好一些
。主席、总理经常和科学家露面也是要感召科学家回国。那是招来了蛮多人。留苏的一批,
到六十年代也可以用了。以后荒废了一代。80年代左右开始读大学的人,到90年代可以用的
时候,许多最好的却不在国内。这是和五、六十年代很不同的。那时候,除了少数几个以外
,多数最优秀的专业人才都在中国,而且那时只要对知识分子政治待遇好一点、客气一点,
吸引人才成本不高、效益很大。现在才知道,那时外国对海外华裔还有歧视,很多人都是学
生,在海外的前途并不稳定。现在竞争人才可是成本高,吸引留学生回国恐怕政治的影响很
小,而经济的、生活的影响很大。在我们那几代,爱国是很强烈的感情,有几个人不希望自
己的祖国强大起来。现在恐怕爱国口号没有什么作用,我就没有看到多少留学生谈爱国,还
看到过留学生笑话“爱国”题材。

  有一个可能就是不用吸引海外人才。但是人才最好的都输送给美国,那我们国家不是永
远要吃亏吗?吸引什么样的人才?

  数学和理论物理,现在我国的条件和美国差别不大,工资、工作的硬件都能和美国媲美
。而且中国人数学、理论从小就好的多。但是目前回国的不多,也许是要争取的重点。数学
的田刚、夏志宏、林芳华都回国访问合作,科学院和高校竞争他们,目前还不清楚哪边有优
势。田刚做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后,去科学院时间没有特别增加,也许和丘成桐在科学院办
了晨兴中心有影响。也许必须加强和夏志宏、林芳华、还有侯一钊、舒其望等数学家联系,
看能否争取他们多到科学院。科学院的冯康奖发给过侯一钊,不过他和科学院还不是很多,
可以争取。目前,田刚、鄂维南都去北大多。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佘振苏,是学科交叉特
别有专长的人材。他以前用数学做流体力学厉害,现在还做生物信息学。他目前在北大是湍
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如果这些人里面有一两个真的全时去北大,那北大的数
学就要明显比科学院占优势。佘振苏去的可能性很大,去年评院士,他落选的唯一原因就是
因为他没有全时回国。科学院在科学方面吸引人材还要加强很多才行。统计学也是一个要重
视的学科。现在国外做统计的华裔占的地位比其它学科都重要。象哈佛的刘军一类有几个是
独当一面的青年明星。我国也能提供他们很好的工资和硬件。而且我国有很多生源。我们国
家大学里头数学专业毕业生最后能做纯数学家的不多,到统计和其它应用数学可以胜任。而
且统计在我国也有广阔的应用。当年冯康数学的贡献,最初是因为生产应用的要求,数学不
够,才使他在数学上有创造。

  地球科学的宋晓东,地学的发“自然”和“科学”可不容易,宋晓东都发过,他发现地
球内核自转,又提出地球内核呈层状分布理论。现在伊利诺伊州大学是。科大毕业生,在我
们科大兼了职。他对地震预测也懂,理论和实践可以结合,对国家有应用价值。而他做研究
也要地震观测资料,中国条件对他研究也有用。应该多给他支持在科学院多做,一个是争取
他或者下面一批人里面有人加盟科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尹安、密西根大学张有学、卡
内基研究所费英伟、达特茅斯的冯夏红、俄勒岗州立大学陈永顺、休斯顿大学周华伟、日本
爱媛大学赵大鹏。不仅在科大,还要加强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我们科学院地学有很多研
究所遍布北京、武汉、南京、广州、长沙、西安、成都、长春、新疆、兰州、昆明、太原。
这些年院部对地学很不重视,比如地球所历史上是科学院的强项,到现在都还没有走出低谷
。地学理论现在国际上有很多进展,而对我国有很多方面重大意义。科学院还有很多工作要
做,才能振兴地球科学。

  五十年代到现在学科变化最大的是生命科学。以前我们那代好学生哪里会学生物。而现
在留学生最多的是生物医学一块。他们在国内国外也很活跃,好比中国30年代学地质的、50
年代学物理的,是一个生力军。最近北京国家生命科学研究所招聘到我国留学生唯一的美国
院士王晓东来,那是特别有希望。要说,当年钱学森回国是那时留学生得到国际地位最高的
,也还没做到院士。王晓东如果能做一面旗帜,对我国是大好不是小好。但是科学院怎么和
他的国家研究所定位关系?不要搞成竞争,要互相促进。就是以后让他来领导科学院,也是
值得的。生物的饶毅,我最早听说是因为90年代周光召对他有好评,要周光召说出来谁好,
那是很不容易的。饶毅常来科学院、知道他的人也多。要我比较,饶毅的工作作风很象钱三
强,自己有学术水平、和各方面的人都能处事,也敢说敢干。他写的东西好领导群众都喜欢
,有时还推荐。但是如果依中国传统,写多了文章人太露了受妒,除非这种传统改变。我看
饶毅文章发现他有写其他人好话的优点,这在我国传统里是不多的,一般人都不公开说人好
话,要说也只说上级好话。去年冒出一个消息,北大韩启德要升人大常委副委员长需要接班
人。他选的是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的鲁白。让他去接北大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消息
面不广,但是科学院知道了。这也给科学院和高校竞争带来新问题。现在科学院的领导都是
全国的佼佼者,过了5年、10年,如果高校吸引到比科学院好的人,科学院优势就可能下降
。后来韩启德可以继续兼任北大职位,从海外招副校长的事至少是推迟了吧。北医以前聘过
部分时间去做中层领导的,比如基础医学院院长顾江、心血管研究所肖瑞萍。今年西安交大
开始公开招聘副校长,在这个趋势蔓延到北京、上海以前,科学院还有时间。

  如果10年后大批的科学家到高校,科学院的基础研究优势将受疑问。组织会战,是科学
院传统的优势,但是有多少课题可以组织会战?又是问题。如果中国真有本土的诺贝尔奖,
要是在科学院就好,不是,那也可能重新引起对科学院定位的争论。这个争论,老早就有了
,五十年代高教部就说基础研究应该给高校,而且不止一次,以后时起时落,目前是不激烈
,但是不能保证以后不重新被提起来。

  回想我们那个时候,周总理说的外事无小事,接待外国人、接待美籍华裔,都是兴师动
众的事,70年代还有几个所是用接待外宾为理由来装修大楼的一部分,有时经费有限,只装
修半边,那可要控制外宾不能乱串,串错了,厕所都不能给他们用。后来一点建的外国专家
公寓(“外专公寓”),质量之差,这几年连“内宾”都不肯住了。现在我们可以直起腰杆
来,谈怎么吸引人才,而不是供养外宾,也算是个大进步吧。

  招聘到了科学家,要扬长避短。对不同风格的科学家,要能够用他们的长处,取长补短
、不要求全责备。现在年轻人会说起以前老一辈,会以为他们都是圣人。其实各方面都好的
人极少。他们也会争吵,争课题、争经费,争功劳。有些人很小心眼的,有些人比较自私的
。本位主义严重的那时更多。不过好的领导可以发挥他们各自的优点,让他们努力为“共同
的革命目标”而工作。现在当然不说革命目标了,也可以说为中国繁荣昌盛吧。那时我们的
工作,现在丢开革命不革命的词汇,很多也是为中国的繁荣昌盛,可以说和现在的青年们也
是有共同目标的。

  路甬祥还有三年任期结束。科学院下任领导最可能的是白春礼,学化学的。从周光召时
代开始,他做副院长多年,又是两届中央候补委员。在青联就认识胡锦涛。陈竺是路甬祥提
拔的年轻副院长,能力很强。不过不是党员,党组会议是列席。照反右以后的传统,不是党
员不能做正部级,大学里面不能做正校长,陈竺升的可能不大。除非中央决定恢复五十年代
初的状态,允许民主人士和无党派代表做一些部委正职。

  无论谁做院长,都要有领导才能。张劲夫做榜样是领导资历、学历比自己高的人,周光
召的榜样是五湖四海、把全国出色的人不拘部门网罗到科学院。路甬祥能大大增加经费。以
后几任院长,能做什么,能不能吸收他们的经验,能不能在某些方面比他们做的好。能不能
把我们国家在外面顶尖的留学生吸引回国全时工作、聚集到科学院。这些都是以后院长要面
对的问题。

  写来写去,发现写过去历史条理清楚,写将来就有点乱了。看来还是老了,沉溺于过去
,未来是弱项。还是用毛主席的老话,这个世界“归根结底是你们”青年人的。

  看你们了。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3: 我们的地狱[译诗]
2003: 中国为何输了沙斯基因组序列战?
2002: 驳:评中医验方和中医理论
2002: 传统的中医更多地属于经验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