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博導權力的邊界
送交者: 謝泳 2004年08月06日15:11:57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甘德懷考博風波,引起社會對博士生招考制度的討論。作為一個法學家,朱蘇力因為偶然的原因成為事件的中心人物。這是朱先生的不幸。

  朱蘇力應對社會批評的主要思路是:中國的研究生選拔制度有問題。考博制度必須轉向選拔優秀人才。學者應有選擇人才的權力。如果連這樣的選擇都必須付出代價,將來誰還敢面試淘汰學生?什麼是學術自由?就是要包括學者有權選擇人才組織自己的研究隊伍的權力。理想的制度和可行的制度是兩回事,這就是他為什麼基本認可中國目前的研究生選拔制度的根本理由。理想的制度首先要有比較理想的教師,有更好的學術傳統和學術評價機制,也要有一個能夠理解這些學術制度利弊的社會環境。這些情況現在還解決不了,所以,從目前來看,面試只占30%是可以接受的。這是朱蘇力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的言論。大體可以說是為自己的行為辯解。

  這個事件所以會引發一定的社會震盪,其實並不是針對朱蘇力本人的人格和道德而來的。問題的症解在於中國的高等教育制度。如果繞開了這個問題,其他就不好談了。應該說,作為法學家,朱蘇力為自己行為辯解的理由初聽起來都有道理,但細想就不是那麼回事了。

  第一,中國的教育當前還是壟斷性的。在這個前提下,還不可能出現理想的選拔人才的制度,特別是選拔人文學科的人才。美國博士導師的權力所以很大,建立在幾個前提下。一是高等教育不由國家壟斷;二是民間科研機構大量存在;三是社會建立在誠信基礎之上;四是博士資格並不成為人才向上流動的剛性條件。而目前的中國還不具備這些理想條件。在當前的社會背景里,筆試可能是惟一較好體現公正的制度。至於這種制度是不是能選拔出最好的人才已不重要。因為中國的高等教育基本不承擔選拔人才的職能,它承擔的是養成資格的作用,特別是對於人文科學的人才。

  第二,朱蘇力總強調他在努力選拔人才,其實是偷換了概念。因為考試只能觀察素質和訓練。一個人在獲得專業成就之前,不能說是人才。只能說有成為人才的可能,或者說具備了成為人才的條件。中國社會重要的不是成為人才,而是取得資格。中國名校的作用主要在這裡。資格比才能重要。這是中國特色。選教授第一,選學生第二。

  第三,在當前,決定人才的剛性條件是你得在國家的體制裡面,尤其是人文科學領域。不必諱言,在許多時候,真正有才能的不一定能進來,同理進來的也不一定就是人才。我們的社會科學的評價體制是國家至上的,不必顧及社會的影響和評價。國家壟斷一切教育與研究資源的結果是,壟斷的方法和技巧本身成為最重要的才能。具有這種才能人的人,不但通常被以人才對待,而且成為評價人才的主導力量。

  第四,朱蘇力在回應社會對他的批評時,沒有坦誠面對社會普遍存在的潛規則問題,而以道德楷模出現,更激起了眾人的反感。中國人都懂得天理、國法和人情。法律存在的基礎不是法律,而是一個國家的文化傳統。你不能用了人情,又要強調國法。標準有時候分不出絕對好壞,但人不能只用對自己有利的標準。

  話說回來,現在博導的權力不是太小,而是太大。在這方面,我倒感覺有關部門還是清醒的。至少他們還知道那些博導也是常人。在缺乏憲政體制保障,又沒有形成學界自身約束道德,更沒有養成內化為行業風俗的基本習慣環境下,博導的權力邊界越不清晰,越容易把好事辦壞。趕快收緊博導選擇人才的權力,適度放開人才向上流動的剛性約束,可能是一個思路。胡適早年想出的辦法是尊重同等學力,以防止作偽。因為博士的價值是由許多約束條件決定的。君不見,因為強調幹部的高學歷,不出幾年,如今想走仕途的青年,哪一個沒有博士學位?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3: “終身教授”是個什麼飯碗?
2003: 北京死守“高考權”
2002: 獻身於台灣科學和教育事業的人―錢思亮
2002: 季羨林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