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解密美国大学教育
送交者: 比较政策 2014年08月15日10:06:02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我离开大学教育已有多年,但我想自己还是可以代表耶鲁的本科毕业生谈一点在那里学习的感受。我认为耶鲁的教育至少在当时无与伦比,但并不总是很有趣。
首先,耶鲁有庞大的住宿系统。12个不同的住宿学院,不只是你睡觉的地方,而且有着各自的传统。在那里,你可以与其它学生成为亲密的朋友,也可以与名教授交谈,参与充满智慧的讨论。
我住的地方是耶鲁的达文波特学院(Davenport College),许多教授在此工作。他们经常在这里吃午饭,并和学生直接交流。比如我就曾有幸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士•托宾(James Tobin)、还有著名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Paul Kennedy)一起进餐。他们在和我谈话时都很认真而且坦诚相待,好像我们是同辈人一样。这样的经历使我在与人交流、向别人学习方面获得了极大自信。或多或少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我不会轻易被别人震慑住。我可以自信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不会因为对方高高在上而不敢说话。另外,由于有这样的机会和重要人士交谈,我开始注意自己所说的话——不是因为害怕,而是我需要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比如当我决定放弃法语而学习汉语的时候,我的法语老师表示并不希望我离开,因为我是她的得意门生之一;而中文教授又说十分希望我加入并成为会说中文的栋梁之才。
这种深受老师器重的情况非常难得,而我却常常经历。这使得我意识到我当时正在做的事情,比考试成绩和找工作更为重要。
当然并不是每个耶鲁学生都像我一样,但是耶鲁提供我们容身之处,在那里像我一样的人和喜欢我们的人,可以一直得到鼓励和支持。这不仅使我们深感殊荣,更认识到自己肩负着的责任与义务。这种积极的思想意识即是“位高则责重”。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我知道自己获益良多,而同时担负的责任也非常艰巨。
虽然最终带着这样的精神离开耶鲁的人并不多,但毕竟还是有一些——我想这大概就是耶鲁传统中最宝贵的遗产: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当然,此外还有优秀的教员为我们提供顶尖的、充满挑战的课程。我的母校对待本科学生之认真闻名世界,他们被当作来进修的研究生而常常课业繁重。
这其中,我上过著名学者文斯•斯库利(Vince Scully)教授的艺术史课。为了通过考试,学生们需要记住并辨别上千件艺术作品。于是我需要记住这些作品的名字、日期和国家。这种有关古典文艺的课程要求学生达到很高的水平,其难度堪比法学院和医学院的考试。不过据我所见,类似的古典文艺课程在亚洲的课堂上却很少。
当时,我和一些朋友有过很有深度的讨论。虽然我的情况可能有些特殊,经常和朋友们讨论哲学文学关系方面的内容(尤其跟我的室友Jefferson Mays),但在耶鲁,学生们有很多机会和他人坐下来认真地讨论历史或文学。对我来说,这种学习的机会从始至终非常重要。并非文学课上所有的内容都能吸引我,但其中大部分是有趣的,而且其切入角度往往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着。其实现在从个人角度来看,我觉得即使是在耶鲁,这种教育也正在逐渐减少,总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只想着怎么进法学院、怎么发财。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首先要知道中国的教育机构已经改变了许多,但是仍然亟待创造一种学习环境,来强调学习本身的重要性,而不是为了考试、找工作或挣钱而学习。这种学习环境在中国是有条件形成的,只是需要意志和决心,还有就是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这与学校有多少大楼无关,也与老师的薪水和学费无关。我们需要扪心自问,怎样才能找回这种“位高则责重”的责任感。这种思想与行动的统一问题本来也存在于中国传统中,如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
提到中国学生的就业问题,2013年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就达到699万。就业对于中国大学生是很现实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特别重要。
虽然学生就业问题确实非常严重,但我认为人们不能迷失自我。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所学所为对毕业之后的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仅为获得面试机会去做准备就是最明智的吗?最明智的选择是深入思考整个世界,使你可以预见并知晓如何应对未来的变化。这就需要历史、文学和哲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能帮助你看到事物表面之下的东西,而不只是因为这些知识有趣你才去学习。在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就是能把握住事物表象下隐藏的东西。如果只看到外表,你会彻底迷失。
当然,改变这一切需要大家达成共识。归根结底,我们需要给孩子创造优越的教育环境,并不光是为了让他们找到好工作,而更是为了让他们能在社会上充分发挥自己的重要角色。这才是传统的耶鲁教育所推崇的。
这里涉及到的本质的问题是:“什么是教育?”
教育应是教给学生如何解决问题,怎样看清问题的本质,以及如何对待它们。我认为我的一个长处就在于,当我看到了匪夷所思的事情,一些行为古怪的人,或者政府作出了令人无法理解的决定,我会设想出很多种情境。而这些情境所描绘出的故事,可以帮助我理解这位或者那位政治家说的话。这需要文学和历史素养,使我能根据历史上类似的事件猜测故事将如何发展。而归根结底这又需要充分理解哲学: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什么是真实的,如何判断我们所知就是真实。
因此,我在脑海中想象这些不同的情境,观察事件如何发展。有些故事一个接一个地被证实是错误的,但总有一两个似乎还是很有道理的。我可以用它们对应掌握的零散信息,来得出合理的解释。所以最终在没有任何人告诉我的情况下,我就能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甚至是非常隐秘的事。这就是从真正的人文教育培养出的能力。但前提是你也必须从一开始就明了自己在做什么。
这是所有国家都有的教育问题,也是整个世界的问题:只有单纯的知识,却没有传授做人和智慧的教育。
如前所说,我们误解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原因是受科技的影响。人们认为只要掌握了信息,就能了解事实。这完全是错误的思维方式。了解事物需要看透其内在和本质,猜测事物的真相,而不只是了解名字和一些基本信息。这是教育的一大误区。当然,教人以智慧及如何做人并不容易。我们能尽力而为的,是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环境。我仍然请学生和家长认真考虑我的建议。
气候变化、技术变革和贫富差距带来的挑战正日益严峻。如果相信通过考试、在大公司就业能改变这些,我想你一定知道这是在欺骗自己。最好的教育是教给学生们如何独立、迅速地思考,怎样判断世界的发展轨迹并迅速应对。我时常问我的孩子们对某件事有什么看法,有哪些可能原因导致他们所见的。这种技巧实在重要。
我认为真正有才能的人不是那些看书最多的人,也不是那些解数学题最快的人。真正优秀的人是对事物和历史发展有深刻见解的人。在此我想引用威廉•布莱克的名句:
一花一世界,
一沙一天国,
君掌盛无边,
刹那含永劫。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这是首诗歌,并不是什么国际金融或者宏观经济学,但同样意味深远。
从每一瞬间,每一粒沙子中都可以延展出无限的广度。在教育过程中,要求你做的事和读的书籍都是有价值的。但是对你最重要的是那些在任何种情境下都能适用的洞察力。于是你需要学习去思考,去问自己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转的。
为什么世界的发展看起来尽在掌握之中,却转瞬间让人摸不着头脑?
为什么许多事情如此复杂迥异,而又在很多方面十分相似?
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前人是否也思忖过?
在人们争相赚钱、成为投资银行家的时代,这些问题看起来似乎是次要的。可我认为这些思想的价值非常深远。在未来,当你们的时代到来之时,这些价值将再浮现。
古代中国的科举考试主要考问的是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的合称。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是古代科举必考的内容),而不是考经济、科技、行政。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古代人智商不高吗?绝对不是。而是因为我们的先人知道历史、文学、哲学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学问。
能够预测未来的能力至关重要。我在耶鲁大学成绩并不是数一数二,不过1983年,我决定开始学习中文,而后日文和韩文。在那个年代(我现在49岁),有这种想法的人似乎只有我自己。不过我的预测一点儿没有错。我运用的是我的智慧,而不是为了赚钱。

最后还有一点给年轻人的建议。我很理解你们总是想找到最好的生存策略的想法,理解你们为什么要拼命地准备考试与求职。不过我也想提出另外一种策略,就是请你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组成小组,承诺你们之间无论发生什么,你们一生都会互相帮助、共同努力。组成这样的团体要比考试得高分有价值得多。因为考试的时候,只是由你自己去对抗整个世界!如果你认为同学是竞争对手而只期待自己找到好工作,那么若三年之后你失掉了这份工作而无路可走,你该怎么办?但假如你的团体一直支持你,其中便极可能有朋友可以帮助你、为你出谋划策。他们一定是对你来说最宝贵的存在。

[贝一明Emanuel Pastreich著《跨海求真》第二章第一节]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3: lakehulake:美国高校职场
2013: SunXinyi:易学与算命术简述
2012: 西方文明的九阳神功 - 休谟因果律4
2012: 核武器与核能: 连体婴还是双零方案?(
2011: 鲁重贤: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2011: 申时行:(社论)瓦良格闹剧
2010: 当靠物理养家糊口的碰到经验公式
2010: 基本物理量或非永恒
2009: 为中国人好脉
2009: 庆祝光复,铭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