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Yiyi11
萬維讀者網 > 健康生活 > 帖子
十種食物,助你排肝毒,養肝陰!
送交者: 雲開霧散 2018年08月19日17:44:16 於 [健康生活] 發送悄悄話


生活中人們每日要吃那麼多食品,難免有一部分毒素存留在人體內部,想要人體健康,具有好肌膚可要及時排毒,特別是對女性來說。其中肝臟是一個重要的排毒器官,日常很多普通食品都可以促進肝臟的排毒。

很多朋友會問,那麼排毒又怎麼做好呢?怎樣才能通過簡單方法,好好的把毒素排出體外呢?其實方法很多,例如日常飲食,多吃以下這些食物,排毒效果非常好哦,大家參考一下呢。

1大蒜

大蒜的嗆鼻氣味是蒜素帶來的,多項調查證實,蒜素可維持巨噬細胞的活性、增加殺病菌功能及促使淋巴細胞增生,並且可以避免腹部脂肪的累積,加強肝臟中解毒酶的活性。大蒜中的特殊成分可以減少人體內部鉛的濃度。大蒜最好搗碎成泥,放10~15分鐘後再吃,這樣有助於蒜素的生成。

2小白菜

現在的人大部分比較偏食,偏愛肉類,這樣是不對的,飲食要均衡,尤其多吃蔬菜,小白菜排毒效果很好,適當吃小白菜能達到養肝排毒的效果,還可以清火。小白菜中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都不差,小白菜中含有很多粗纖維,其進入人體內部與脂肪結合後,可阻止血漿膽固醇形成,促使膽固醇代謝物膽酸得以排泄出去,以減少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從而保持血管彈性。

3胡蘿蔔

胡蘿蔔是有效的排汞食品。含有的很多果膠可以與汞結合,有效降低血液中汞離子的濃度,加速其排泄出去。胡蘿蔔中的維生素A能夠幫助肝臟排掉人體內部毒素,減少肝臟中的脂肪。纖維素還能幫助清潔結腸中的垃圾,並加速將其排泄出去。

4烏梅

烏梅以“酸入肝”着稱,其擁有補肝、斂肝的醫用價值,不單單擁有“和肝氣,養肝血”的功效,加上還能提高肝臟的解毒功能、促使吸收消化,從起到調肝、養肝、護肝的功效。梅子中含多種有機酸,有改善肝臟機能的作用,肝病病人宜食之。

5豬血

豬血有解毒的作用,有益於肝臟排毒。我們國家在很早以前,就已知道吃豬血和其他動物的血,可消除人體內部的污物。這在空氣污染的年代,每日應當進行深呼吸,吐出污染的空氣,並時常吃豬血湯或以上中藥的強肝藥,維持肝臟機能,是特別重要的。

6紅棗

紅棗就有了“天然維生素丸”的美譽。實驗證明,每日給肝能力差的人喝大棗水,連續1周能增加身體血清蛋白,從而起到保肝排毒的功效。

7洋蔥

洋蔥性平,味甘、辛,擁有健胃、消食、平肝、潤腸、排毒、祛痰、利尿液及發汗等功效。所含纖維豐富,能促使腸胃蠕動,排毒效果明顯,提高吸收功能,且含有豐富的硫,和蛋白質結合,對肝臟特別有益,有利於排毒。此外,洋蔥中能測到含槲皮質類物質,在黃醇酮誘導下所形成的配糖體有利尿液消腫作用。

8無花果

無花果富含有機酸和多種酶,擁有清熱潤腸、助吸收、保肝解毒功效。近年來發現,無花果對二氧化硫、三氧化硫、氯化氫及苯等毒物有一定的抗禦功能。

9綠豆

綠豆擁有強力解毒功效,可以解除多種毒素,還可以降低膽固醇,又有保肝和抗過敏作用。把綠豆放水裡煮,當水開了以後再煮7-8分鐘,然後飲水,我們習慣的把綠豆煮爛,綠豆煮爛後會失去養肝的功效。在綠豆湯中調入蜂蜜飲用,排毒養顏功效更佳。

10檸檬

檸檬中也含有一種能夠預防脂肪肝的成分,可以防止身體肝臟細胞中的脂肪堆積。此外,檸檬還有助肝臟排毒,通過促使膽汁生成而淨化肝臟,減少人體內部有害黏液生成,幫助溶解膽結石。檸檬口感較酸,可用來泡水喝。

除了以上十種食物對肝臟排毒效果非常好,還有一樣食物,養肝護肝效果更是一流,經常被老中醫所推薦。

中醫認為,菊苣杜仲茶能充分地滋養、修復受損的肝臟細胞,從而緩解肝臟疾病,達到防病強身的效果。

菊苣杜仲茶中所含的茶多酚對保肝有積極作用。它可增加肝細胞對病毒的抵抗力,幫助肝臟排毒並提升肝臟自身的解毒的功能。

做法:將紋香菜,菊苣,枸杞,菊花,桑葉,決明子,重瓣紅玫瑰,杜仲雄花,葛根,蕎麥,玫瑰茄,甘草等12種中藥成分按照1:1的比例,一起做一杯菊苣杜仲茶,每天一杯,肝臟健康,人長壽!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7: 保健養生常識
2017: 困擾十多年的腎結石消失了
2016: jingchen:中醫的療效(續)
2016: 常吃這6種美食,輕鬆緩解視疲勞
2015: 女人只有在月經期間才能爽的7件事
2015: 八個生理現象說明男人衰老
2014: 男人最易忽視的癌信號
2013: 雞蛋多吃危害大
2013: 華鎣:無聲殺手高血壓:(二)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