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花和豆腐脑其实都是做豆腐的中间产物,只是时间先后而已。豆腐脑是最先出来的,比较嫩。豆腐脑再凝固一点,就是豆花,比豆腐脑稍微劲道一些。豆花放入模具里面压实更加凝固之后就是豆腐了。所以制作豆腐的流程就应该是这样的:豆浆——豆腐脑——豆花——豆腐。市面上还有老豆腐之类的概念,其实这些豆腐的差别都仅仅是在制作豆腐的过程中豆腐的凝固程度不同而已。
在实际生活中,全国各地的豆花和豆腐脑大多对食材没有这么讲究和苛刻,所以我们平时出门在外吃到的豆花和豆腐脑在食材原料上并没有太大区别。
淮南王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建都于寿春(今安徽寿县)。相传刘安不务政事,野心很大,不满足只当一个有名无实的王,总想谋求一个更显赫的实职。此外他还醉心于长生不老之术,急于寻求灵丹妙药。于是,他召集术士门客于八公山下,燃起熊熊的炉火,别出心裁地叫他们用黄豆和盐卤来炼丹,结果“炼”得雪白细腻的豆腐。它虽非灵丹妙药,但美味可口,别有风味。此物迅速传开,风行于世,有诗为证:“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苦。早知淮南术,安生获泉布。”
到了三国时期,当时的金川驿地区(今四川自贡富顺县)由于具有适宜大豆生长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豆腐流传到了富顺后备受欢迎。此外,这里有一口“盐量最多”的富顺盐井,发达的产盐业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商贾,人气异常旺盛,豆腐这种新鲜食品自然摆上了人们的餐桌。
在一次偶然情况下,一些等着吃饭的客人实在没有耐心等豆腐成型后再加工成菜肴端上桌来,就跑到厨房,看见那锅内还慢悠悠煮着的嫩豆腐,便要店主卖给他们。因为没有充分凝固,无法煎炒,只能用盐兑水蘸着做“下饭菜”。人们惊喜地发现,这种吃法比起煎炒过的老豆腐更加鲜美可口,就一传十,十传百,“嫩豆花”即传到了民间。
清代光绪年间,河北饶阳豆花的创始人韩玉在饶阳城关以卖豆花为生。因他投料考究,已成为饶阳地区远近驰名的风味食品。韩玉的操作方法是用鸡和猪肉熬汤,然后放入桂皮、丁香、茴香、大料,再加入炸酱。一直煮到鸡肉酥烂,汤味醇厚不腻为度。吃时碗内盛上鲜嫩的豆花之后再浇上熬好的卤汤,加上点辣椒油、香油、芫荽。当一碗香喷喷、鲜滋滋、软酥酥的独具风味的豆花放在食客面前,未吃便让人垂涎了。
清代名医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这样记载:豆腐,以青、黄大豆,清泉细磨,生榨取浆,入锅点成后,软而活者胜。点成不压则尤软,为腐花,亦曰腐脑。
如今,豆花仍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豆花的最大特点是豆腐的细嫩,因此要掌握点卤的技巧。它要求熬浆用微火,不能溢锅,使豆花不糊、不苦、不涩,勾卤时用急火,一开锅就行。卤的烹制要用鲜羊肉片和好口磨汤,火候要掌握好,不能用炖肉的技法熬卤,才能保持卤的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