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垄断之下何来产业化? |
送交者: 佚名 2004年11月10日18:53:55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
1989年高校开始收费至今25年,有人统计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4倍,而学费则增长了25倍! 奇高无比的学费令许多家庭负担沉重,有些贫穷地方的孩子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不但没有给家庭带来希望,反而带来绝望,甚至导致父母自杀,例如今年8月初,辽阳市一位农村学生孙大朋考上大学,其父孙守军因交不起学费而自杀。 于是,许多人认为这是教育产业化的恶果,社会上所谓的教育产业化问题争论也大多集中在教育要不要产业化上,然而这却是个天大的误会,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现在的高收费到底是怎样的“教育产业化”? 我国虽然有9年义务教育的规定,但居然是收费的,9年之外的大学以上教育不是免费的,但社会却基本上无权办学,而由政府垄断教育资源! 一切高收费都是在此前提下发生的,这才是实情——在中国根本不存在市场经济意义上的教育产业化,只有打着教育产业化旗号的政府垄断教育。 如其他领域一样,垄断无法给社会提供相应的需求,只能造成萧条和腐败,教育也不例外。 在义务教育部分,原本应该由各地财政支出的,由于花钱办教育并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政绩,因此在现行制度下,各地政府就不愿意投资。因此,学校只能从学生家长身上榨取油水,由于教育资源被政府垄断,除了国立学校你几乎别无选择,所以不想交钱也得交。 在非义务教育部分,尤其是高等教育部分,政府投入也一样不足。由于高校大都处于大城市,当地的经济比较发达,而且从投资总量上看,也远远不如基础教育那样大,再加上国家需要的许多项目也得倚重这些高校,因此与遍布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相比,他们的投入显得更有保障一些,即使如此,高校也依然处于吃不饱状态,只有在少数高校的少数专业甚至少数项目上,资金才可能是相对充足的。 由于政府垄断了几乎所有的教育资源,因此那些主要的学校都是政府允许才开办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获得比较好的师资力量,比较好的生源,尤其是在这些学校毕业的学生能够获得被社会承认的毕业和学位,也只有这样,这些学生才能在社会上获得比较好的就业机会。因此,这些学校可以凭借自己的垄断地位大肆收取费用,即使是不合理,也因为垄断使得学生及其家长没有选择余地而忍痛交钱,那些付不起账单的学生家长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不能上学,以至于出现了本文开头的种种悲剧。 与此同时,不少高校的掌权人趁机利用垄断地位腐败发财,例如前段时间北京某高校招生办主任在招生过程中收取巨额金钱的现象。 真正的问题在于教育资源的行政垄断,而不在子虚乌有的教育产业化,换句话说是政府垄断教育才造成今天的恶果。只有政府将大部分办教育的权利返还给社会,并且切实履行义务教育的义务,上述种种问题才能大面积减少——即使不是百分之百地消除。 教育当然应该被视为一个产业,因此它具有商业性。然而,教育不同于其他产业之处恰恰在于它不能被简单地视为一个给社会带来经济增长的产业,它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这种独特性就表现在教育的目的是综合性的,它至少包括提高国民道德和知识的素质,给社会输送有熟练技能的各行业工人,降低工作的简单劳动成分,增加复杂劳动的成分,同时这些目标也给社会带来稳定的基础。 正因为教育具有这样的全面目标,所以在绝大多数的法治国家,教育被区分为几大块,主要是社会投资的教育和政府投入的教育,前者就是通常所谓的产业化教育,后者则是义务教育和半义务教育,其中只有社会办教育是相对商业化的,而义务教育和半义务教育都是政府出资,全部免费或者收很低廉的费用,并且没有商业目标。 教育的这种特征说明它本来就应该立足于社会,而不是政府通吃,政府在教育领域最应该做的事情无论如何应该是辅助性的,在中国当前大政府小社会的格局下,政府最好的做法还是如其他大部分国家,提供各方面资源开办义务教育和低收费教育。 同时,如果政府恰当地将办教育权还给社会,无差别地还给所有学校(无论国立还是私立)以选定教材的权利、颁发学位的权利、招生权等基本的办教育权,将会使这个领域改观。 这将意味着真正的教育产业化,由于它处于市场经济之中,那么同行竞争就会使得学费增长与人们的收入增长之间大致比例相当,同时,教育质量也会因为竞争而提高,那些教育质量差的学校自然会被竞争无情地淘汰掉。 真正的教育产业化将使经济增长,净化教育理念,提高科研和学术质量,形成科学共同体,激发全社会捐助教育的热情。 教育行政垄断只能带来教育灾难,只有政府正常办教育和真正的教育产业化才能全面实现教育的目标。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