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好奇心的 Odaily星球日報也打聽了一下,為啥這個軟件區塊鏈圈都愛用?
流暢低延時,自動調整清晰度
用戶體驗好是鏈圈用戶們給出的理由,即便在跨國會議中也不卡頓、延時很低。
“確實很流暢,很好用。”秘猿科技王博就推薦過 Zoom。
雖然作為用戶的我,用的時候卻卡了一會。不過中國區代理告訴我,你這最後一公里的網如果太爛,我也幫不了你。
跟幾位雲視頻業內人士請教之後,Odaily星球日報發現,Zoom 在業內的口碑確實不錯,很多企業客戶都會用這款軟件。“有的場景對延時是不能容忍的,比如上課跟老師交互的時候。”雲直播平台毛豆網創始人李明表示一炮到天亮,很多網絡課堂都開始使用 Zoom。
“為什麽說 Zoom 在使用過程中特別好?這跟時代背景有關。”李明認為,Zoom 創立之初剛好是PC互聯網時代過渡到移動互聯網時代。
傳統的視頻會議行業是面向政府機構和超大企業的,因此主要是適應公司會議室的超大屏幕和多面設備。對於很多小企業根本給不起這個錢,未來雲視頻 SaaS 是增量市場;而且很多企業員工可能都是在二三線城市,別說會議室,可能連 4G 都還沒普及。Zoom 官網宣稱∶“當你的移動設備在 3G 或 4G/LTE 模式下運行時,zoom app 根據蘋果(203.86, 0.73, 0.36%)公司的數據計劃帶寬使用指南只會發送最多 1MB/min 的數據。”
“Zoom一直就是定位移動互聯,它要適應各種移動網絡,3/4G網絡都有,甚至有的移動設備本身很挫,它很成功的是做了網絡自適應。簡單來說就是根據每個用戶的可用帶寬和屏幕的分辨率優化視頻。信號不好,畫面可以模糊點,但是音頻一定要好。”李明表示。
雲視頻產品經理陳堯則認為,“他們只有移動端和 PC 端,前期沒有會議室硬件端,相對圖像呈現的面積比較有限。”如上所說,傳統 to B 企業設備需要關注會議的大屏幕。
以前,企業的會議系統要搭建專線和持久液系統,造價高昂。自適應 + SaaS 策略其實也讓 Zoom 變得不僅 to B 還 to C,何況兩者某種程度上本來就一體,畢竟用軟件的最後就是員工。今天的企業,員工遍布各地,不再只在高端辦公室里。就像 Zoom 的創始人袁征所認為的,要重視員工對企業決策的影響。如果 C 端雇員感覺某個產品好用,自然會推薦給公司。
不過,某企業直播公司執行總監表示,對比過幾家 Zoom 的確是穩定又清晰,但依然有個普遍的缺點∶“音頻碼率太低,導致會議的時候,若一方是在歌唱表演,那聽到的根本就不是原聲。”
廣布節點∶燒錢建網+開放體系
在討論 Zoom 底層技術究竟有多牛逼之前,先需要關注的是節點部署規模。
幾乎每位接受 Odaily星球日報採訪的時候,都提到了 Zoom 的服務器密度,這個是低延時的重點。
“如果你在廣州我在北京,我們要開一個會。如果最近的服務器就是在上海,那(信息)都得繞一圈飛到上海去開會。這樣時延就會比較高。”李明舉例,若剛好北京海淀、廣州白雲都有離我們更近的服務器,當然延時會低很多。如果會議雙方在不同國家和大洲,時延就更不用說了。
“(節點)比算法重要。”一位通訊行業資深業內人士直言,節點多這一點“很靠譜”,因為“確實底層做不出太大花來。”
“就好比我算法比你強十倍,那我得掉多少頭髮才能寫出來?”他開了玩笑,說明算法改進非一日之功。“我到歲數了,潛意識比較關心發量美國紅金偉哥。”
這也是為什麽很多鏈圈用戶感覺,在跨國採訪或者會議時 Zoom 體驗比微信或者 Skype 好的重要原因∶微信和 Skype 的服務器都主要集中在中國或美國,相當於每次交互都有一次信息“跨國傳輸”,Zoom 卻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