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我看到了中日醫療的差距
陳霞雯
我曾經是游泳運動員及軍人出身。憑着自己身體的素質、加上多年非常自律、注重飲食健康等,我始終相信自己與醫院是沒有緣分的。從2016年開始,我還連續四年參加了上海馬拉松的健身跑,對自己身體的健康充滿了信心。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從2020年開始,我的身體出現了腰疼症狀,始終不見好轉,嚴重困擾着我的生活與工作,甚至一度讓我懷疑自己是否還能堅持工作。為此、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和介紹下,我跑遍了上海多家著名的骨科、外科、傷科、脊椎科等醫院,希望能夠確診並得到治療。
我在上海醫院的就診體驗並不好。每次排隊掛號,在醫院內等候如同進了嘈雜的菜市場,大學附屬醫院更是被一群人裹挾着往掛號處衝刺。醫生診療室也沒有隱私可談,許多沒掛上號,或者排號在後面的病人,更是無秩序地擠進診療室。看醫生基本都是一個流程:做腰椎CT,或者是核磁共診檢查。向病人問診病情、詢問情況幾乎很少,結論基本一致,就是必須“手術治療”等。
半年前,由於工作的原因,我有機會再次回到日本。我想利用日本的醫療科技,改善與治療自己腰疼的病根。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是歷史悠久的鄰國,也是華僑華人較多的國家之一。中日在歷史、文化、地理等方面,雖然存在巨大差異,但是近年20年來的發展,促使兩國的經濟和國力在平等合作、互惠互利的前提下,形成了相互依存,促進了共同發展與創新。不過,中日在醫療方面的差距還是明顯的。在日本生活的這段時間,讓我看到了中日醫療間的巨大差距,體會深刻!
日本的醫院一般分三個類別:1)地方分科私人診所、2)財團或者公立的綜合病院、3)大學院附屬醫院。
在日本看病全部實行預約制。病人首先在第一階段去私人診所,解決不了再憑醫生的介紹信進入第二階段的綜合病院。由於轉診和復診都是預約,這些制度有效地確保了醫療資源與病人病情相匹配。醫生對每天接待病人的數量都有一定的預期,病人的診療時間也得到了保證。病院環境輕松寧靜,問診結賬不急不躁,與國內醫院相比簡直太溫馨與和諧。
為此,來日後經日本朋友介紹,我預約了專治腰疼的“紅の葉整骨院”的醫生。第一次入院後,先填寫病源信息,其次醫生詳細問診(用了相當長時間)了解病情,之後是讀片、解釋人體模型等。整個問診流程讓我感到了從未有過的安心與醫患間的信任,忐忑不安的心情被醫生的盡責和真誠拉近了距離。
現經過數周的治療,原油的病痛有了很大的改善。醫生的診斷結果非常明確:“平時養成保暖的生活習慣,促進腰部處血液循環,減少游泳運動量,無需手術”。通過在日本就醫,讓我看到了日本的醫療體制,在實施公共醫療的同時,也充分照顧到私人化、個性化的醫療。
非常期待中國醫療體制能向先進的國家學習。相信不久的將來,中國的醫患關係會得到改善、白衣天使救死扶傷的精神一定能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