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Yiyi11
萬維讀者網 > 健康生活 > 帖子
淺談間隙性斷食療法
送交者: 曾華 2023年09月06日13:09:05 於 [健康生活] 發送悄悄話

淺談間隙性斷食療法 

(一)

曾華 寫於二零一九年八月十六日 

有位朋友讀了一篇關於間歇性斷食療法的文章,轉發給我,並問我怎麼看待這個問題。我的回覆有點長,所以只好改為筆記的形式發給大家分享一下。

@某某某,間歇性斷食是有一定科學根據的。在回答你的問題之前,我想簡單地講解一下人體與食物的關係,這樣可以增加一般民眾對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與健康的關聯性的理解。

人體通過飲食來維持生命和健康狀態,無疑飲食是必須的,每日或在一定時間內補充足量的營養成分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人體在慢長的進化過程中,根據生存和居住環境和外界條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適應體系,尤其是機體賴以生存的消化吸收功能系統,正因如此,在不同地域和環境生活的人群之間,會有因飲食原材料和烹調方式不同而有所區別,如肉食及植物飲食習慣和文化的差異造成的人種特徵和生理結構的差異。但,總而言之,大同小異,因為作為人類來說,人體大概的組織器官的結構功能和新成代謝的機理是相同的。理解了這個基本概念,以下的解釋就容易懂了。

人體通過口納入飲(液體狀的物質,水,飲料,牛奶,豆漿,咖啡等)和食(半固體或固體實質性食物,半固體如稀飯,糊狀半流食,固體如乾飯,麵條,蔬菜水果,魚肉,豬牛羊肉等等等等需要用牙齒嚼碎的食物),除了白水以外,絕大多數的飲食都要通過一系列的機械,化學和生物化學等綜合性過程來完成消化,吸收,排除廢物的不自主的生理機制。正因為是不自主的生理過程,我們把食物飲料吃喝進去了以後,一切都不在你我的掌控之中了(除非自己去人為的引發嘔吐,個別人會因為吃東西後,不消化,腹脹腹痛,或誤食有毒物質,在醫務人員的幫助下,誘導嘔吐或洗胃)。飲食通過胃腸蠕動,胃酸中和,各種消化分解酶的協調配合,大部分在小腸粘膜吸收,剩下的部分在大腸通過腸道菌群進一步分解吸收,最後廢物排出體外。

簡而言之,進入嘴巴之前的所有事情,你着主。一旦倒入嘴巴,只好聽天由命。吃什麼,喝什麼,吃多少,喝多少,吃生的,吃煮熟的,吃辣的,喝香的,吃富含營養成分且營養儘量沒有被破壞的,吃看似色香味俱全但營養全無的以享口福為主的,大吃大喝,饑飽不顧,還是有理有節,適當節制,這一切多多少少都是受每一個人的主觀意識控制的。但進入嘴巴後,胃酸分泌夠不夠,胃腸蠕動功能是強還是弱,你是干着急,跳腳也沒用,各種消化酶分泌得夠不夠,活性強不強,消化分解完不完全,不完全造成的腸漏及後續的營養失衡免疫功能紊亂,吸收營養成分的功能強弱,直接影響到腸道菌群的失衡,又進一步削弱整個機體的消化吸收和排毒解毒的功效,反之亦然。除了對正常生理需求的新成代謝和維持健康的修復修整功能受損以外,也削弱了機體日常對抗各種內源性和外源性物質的侵襲的能力。巧媳婦不會做無米之炊。吃的東西和組合不對,消化吸收不好,就直接影響到機體所需的原材料不夠,或有都是次品,那你這個身體就好比一個建築物體,會好嗎?紮實嗎?運作通暢嗎?悶心自問一下吧!

以前,我們貧窮的時候,沒有多少選擇,吃什麼,吃多少,絕對的物質缺乏造成絕對的營養不良,體質虛弱,抵抗力差,體力精力不足,壽命短,這是不爭的事實。

現在的問題是,物質豐富了,選擇面大了,人們往往根據自己的習俗習慣和愛好,以及對疾病和健康的自我認知,來決定各自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這裡面的差異就很大了。有些事情是人為可以控制的,固然也有社會和環境污染問題。但是,如果忽視了人們吃喝本來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健康,而一味的追求享受和滿足口欲口福,那就出現了現代人的通病,物質豐富了,反而營養失衡和缺乏,有人把它叫做“隱性飢餓”,看似每天吃得很多,自以為也都是營養豐富的食物,但是,為什麼,亞健康人群越來越多,這樣那樣的疾病呈出不窮呢?

當然,有人會說,今非昔比,我們現在生活滋潤多了,壽命也延長了許多,想吃啥,就能吃啥,多好呀!為什麼還要這不能吃,那不能喝的,限制太多,多沒勁呀!該吃吃該喝喝,啥事兒別往心裡擱。但,願望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你不惹它,它惹你,因為這是人類進化的自然規律,違背了,它就讓你活得不清靜。

你可以抵賴,做睜眼瞎,但事實勝於雄辯,疾病是不會撒謊的,你不重視,裝着看不見,或能忍則忍,不到黃河心不死。那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讓不良的生活方式把你慢慢的帶到醫院去,受苦受難的還是你呀!

說得直白一點,很多情況下的健康出問題,都是自己吃的,撐的。錯誤的選擇,不明智的決定,不負責任的態度,不知道的科學醫學知識,不會鑑別真偽的飲食結構,不懂得一些必要的生理病理常識。更氣人的是,有些人是明知故犯!他們口口聲聲說,我們要的是精活,不是普活。但當疾病上身時,他們求生的欲望可能比誰都強!別嘴硬。

我們人類進步到今天,科學和醫學的發展突飛猛進,雖然很多事情還沒有搞清楚,但,人體疾病的預防和人體健康的發展還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尋的。尊重科學和醫學的知識和實踐,對我們每個人都是有利的事情。

再回到正題上,間歇性斷食也是遵從人體在進食後,機體不自主的發生一系列相應的生理生物反應而存在的現象,來順應自然規律的一種行為規範。人體就這麼大,結構就這麼複雜,功能就這麼完善,各器官糸統分工就這麼明確,細胞組織就這麼密集,分泌的各種各樣的酶就這麼多,自身調節的能力和範疇就那麼有限。如果,我們長時間的,相對過多的吃入食物,而且是針對每個個體相對難於消化吸收的食物種類和量,機體剛開始會盡力而為的自動代償性的增加一些相關功能如酶,激素的分泌,短期內可能可以通過一些代償機制來適當調整,表面上相安無事。但,如果這些飲食行為變成習慣,持續性的發生,機體的代償能力超限,各種問題就隨之而來了,還沒引起注意和加以修正,後果自負!

間歇性的斷食生活方式,就是針對現代人越來越嚴重的,不可自控的,過量攝入過多的各種食物,尤其是攝入過多的香噴噴的,精加工類麵食,糖含量很高的碳水化合物類食品,引發的廣為普遍的胰島素抵抗的亞健康現象。伴隨的是臭名昭著的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心血管疾病,心梗,中風,老年痴呆等等等等。可恨的是,好事不雙來,壞事不單行。這些代謝性疾病往往結伴而來,能擋住的,不是藥物和醫生,其實是你自己,如果你願意!

這裡順便回答一下,前幾天你問我關於老年人究竟該吃什麼樣的食物好?多吃營養豐富的蛋白質如肉類,蛋類,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呢?還是吃少一點上述食物而應該多吃清淡的蔬菜水果類素食品?老人牙齒不好,胃腸蠕動功能減退,各種酶分泌減少活性也降低怎麼辦?

其實,因人而異。看各人的生活習慣和飲食方式而定。關鍵是,一定要健康。看起來,我這話好像是說也白說,是吧!老年人的確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牙齒不好,就選軟一點,稀一點,易吞易消化吸收的食物種類和烹調方法。蛋比較簡單變着花樣吃,肉類可以多吃肉碎末,肉圓子,魚肉也易消化,多喝肉湯骨頭湯。不能因為牙齒的問題而放棄對有營養價值的蛋白質食物。當然植物蛋白質如高壓鍋煮的各種豆類食品如黑豆,紅豆等也不失為一種易吞食消化的食材。

老年人各種組織器官的功能減弱,尤其是多種多樣的消化酶分泌減少活性降低,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對蛋白質脂肪及澱粉類食物的消化吸收,這樣的話,可以適當的餐前或餐後服用高質量的多酶片,協助消化吸收,甚至可以服用含有胃酸的胃蛋白酶製劑,確保充分的消化吸收。當然,每餐的食物量也不要過多,因地制宜。老年人不一定適合太嚴格的斷食療法。可能,適當的少吃多餐更適合老年人的生理特點。

歸根到底,做你能做的,不能控制的事情也儘量為機體提供條件,讓機體為我們做出自然規律和人類進化所帶來的有益的健康之旅!不留遺憾!

(二)

寫於二零一九年十一月八日

看了我在八月十六日寫的關於間隙性斷食療法的回覆後,第二天另外一位朋友給我發信息說 “您的文章很有建設性意義,您自己在實施這項療法中的體會是什麼?身體狀況如何?”

我那陣子正在忙於寫一些散文隨筆,心思不在功能醫學上,所以我告訴這位朋友,等我有時間的時候一定給你回復,結果我自己都沒有想到,這一拖就快三個月了,今天索性就寫一個回復,這裡對那位朋友說聲“朋友報歉了!”

養生保健對大多數人來說屬於私人領地,飲食習慣更歸為自留地的範疇。我的生活我作主,即使是想了解養生健身的知識,也是要根據我的喜好來選擇話題,不合口胃的通通不要聽,隨便你怎麼說,老子不想聽,誰拿我都沒有辦法!哼哼,好像也是的哈!

說實話,在我五年前剛開始接觸到美國功能醫學時,也是抱着觀望的態度,對間隙性斷食療法並沒有太多的關注,因為我是由於自幼體弱多病身體素質不好,飽受長期失眠,焦慮症,甲狀腺功能低下,偏頭痛,便秘,胃腸易激綜合徵,食道反酸,加上四十五歲後出現的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前期(血糖偏高,但不夠診斷標準)及經絕期綜合症等等一大堆問題,腦力,體力,耐力,免疫力,恢 復力和精力全面下降,也就是中醫所說的陰虛陽虛,氣血均虛,從頭虛到腳。我一直以來都比較偏瘦,所以自認為間隙性斷食(Intermittent Fasting)與我沒關係,我不需要減肥,我經常拉肚子,營養都不夠,還斷什麼食?不是要整死餓死我嗎?

我當時的注意力集中在怎麼解決睡眠問題,服了二十多年的安眠藥,把我都快弄成日本電影《追捕》裡的“衡路勁二”了,成天“木呆呆“的,頭暈腦脹沒精打采的樣子,我心裡明白,這不是原來的我,但又無法抗拒這個現實,每天都要服大把的西藥,日子總得過!

其次急需解決我嚴重的胃腸易激綜合徵,這是一個隨時要我命的疾患,常常毫無徵兆的出現,忽然劇烈的腹痛伴虛脫,每次發作都像是在死門關走一趟的感覺!再就是代謝功能紊亂的問題,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這令人敬畏的三高在向我招手,儘管表面上沒有任何臨床症狀。

還有就是我的肝功多次檢查結果顯示兩項轉氨酶持續升高,可能與我長期頻繁的口服大劑量非處方藥物泰諾(Tylenol)對付嚴重的偏頭痛有關。什麼雌激素黃體酮分泌紊亂的問題就聽天由命了,隨着年齡增長,誰也逃不過!

就在我走頭無路,萬念俱灰的時候,有幸在幾位思維開闊的美國醫生同事的引導下,逐步接近了解到美國前沿醫學領域的功能醫學,從剛開始不以為然嗤之以鼻,到慢慢領悟其深入淺出的理念,逐步實踐證明的效果,讓我喜出望外,驚喜多多,相繼在相對安全合理的情況下及時間段內,把我上述長年淤積的身體狀況和疾患一樣樣的拋掉了,這個詳細的過程和經歷我在《保健品究竟該不該吃?》(一)至(五)篇里有講述。

隨着自身身體狀況的好轉和對功能醫學的步步深入探索,我開始關注更多更廣範圍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漸漸對間隙性斷食療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三位醫生對我的影響很大,一個就是我以前在文章里數次提到過的加拿大腎病專科醫生Dr. Jason Fung,他對飲食習慣及間隙性斷食療法對二型糖尿病的預防和治療方面有比較深入的研究。第二位是美國加州的著名心血管外科醫生Dr. Steven Gundry, 在目睹了一位患者通過改變飲食結構和習慣加上合理使用一些保健品後的明顯逆轉心血管阻塞,經過長時間大量的研究實踐,毅然改專業方向,至今活躍在功能醫學領域近二十年。第三位是加州脊骨神經醫生Dr. Michael Vanderschelden, 他在油管上播放的關於超級食物(superfoods)的講解對我影響很大,他在間隙性斷食療法上也有很多見術,他寫的書《The Scientific Approch To Intermittent Fasting》列舉了大量的科學依據。

這些年來,通過與身邊的親友同事及國內的同學朋友探討交流,總的感覺是還有很多人根本不相信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對一個人的身體健康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說基本上否決了日常生活的吃喝拉撒睡會決定他或她的命運,他們更相信是遺傳基因的原因,是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生病受苦受累只怪自己運氣不好,如果說醫院的醫生給的藥物和治療方法不管用,那就是命中注定的事情!

其實我以前也是這樣認為的,而且我還比大多數人固執偏執,因為我從小在醫院這個環境長大,成年後又是學醫搞醫的,一輩子認識交往的人絕大多數是醫學界的。這麼近距離接觸現代醫學,享受先進的醫療資源,還是受疾患之苦的話,不是命苦還會是什麼呢?

以前我是絕對不接受保健品的,不僅不接受,而且還很反感,啥玩意兒,藥物治療都拿我的問題無法,什麼這維生素那維量元素,這抗氧化那抗炎症的鬼東西,誰說得淸楚呀?都是騙錢的,瞎吹的吧!哼,我這種堂堂學醫搞科學的人,什麼事都講證據講數據,我才不會上你們的哈當嘞!

(三)

寫於二零一九年十一月九日

在飲食習慣方面,我多年前一直存着一個誤區,既然易拉肚子,因此所有的蔬菜儘量熟的滾瓜爛熟,徹底的滅菌,殊不知這樣的結果是絕大部份保貴的營養成分被破壞遺盡。因為生涼不能吃,我就儘量吃高溫油炸的食物,漢堡包,炸雞塊,炸薯條等不僅沒有營養(營養成分全被高溫破壞了)而且全是壞的反式脂肪酸。儘管拉肚子是有減少,但是其它問題又出來了。因為愛美,對自己一直體弱偏瘦不已為然,認為雖然體弱但總比肥胖好看,而且我不是那種貪吃不忌嘴的人,只要不大吃大喝,身體也不會壞到哪裡去吧?我因為對很多化學物質敏感,平時少有使用各種化妝品護膚品及有害清潔用品等,不過這一點有可能救了我,讓我多年病痛不斷,但都還是局限於功能失調性的,總的來說還沒有什麼器質性病變,否則之後的功能醫學對我的身體狀況改變也不一定那麼有成效。

我是一個比較自負的人,常常自以為是,在以前如果有人說我的身體不好是因為我的生活方式或習慣不好造成的,我一定會立刻跳起來給你急。我咋會可能生活習慣不好喃?我父母都是搞醫的,我自己也是學醫的,難道對起碼的健康生活常識都不懂嗎?還要你來教我嗎?你又不是我肚子裡的蛔蟲,你怎麼曉得我的情況呢?毎個人的身體素質和先天條件不一樣,你不知道嗎?你曉不曉得我從小體弱多病,天生體質不好,經常拉肚子,鬧肚子胃子痛,一吹風淋雨就感冒發燒,還時不時的加哮喘,冬天怕冷夏天怕熱,一吃點生冷的東西就朝廁所跑,不是拉肚子就是發吐,冬天裡隨時手腳冰涼,因手上凍瘡長的歷害而遠近小有名氣。

正因為我的“過場(比一般的人麻煩些)”比較多,從小長大周圍的人都會給予我特意的關照,我自己也比較清楚自己的毛病,所以吃東西和穿衣方面都是很在意的。比如說,我一般吃飯都很小心,不熟悉的東西不吃,最多嘗嘗,涼拌菜不吃,過夜的食品不吃,生涼的食物和湯水不沾,多吃一口堵的難受,就一定要去吐掉,少吃一口又餓得慌,到處找零食吃,漸漸養成了挑食偏食的“好”習慣,覺得自己已經是非常懂得“保養”的。穿衣服也是一冷就加一熱就脫,隨時精心的調整着,一般絕不亂吃貪食,你還敢說我生活習慣不好嗎?

無非就是說我這人多愁善感,心裡愛裝事,但這是天生的性格,你叫我怎麼辦?而且這與身體健康又有什麼關係喃?

其實我現在才發現,這些從小就形成的每日每夜細碎的小事,疊加在一起,就是我的麻煩的根源!有人會說,你是比較特殊,大多數人都沒有你這麼多“麻煩“,你也只能說是一個個例而已,沒有普遍意義。錯!朋友你錯了,仔細分析一下,看看有沒有普遍存在的問題!

我敢這樣說,是因為我有最近五年親身體會與我前半生五十三年之久的整體素質天壤之別的比較,這一切的變化和收穫,不是老天給的“大餡餅”,更不是幾十年大把大包的西藥吃出來的。這是因為我撞到南牆知回頭,被嚇醒了的!為了自己的芶且偷生,為了年老的母親(當時父親剛過世),為了年僅八歲的小兒子,我四十四歲意外的懷他生他,難道我真的就沒有這個命把他好好地帶大嗎?儘管有愛他疼他的父親和大他十八歲的哥哥,但是母親的愛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為了他,我願放棄一切,我改,我認錯,只要給我正確的方向和機會,我真的很想好好的活下去,不為我自己,只是為了他在成人前有我這個媽媽陪着!

在我那段最絕望最遭糕的日子裡,小兒子無疑是我活下去的救命稻草!接下來就是怎麼才知道自已這些年究竟有沒有錯,究竟真的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生活理念有問題,什麼問題,為什麼會出問題,為什麼全家人都是搞醫的還會鬧出這麼大的問題?問題又出在哪裡?有沒有什麼補救的辦法?還來得及嗎?誰知道?在哪裡能夠找到這些信息?一連串的問題至少讓我放下偏執的高傲,願意打開一點心裡的門縫,去重新探視這個讓我受苦受累的人體健康世界。

正是因為我的這种放下和謙虛的求知慾望,讓我能夠開始呤聽周圍人的聲音,那怕只是雜音,我至少會去聽,去想,也給關心愛護我的人們一個信息,我變了,變得接地氣了,變得敝開心菲(open mind)虛心聽得進人話了。慢慢發現,其實身邊的醫生們仍然在交流着各種各樣關於養生保健的信息,各種醫學講座的宣傳資料依如往常的飄到我的辦公桌前,醫藥公司和保健品公司的銷售代表還是源源不斷不辭辛苦的來訪作推廣資訊講解,一切如往常,而我卻恍若重生,不再冷眼看世界,不再把別人的講話無理打斷或拒之門外。

我開始加入討論養生健身的話題,開始提出一些“愚蠢“的問題,開始動心去參加美國功能醫學的講座,可以心平氣和地聽完保健品專家的說話,可以同意抽血檢查我的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檢測多項一輩子都沒有查過的激素內分泌指標,開始慎重地省視排查自己從清晨到夜晚的日常吃喝拉撒睡的細節,開始把在功能醫學專家們講述的東西與自己的經歷聯繫起來,作橫的豎的前的後的分解剖析。

由於我的專心致志,用心良苦,我的收穫是大大的,我的悟性也是不錯的,改,有錯就改,沒有什麼不可以改的,尤其是這麼多專家學者醫生們多年的科學指導臨床實踐證明了其有效性,我還有什麼理由再抱着害我受罪的不良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呢?如果我以前全部都做得正確,為什麼上帝要懲罰我得那麼多病痛呢?儘管功能醫學的許多理念與我大半生學習的現代主流醫學有差異甚至還有相反的說法,又怎麼樣呢?難道現代主流醫學就是最完美無暇的,如果是,為什麼我以前那麼忠誠於它,還是一點起色都沒有,藥也一直在不斷的吃,而疾苦日漸加重呢?

心懂才會行動,我絕對不是一個跟風盲從的人,在經過一段時間深入了解美國功能醫學的發展和科學醫學背景後,我決定要去以身試之,從改變自己的日常飲食習慣,種類,數量,烹飪方法,食品原材料作手,慢慢引入一些針對自己身體狀況需要的保健食品和產品,在醫生指導下漸漸的把各種長年服用的西藥減量到最後停用。

除了飲食習慣之外,還加強心理素質的修煉和情緒管理解壓技巧的學習掌握,心身心身心在前。回想自己的人生軌跡,易感敏銳的性格像一把雙刃劍給了我堅強的意志也讓我多慮失眠易受傷,這也是為什麼我長期處於慢性腎上腺功能低下致胃酸分泌減弱,造成消化功能障礙,進而滅菌殺菌功能受損,腸胃菌群失調,腹瀉便秘交替排毒解毒功能減低,形成經年營養丟失及營養失衡(本身吃的食量不多而且品種也狹窄)胃腸黏膜受損吸收不良,慢性營養不良又導致輕度貧血免疫功能低下及營養不良性甲狀腺功能減退,脫髮怕涼怕熱,全身各處新成代謝緩慢,招引代謝性疾病如三高惹身,並加重各種激素內分泌失調,這一切的一切就這樣一環扣一環,一層套一層,交錯疊加,一團亂麻,長期使用各種藥物以及副作用傷肝害腎,隨着年齡增加,如果不知道其中的原理,結果一定是坐等待斃,量變到質變,只是時間而已!

當然在生活方式改變的過程,引入間隙性斷時療法也是我倍感有效的方法之一。

(四)

寫於二零一九年十一月十日

關於間歇性斷食療法,這個名字並沒有準確的反映真實的意義,讓很多人產生誤解,以為是飢餓療法或是減肥治療。間隙性的說法也太籠統了,讓人一頭霧水,而且“療法”兩個字也讓人望而生畏,我又沒有生病,為什麼要給我強加上治療方法呢?所以這個觀念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關注。

其實間隙性斷食療法並不是讓你受餓,也不是只為減肥,更不是醫療中的什麼治療手段,它只是一個生活方式或更準確的說是一種飲食習慣而已,沒有那麼神秘!

相比於如穆斯林教的齋戒月即每年有一個月的時間裡每天太陽下山後才能吃東西,但一些特殊人群例外如老人,病患,孕婦,產婦等,即連續30天持續性的白天至少12個小時不能進食,間歇性的含義即不是連續,也沒有嚴格規定什麼時間段,什麼人群,與信仰無關。你可以根據自己的作息時間來選擇一天吃兩飩或三飩飯,是每天執行還是只是周末兩天執行或者間隔一天執行,每次斷食的時候長短都是與你當天的身體狀況和日程安排而定,關鍵在於你對間隙性斷食的理解和認可度。這是一個你與你自己定下的契約。

間歇性斷食療法是一種人們為了健康長壽摸索出來的一個飲食習俗,也就是說是一個人長年累月的飲食規律和生活理念,不是現代流行只需實施一定時期如三個月或6個月減肥餐或減肥計劃,時間一過又回到以前的生活方式,往往前功盡棄,甚至反彈得更快更壞。

間歇性斷食療法是人們自願選擇把每日進食的時間儘量局限於8至10個小時內完成,剩餘的14至16個小時除了飲水以外儘可能不吃食物,尤其是有熱卡的食物及飲料,每日的飲食總量並沒有嚴格限定,因人而異,體重正常的人可以與你以前的一樣,偏重的人適量減少,也就是說對熱卡沒有太多的限制。食物的種類和烹飪方式也以健康食材搭配為主(這個是另外的話題,這裡只是解釋斷食療法的概念而已)。

所以你現在放心了吧!斷食療法不是要斷你的食物,只是讓你每天在一定長的時間段內不要進食,這樣的話讓機體的消化系統有充足的時間去輕輕鬆鬆地幫助你完全消化吸收你吃喝下的飲食,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的胰腺不用隨時合成分泌過多的胰島素,而儘可能的減輕或免除了胰島素抵抗及引發的一系列疾患。

胰島素抵抗在醫學界公認是現代人因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導致的非常普遍的亞健康及代謝功能紊亂性疾病的罪魁禍首。這些包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血管硬化,中風,心肌梗塞和老年痴呆等等常見,高危險,致殘致死疾病。而且或多或少都會與一些器官部位的腫瘤癌症,與退行性或風濕性關節炎有關。

既然醫學界及公眾都有這個共識,那麼現代社會的進步與人們的健康隱患尤其是代謝性疾病上是同步上升的問題該怎麼解決呢?所謂的富貴病,無疑都是因為吃喝得太多太雜太頻繁了,遠遠超過了機體所需所能承受的能力,說直白一點就是你自己在“享受着美味佳餚“時不知不覺的把自己給壓垮了!

比如說,我認識的一些患二型糖尿病的朋友,明明知道糖尿病的發病機制和風險,但就是貪吃忍不住嘴巴。可怕的是還專門喜歡吃甜食,其他朋友好心提醒相勸,他或她說“我知道不對,但就是想吃,不行我一會兒多加一粒降糖藥,或多打幾個單位的胰島素就是了“ 我真的無語!

其實任何疾病都應以預防為主,就是現代醫學再發達,進行干預性的藥物治療,也是治表不治根,一大堆藥物,難免會有肝腎功能的損傷,關鍵是你的病並沒有治好,只是數據上的“控制“,如果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沒有去除,任何藥物都是不會解決最終結果的,受苦受累的人是你。原理是淸楚的,原因更是明確的,只是你要不要去做,去改,或自欺欺人的裝睜眼瞎,尤其到了後期治療效果非常有限。壞消息是溫水煮青蛙似的浸吞你的身體,生活質量明顯下降,晚期患者痛不欲生。好消息是如果極積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從根本上解決引起血糖持續升高的原因,至少有助有盼頭,前途是光明的,最可喜的是,你的身體你是可以作主的,只要你願意!

既然明知代謝性疾病是由於飲食習慣導致的,除了飲食結構組成即吃什么喝什麼以外,習慣也很重要。習慣的養成除了文化傳統模式,家庭承傳的方式,怎麼吃,吃多少(這個也很重要,碳水化物蛋白質脂肪的組合及比例),如何搭配,食品飲料攝入前後順序等因素外,什麼時候吃就與本文主題密切相關。

怎樣解釋什麼時候吃與健康或疾病有關呢?這又得再回到胰島素的分泌功能上來講。人類慢長的進化過程中,大多數時候都是處於半飢餓狀態,所以很少會出現胰島素分泌過剩或胰島素抵抗的問題,沒有像現在這樣各種食物堆放在家裡冰箱裡,隨時隨地都可以吃到“可口”的東西,所謂可口是因為我們可以隨意選擇購買到自己喜歡並認為是“健康”的食品。雖然大多數種族釆用一日三餐的傳統方式,但是實際上卻是一日無數餐更趨普遍。

所謂的餐,即是指除了白水和單純的綠茶這種沒有任何熱卡的東西以外的飲料和食物,如果汁,豆漿,牛奶,咖啡,雞湯及含糖飲料等各種液體狀食物;和稀飯,乾飯,各種麵食,蔬菜水果,肉類食品等半液體及固體食物。這些飲食無論是怎樣的烹製方式,都或多或少的帶有熱卡,尤其是米麵果汁飲料含有大量的糖分,進入人體後機體一系列生理性反應帶動整個糖代謝機制,衝鋒在前的就是著名的胰腺分泌的胰島素,儘快的把血液中的糖(人體供應能量的首選)釋放到相關需求能量的組織器官的細胞里去,這樣既保證了能量供應,又不會讓血液里的糖份過高,因為血糖水平過高尤其是長時間過高(比如糖尿病患者)就會引起一系列代謝性疾病。人體對能源的需求是糖第一,脂肪第二,蛋白質不能直接被利用為能量,但它可以經過機體內的代謝過程被轉換成糖的形式而被利用,所以就是要用也不那麼便利快捷。

胰島素像是手持鑰匙的開門人,血液循環的血糖水平一升高,機體分泌相應數量的胰島素,拿着鑰匙去把需要用糖為能量的細胞一個個敲開門,糖進入後,門就關上了。如果那個時候沒有多少細胞需要糖或糖過多了,沒有用完的血糖就被運往肝臟和肌肉組織轉化為糖原儲存起來。等到你沒有進食的時候,但機體又需要能量時,糖原就會被轉回血糖的形式來供應機體的需要。糖原主要在肝臟合成,合成的總量有限,再剩下的多餘的糖就只能轉化為脂肪的形式存積在脂肪細胞里,久而久之就出現肥胖症了。

一般來講,用餐後6到8小時,血液里的糖及儲存的糖原就用得差不多了,這之後機體還需要能量的話就只有動用第二能源的脂肪燃燒來提供熱量。但是如果我們不斷的在進食,尤其是直接就是糖或容易快速轉換成血糖的飲食如果汁,含糖飲料,精白米麵製品,含糖高的水果,高澱粉食物及各類甜品等,機體就只好也不斷的分泌胰島素,而且就一直沒有任何機會去燃燒脂肪作能量,因為完全沒有這個必要嘛。說不定還有過多的剩餘的糖轉化為脂肪呢,這就造成脂肪越存越多。

這還不夠,長期的“少吃多餐“,尤其是睡覺前吃夜宵,是不是真的是“少吃“?誰也不知道。胰島素分泌越來越多越頻繁,它再怎麼敲門,那些細胞煩它了,一是本身也用不了那麼多的糖了(過量過頻吃喝造成供應過剩),二是老這麼“碰碰蹦蹦“的敲門,把細胞給搞煩了,不理睬你了,胰島素揣着那麼多過剩的糖苦苦的站在細胞門口徘徊,以為聲音不夠大,多派幾個哥們兒來(代償性胰島素水平升高)還是不管用,這就是所謂的胰島素抵抗,使勁打門,氣得把鎖砸爛,哦嚯,這下更麻煩了,幾整幾整,整成二型糖尿病,一方面看着血糖高,另一方面許多部位的細胞需要用能量的時候,門又打不開了,糖進不去,細胞組織眼睜睜地被受餓受損,糖在血管里干着急,亂打亂踢,與路過的氧化蛋白和膽固醇結合,引發異常的糖化蛋白和糖化膽固醇,粘貼在血管內膜,誘發血管內壁增生,血流受阻,鈣離子沉積,血管硬化。一步棋走錯,就步步錯!

間歇性斷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過度頻繁進食,如果你把進食的總時間控制在8到10小時內,那麼最後一餐到第二天的第一餐間隔了14至16小時,這樣最後一餐8小時後在血糖和糖原用得差不多了,機體有6至8小時的時間去動用脂肪,這樣不僅可以幫助你減肥,還可以阻止胰島素過度分泌造成的胰島素抵抗。久而久之,胰島素分泌逐漸趨於正常,細胞組織對血糖的利用也恢復正常,尤其是門鎖還沒有被砸爛完時,有望細胞在新成代謝過程中漸漸修復,至少部分修復。

這樣對正常的人來說,從源頭減少了引起胰島素抵抗的可能性,預防了患糖尿病的風險。對糖尿病前期或輕度二型糖尿病患者來說有可能阻止或逆轉胰島素抵抗,對二型糖尿病中期患者而言,可以降低進一步惡化的趨勢!

當然,已經在用降血糖藥物和使用胰島素治療的患者一定要在醫師指導下,制定一個根據你個人具體可行的方案。因人而異,因地制宜!這裡只是講述我對間隙性斷食療法的理解。

(五)

寫於二零一九年十一月十一日

吃什么喝什麼,什麼時候吃喝,你是可以說了算,沒有人跟你爭執。但吃喝的東西是不是“朋友或好東西“ 機體知道,不由得你,一切反應在你身上表現出來的感覺和症狀。

習慣成自然,當飲食習慣(吃什麼,什麼時候吃)不合理造成的代謝性疾病,慢性炎症(各種病菌感染或食物中植物凝集素等多種方式入侵),慢性毒素侵害無論外源內源性(生活用品中的有害成分或環境污染,生氣焦慮情緒等促使機體釋放有害生物化學物質)三大戰役同時打響,你怎能應付?而大多數是你不自覺邀請來的“朋友或敵人”。

醫生建議或告訴你的話,是他們從教科書及相關書本上學來的,當然他們也振振有詞的說是幾十年臨床經驗得來的,這是事實,絕大多數醫生還是有醫德,不會說謊的,也不必要。那他們說的是完全正確嗎?答案是很多不正確!為什麼?因為,首先科學和醫學的發展認識有限,醫生只是解釋部分知識而已。其次醫生們就醫學標準和法律章程規定他們必須按照鐵定的標準和程序行醫,否則他的行醫資格會被取消,無論是從明則保身,還是遵從醫規來說,他們的做法並沒有錯,哪怕他或她並沒有講出自已的心裡話,即使他或她有一些個人看法,或者他或她根本就沒有什麼主建,完全照本宣科,又不犯法。第三要修改一個常見病的治療方案是需要很多機制參與的,況且有時科學及醫學上還有爭議,就算是一致通過,這個龐大的機器要轉身也比我們騎自行車或開小車轉彎艱難費時費力得多。況且還有很多利益集團如大型藥物公司醫療器械行業及相關產業甚至包括許多食品加工企業的重重阻撓。

那麼是誰的錯呢?都沒有錯,醫療機構很複雜而龐大,它必須制定一系列“完整”的政策和標準,否則就會亂套。而制定這些標準是按照當時有關專家團隊根據現有的科學醫學發現及證實可用於廣大患者使用,並有利於民眾健康發展及改善疾病防治的基本原則而定的。目標一致,目的明確,願望良好,條件有限,人為因素很大,經過繁瑣,耗時耗力,反覆推敲,之後也有作一定的修改。但總的來說,要讓如此龐大複雜的體糸隨時跟進科技發展是不太可能的,況且很多新近發明發現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去驗證實際應用在人體上的有效性和風險控制。所以,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醫療機構和醫療制度都比較“陳舊“,就是有新穎的診斷治療方法,也是在比較小的範圍內開展,辟如美國的先進的生物製劑和靶向藥物治療等等。大部分傳統的慢性常見疾病的診治方法還是老守存規。

這是現實社會的問題,完全可以理解。而且政府和醫療機構要對大眾負責任,不可輕易亂講,醫生也是這樣的,這是他們的職責。我原來一直相信我學的現代醫學的知識和臨床應用的手段全都是最先進最新的科學醫學理論和技術,如果它都不管用,那是遺傳基因的問題,天生的,那就是命,運氣不好!實際上情況遠遠不是我想像的那樣,臨床應用的技術手段與先進科學技術的研究發現相差甚遠,原因如上所說。

但是這並不排除你自己怎麼去正確了解自己的生活習慣和健康狀況,況且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的改變又不是需要什麼高深的學問,與學歷學位地位職業關係不是那麼大,它是一個大眾對健康的認知能力的問題,所以我才認為積極推廣傳播這些基本知識比任何一種藥物或保健品有效,因為一但人們深刻地理解到了這個大道至簡的道理後,很多事情就簡單易行了!

畢竟你是應該最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和命運的人。如果你花奌時間和精力去了解認淸人體健康與疾病的關係,對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作適當的調整,如果你自己把身體調養的好好的,你輕鬆快樂的生活着,不用成天朝醫院裡跑,其實你和醫生醫院就自然而然沒有什麼關係,或至少關係不會那麼大那麼複雜那麼頭痛,都是你跑去找醫生的,他們又沒有上你家來把你抓去,也犯不着對醫生說三道四,你說呢?

我對許多代謝性疾病的認識也是這些年因為目睹了父親遭受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心肌梗塞,一個腳指缺血壞死切掉,幾次急救,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大把大把的西藥,藥物副作用引起胃腸功能減退,肝臟腎臟功能受損,各種傷痛造成行動不便,近乎於殘障,最後骨瘦如柴,折騰一年左右還是再次心肌梗塞突發而離世。以前的嚴重克山病(在《我的童年》裡有詳細的講述)沒有帶走他的生命,父親卻敗在了生活方式突然改變,尤其是老年人的代謝功能減退,根本不能適應太大的飲食結構和習慣的改變。

我把父母移民來美國後,為了“盡孝”,使勁給他們吃“好的“喝“好的”,媽媽高血壓多年一直在服降壓藥,飲食也比較節制,我自己當時也沒有深刻認識到,所以周末帶他們出去吃餐館,平時在家也做許多又香又脆的食物,想到他們平時在成都生活都比較節儉(他們那一代人的通病),現在到我這裡,絕不能“虧待”他們,想吃想喝就讓他們晚年多享受一下吧。

心願是好的,結果一年以後,我母親血脂偏高開始服降血脂的藥,父親血壓血脂血糖飆升,立馬就開始上降三高的藥物,我也納悶過,為什麼父親的三高來得這麼快這麼兇猛,反覆追問他是不是以前在國內就高而沒有發現或重視,父母都是搞醫的,明確告訴我,以前絕對沒問題,而且移民體驗時候報告也都是正常的呀,我把父親的移民體驗報告複閱了,的確沒有什麼異常情況。或許就是水土不服的原因吧,經常不是聽說有人來北美以後出現過敏症狀等問題。那行,反正幸好來到美國了,看病檢查拿藥也很方便,吃上藥大家就安心了,只要檢查數字在下降,藥物的副作用也就忍一忍吧,那有什麼辦法呢?該吃吃該喝喝,雖然有所收斂,醫生有嚀囑,自己也有想到飲食結構應該改變一下,但想想醫生也是說說而已,都是套話空話,也就沒有朝心裡去,儘管有時候醫生也是苦口婆心的相勸,但收效甚微,而且我周圍的很多醫生也不是都有這樣那樣的健康問題嗎,不必大驚小怪的。

直到幾年後有天半夜父親突發心肌梗塞,搶救過來,急診手術安上心臟起搏器,隨後又是冠狀動脈及右下肢動脈安放幾根支架,接撞而來無窮無盡的父親本人和家裡人尤其是日夜辛苦照護的母親,受苦受累是旁人無法想象的。醫院幾進幾出,同時接受幾個不同專科醫生的治療,各種檢查各種相關的藥,又當翻譯又當司機,我也是成天忙上忙下,要上班,帶當時才6歲的小兒子,自己夲來就體弱多病,真是精疲力竭。

就我自己而言,在目睹上述父親的過程,加上自己四十五歲後三高逐升的經歷,除了擔憂害怕以外,也沒有什麼實質性的進展。是有開始認真的關注代謝性疾病的問題,儘管是學現代醫學的,但我以前是搞皮膚科的,對內科性質的常見疾病不是怎麼上心,反正有那麼多的同學同事都是醫生,他們說的也就是那幾個套路,我的知識也沒有說差到哪裡去。

遺憾的是就是這麼盡心的近距離接觸和感受這些疾病,也是按照常規的標準的醫學概念去思考實施應用,從來沒有真正的“深入”進行過別樣的“胡思亂想“,直到5年多前了解接觸到美國前沿功能醫學,才開始展開不同的思維方式,尤其是Dr. Jason Fung 在糖尿病方面的研究實踐,獨特見解和獨到的視角去看待事物,改變了我的人生哲理,即什麼事情都是辨證的,只有深入了解一個事情的實質根源,才有可能發現它的活動規律並掌握它。

下面是摘自我去年底寫的題為《談談亞健康的隱患和希望》關於Dr. Fung 的一段講述,以增加你對我今天這篇文章的理解。“我們大家都被承認慢性病是一種病,一般來說不可能治癒 並可以伴隨你終生。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症在功能醫學中叫代謝紊亂綜合徵,大多數人可以通過飲食調理及生活習慣改變加上服用一些相關的保健品而得以糾正,尤其是那些早期無併發症的個體。加拿大的一位華裔醫生 Jason Fung 在對胰島素抵抗及糖尿病患者的飲食療法上很有建塑及經驗。這位馮醫生是一個腎臟病專科醫生。他在治療眾多的腎透析病人中發現大多數是糖尿病晚期患者,於是他就很惋惜的問這些病人為什麼不早點接受治療而拖到最後受這麼大的罪?讓他感到非常驚訝的是幾乎每個病人都告訴他,他們都是很早就開始看醫生並遵醫囑服藥,但有什麼辦法呢,慢性病就是這樣幾步曲。這些回答以及他查看了這些病人的病史和治療方案後,馮醫生呆了?為什麼會是這樣呢?那就說明我們目前號稱的現代醫學治療糖尿病的手段是失敗的。這些藥物都是治表不治根的,每年北美的醫藥市場花費很多的錢財和精力在這個糖尿病上,病人並沒有得到應有效果。從此馮醫生開始探討糖尿病的病因機制以及與飲食習慣和營養的關係,胰島素抵抗的真實原因及規律等問題。研究制定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新的功能性以改變飲食結構和習慣為主的醫治預防糖尿病的方法。馮醫生現在是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改革糖尿病等代謝紊亂綜合症治療和預防專業醫生。 

通過這個例子說明我們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觀念和認識有待提高,不能按步就班,要想不得病就要從自己的每日每餐上下功夫。不能把吃東西看成以享受美食為主而忽視了真正意義上吃東西是為機體補充充足均衡的營養成分以便機體發揮自身的新陳代謝和修復功能。”

(六)

寫於二零一九年十一月十五日

前面反覆強調我們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與身體健康密切相關。間歇性斷食療法只是飲食習慣的一個方面,關於吃什麼?怎麼吃?吃多少?這些關於食材烹飪食物種類的問題也非常的重要,如果這邊在斷食,那邊又亂吃亂喝,或者是反過來,一邊吃的食物種類和量都控製得很好,但吃喝的時間不科學,整體效益都不會太好。所以,常常會聽見有人說,“我都是非常注意的了,咋個還是這兒不對那兒不行的呢?” 我想主要還是因為沒有一個整體的觀念,也缺乏系統性,常常是今天聽到這種說法,按照做,明天又聽到那種說法,又改過去,後天再聽一種方法,就傻眼了,東打一鋃頭,西打一棒子,有的人比較隨和,一直會改來改去,混混沌沌一輩子。也有人氣到了,老子乾脆不聽不改了,管你啥子理論哪個專家學者的話,聽多了就麻木了,煩了。

確實也是,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沒有一個機構來代表官方和政府主導的科學醫學指南,老百姓只能是憑感覺憑經驗憑什麼也不曉得?憑電視廣告,憑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橫幅紙條,都知道那是商家小販騙錢哄人的。每次去看醫生呢,醫生又忙得雙腳跳,本來想多問幾句,話到嘴邊又咽下去,問也問不到過明堂,都是官話套話空話,尤其是醫鬧盛行的年代,況且醫生們的生活方式和觀念也不一定就正確,除非是所有的醫生和他們的家人都健康長壽,那我就服了,你們說啥子我都聽並堅持照辦。但,好像聽說事實並非如此,那我們究竟該怎麼做才能確保健康長壽呢?或者不一定要長壽,活得太久也不一定有意思,主要還是要在活着的時候不生病少受罪。

都怪政府,其實也不然,大多數國家包括美國和中國都有健康衛生部門出台一些全民健康飲食指南,如美國的飲食指南有時候變化的幅度也大得嚇人。比如近幾十年來,所謂的“醫學專家團隊”提出要強調低脂飲食以防止心血管疾病,結果就是高糖飲食猖獗,各種高糖飲料加工食品,早中晚餐應有盡有,結果肥了廠家也肥了大家,看起來好像是人人都肥了,應該是好事吧?殊不知,肥胖症,糖尿病及相關疾病和併發症逐年直線上升,等到大家反應過來,好多人的高糖飲食習慣已經養成了,糖也是一種無形的讓人上癮的最廉價食物“毒品”,嘿,還真是不容易戒掉,這下子又開始鼓勵大家適當增加一些健康的脂肪類食物來部分替代高糖產品,可脂類食物怎麼做也沒有高糖食品香味可口呀。你說咋個辦嘛?尤其是自控能力差些的青少年,更是令人擔憂!

人們的食物種類從能量攝入來說就這麼三大類,碳水化物,脂肪和蛋白質,人體攝取能量最快而直接的是碳水化合物,其次是脂肪,蛋白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轉換成碳水化合物的糖給機體提供能量。蛋白質作為機體組織細胞和新陳代謝的原材料固然很重要,但不易消化吸收,每天的攝入量有限,游牧民族及後代因為生活環境方式的影響,進化過程中產生消化分解蛋白質食物的蛋白酶能力要比草牧民族強一些,但總體來說大多數人類飲食的可變性就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攝入兩者之間變換,簡而言之就是,低脂就意味着高糖,高脂就低糖,才能得到總體能量的平衡。

從釋放熱卡的角度來說,一克的脂肪釋放九個熱卡,而一克的糖或蛋白質分別只能釋放四個熱卡。如上所述,由於蛋白質消化吸收有限而且也不能直接釋放熱卡,必要的時候一定要通過比較複雜耗時間的過程才能轉換成糖的形式釋放熱卡,一句話就是急需解決能源的時候,蛋白質是靠不住的,但是這樣也有它的好處,就是經得餓,吃了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以後,如果機體需要,它會慢慢地轉化成糖,血液循環中糖水平不會突然升高,胰島素分泌也不是像過山車那樣上下激盪,因此引發胰島素抵抗的可能性較小,記住這一點很重要哈!

脂肪釋放的熱卡是糖的兩倍多一點,如果單純從人體每日所需的基礎熱卡供應來講,我們食用單位體積較小的脂肪就夠了,用不着吃一大碗一大碗的白米飯或麵食,免得把胃子撐得很大,久而久之容易食量過多過大才有飽脹感。也就是說,每餐都有足量的脂肪類食物,飯量並不是真的需要那麼大,又經飽又攝入足夠的能量供機體亨用,而且脂肪被人體吸收利用為能量也很快。

脂肪尤其是中鏈脂肪酸如椰子油,在腸道吸收無需耗能(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滲透方式通過淋巴系統直接吸收入血循環立即釋放能量,尤其是大腦非常優先選擇這種方式接受能源,我曾經利用這個原理,成功幾次挽救我家的“老年多病的狗狗“,以後我會專門寫一篇關於這個問題的文章)。脂肪(不是僅僅限於肥肉哈,除了壞的反式脂肪酸外,有很多脂肪或油都可以理解為健康食品,如奶油奶酪,適量的豬油牛油,牛油果,橄欖油,椰子油等)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它不會引起胰島素分泌,因為它不是糖,也不會像蛋白質那樣可以轉換為糖,因此完全不會造成胰島素抵抗的問題,這一點也請大家記住哦!

當然,有人會說,脂肪胖肉每頓也不可能吃太多呀,即不香甜又不可口,一頓吃不了多少呀?而且脂肪攝入過多會引起脂瀉,血液中膽固醇升高,動脈硬化閉塞,心肌梗塞,中風腦梗,不是更要命嗎?是的,沒有高糖飲食那麼好吃,這是事實,但它也不會讓你上癮啦。因為單位體積熱量高,本身也不需要吃那麼多,可以放在沙拉,涼拌蔬菜,清炒蔬菜,燉湯喝呀。

至於是否真的會引起血液膽固醇升高,這個有待探討,因為脂肪酸分很多種方式存在於食物中,有些結構穩定有些加熱易轉換為壞的反式脂肪酸,後者是人體內是許多炎症的製造者,如果在血液循環中與過多的有粘性的糖結合,易被糖基化即氧化型的糖脂。所謂的壞膽固醇LDL本身並不是膽固醇,它是在血液中運送膽固醇的推車,它是脂蛋白,如果血中的真正的膽固醇即甘油三脂增多,尤其是愛吃油炸油膩食物的人,機體就會自動生產更多的運輸車去幫助緩解交通擁堵問題,所以相對的LDL升高,如果同時HDL(是像商店外面回收車的工作人員不斷把顧客亂扔亂放的推車回收到商店門口,這樣其他顧客方便使用,也不會阻礙來來往往的車輛行人,否則東碰西撞的話,引起吵架打架破壞整個商場正常運行)也高的話,回收車效率又快又整潔有序,就算是再多的推車也能搞定。

所以,LDL高不完全是壞事,還要看LDL分子大小的亞分類(fractional profile), 如果以小分子(small particles) 為主就不好,因為小分子的載脂蛋白很容易被氧化變為壞的糖化蛋白,易於粘附在血管內壁誘發機體炎症反應,巨噬細胞吞噬過程誤傷血管內皮使內皮細胞增生,加上如果我們亂䃼鈣或鈣從骨骼中流失到血液中,(尤其是沒有補充足量的維生素D3和維生素k2的情況下)血液中游離的鈣易於停留在有損傷的內皮細胞表面或夾層里,引起鈣沉積等系列反應形成粥樣硬化。所以血液循環中如果真正的壞人甘油三脂和小分子LDL高加上血糖高,這幾個臭皮匠湊在一起絕對不會幹什麼好事的!

那怎麼才能避免這些壞習慣引起的壞身體呢?問得好!

碳水化物因為本身就是糖如白米飯各種各樣的麵食,還有土豆,藕,南瓜及紅薯等澱粉類食物容易分解為糖,其中紅薯因為含有豐富的纖維素,分解成單糖相對慢一些。如果是油炸的(特別是各種工業加工的廉價食品油如菜油,玉米油,棉花油等)麵食或土豆條,高溫把所有的營養成分全部破壞,剩下的就是糖和壞油,這是最遭糕的組合,但又是人們喜愛的“香脆可口“食物。你說麻煩不麻煩。壞蛋常常以甜言蜜語,糖衣炮彈來誘惑腐蝕我們這些善良又勇於獻身的人,朋友,你自己說現實生活中是不是這樣的呢?

那什麼食物才具備又營養又健康呢?

蔬菜,蔬菜,蔬菜!

蔬菜水果則根據種類不同而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酸。含糖份高的水果即吃起來味道比較甜的如西瓜,桃子,柿子,廣柑,葡萄,桔子,梨子,哈密瓜等儘量少吃,但各種不太甜,有些偏酸味的水果相對好一些如各種草莓,藍莓,蘋果,不是太黃的香蕉,彌猴桃,牛油果(含植物脂肪酸)等。蔬菜則以深綠色葉類蔬菜最好,可以大膽大量的吃,糖分含量非常低,各種天然植物化學營養素含量非常豐富,維生素及礦物質微量元素含量也很好,尤其是生吃或輕輕翻炒一下,儘量保持營養成分不被破壞分解。既不會影響血糖水平,又有一定的飽足感,而且豐富均衡的營養價值是維護我們人體健康所必需的東西,也是寄身在我們體內健康胃腸菌群的最佳食物。對你來說唯一不好的事情就是剛剛開始的時候你會天天抱怨不好吃,不香不脆。但是當你慢慢習慣了,身體日趨健康舒展了的時候,你一定深深的愛上它!不會失戀,更不會離婚!

而且你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選擇加入一些食物佐料搭配,把它弄得美味可口。食物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懂得這些道理和好處,花奌功夫研究研究各種食材的營養味道搭配,我這幾年每天都在真正的享受着一頓或兩頓的美味沙拉或是把它們放在一起用破壁機打碎吃,一定要保持全食材,充分利用價值所在的植物纖維素,如果是用打汁機榨汁則既丟失了纖維素又增加了純糖成分的風險(尤其是單純的水果汁)。

我會在相關話題的文章中詳細介紹,這裡還是回到斷食這個主題吧。

難道間隙性斷食療法就只有可以有效改善體重過度增加和減輕胰島素抵抗這點點問題嗎?下那麼大的決心,好像搞頭不大似的,如果我又不肥胖也沒有糖尿病的問題,是不是這個間隙性斷食就算了,不適合我呢?

朋友,且慢!間歇性斷食的好處遠遠不止這一些。哦嚯,又偏正題,時間又不夠了,只有放在下面一篇講了。

(七)

寫於二零一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當初吸引我對間隙性斷食療法的興趣並不是減肥和減輕胰島素抵抗的問題,因為我以前一直有偏瘦的問題,雖然血糖偏高,但還沒有明確的胰島素抵抗。在學習應用功能醫學後,我的體重已經達到正常水平,我的BMI(Body Mass Index 中文叫身高體重指數)保持在20至22左右,自己也非常滿意,血糖也維持在正常範圍。

關於自己多年的體重偏輕的問題,以前一直覺得是天生的,雖然也有感到常常乏力精力不足,有時候長點體重自我感覺精力充沛得多,但從來沒有深入糸統的去思考過這個問題,時好時壞,自己也有些稀里糊塗,認為是隨機的,話說這段時間一切平穩,身上長奌肉,嘿,一不小心吃奌什麼東西,莫名其妙的就拉肚子,連着拉幾天,哦嚯,體重又降下去,而且一拉肚子就開始疑神疑鬼的,究竟吃了什麼呢?好像又沒吃什麼特殊的呀!然後就是這不能吃,那個也最好戒掉,左砍右捎,餐桌上能夠吃的東西真的很有限了。

多吃一口堵在胃裡難受,只有吐掉,少吃一口一會兒又餓得慌,又找些零食填肚子。這樣常來常往,整體營養缺乏,機體新陳代謝緩慢,各器官組織修復能力也受損,免疫功能下降,易傷風感冒,支氣管炎,腹瀉等,一生病就趕快上各種抗菌素,胃腸菌群又失調,防禦功能更差,隨着體重下降,自己都知道再瘦下去,心裡還是會擔憂“連老底子都沒有了”,上點年紀咋辦?

不良飲食習慣的惡性循環,加上身體素質差的惡性循環,一循環就是幾十年。因為每餐吃得少而“精”(實際是偏食挑食)。所以經常就是少吃多餐,好像隨時都在吃,尤其是晩上,生怕半夜餓醒,睡覺前總是要吃奌“香餅乾”什麼的,心裡才踏實。由於體質差,手臂和腿都沒什麼勁,一遇上拉肚子的時候,就覺得走路像踩棉花一樣的無力。生活中如我的一些嬢嬢或姑姑,朋友的家人或鄰居常有見過這種人,多為女性,從年輕的時候就開始體力差,怕冷,經常穿衣服是里三層外三層,身體瘦弱,常有服這樣那樣的藥一大把,吃“貓飯“(食量很小),走路早就開始像踩棉花,有的一踩還可以踩到八九十歲,但大半輩子的生活質量都很差,生活的樂趣也很少,只是活着,你說有什麼意義呢?說心裡話,我就怕自己成為這樣子的人。

其實就是一個問題,慢性營養不良!也就是說長期的總體營養缺乏或不均衡。營養成分就像是農民的土地,土不肥,莊稼怎麼長得好嘛?再好的秧苗種子都會敗在貧瘠的土地上。如果土壤肥沃,種啥,啥都長得好,是不是這個道理嘛!怎麼在人身上就這麼難呢?拉肚子不都是吃了“髒的“或不乾淨食物中的細菌感染所致,有時是對一些食物不耐受或食物過敏,一味的去服抗菌素,腸道菌群更失調,免疫功能更紊亂,過敏性反應更加多樣化和嚴重。

難道這些人,包括以前我自己的體質差,真的都是天生的嗎?

功能醫學在食物營養及飲食習慣方面非常重視,既傳統又新意,功能醫學把這些理道真的講得很透澈易懂。現在懂得這個道理了,心裡有底氣了,就不會肓目的亂來,一步一步的把自己多年的飲食結構和習慣加以調整改變,確保每日每餐營養成分充足,搭配合理,一改往日的心理狀態和心裡作用決定進餐的惡習。以健康營養為主導,一句話就是“過場”少了,也不會挑嘴了!

知道有些食物無論品種如蛋白質含量豐富的肉類和數量比以前吃得多些了,如果有腹脹不消化的情況,就加服一粒多酶片或含有植物提煉的在胃裡轉換為酸性物質加胃蛋白酶的複合保健產品(Betaine & Pepsin), 這是我的“秘密武器”,而且每天也會服用高質量的益生菌。以前一直從內心深處反感保健品,所以根本不削於去了解,其實非常愚蠢。現在改變飲食結構和方法以後,我的食量食慾都有增加,消化吸收明顯改善,如果有什麼不適症狀,也輕鬆的得已糾正,不會象以前那樣怕吃東西,吃了又吐。

有時候想想自己以前的固執和偏執,明明知道自己胃腸功能很弱,吃東西又少又挑剔,如果營養成分不能夠從每天的食物中得到的話,就應該適當的補充一些口服維生素,礦物質及微量元素等保健產品,況且不說現代工業化農業化生產的食物本身的營養價值就遠遠低於過去天然的營養食物,還有現在的各種化學毒物污染問題。機體新陳代謝的基本營養成分都不夠,哪裡有什麼東西去支撐排毒解毒抗菌抗癌呢?朋友,不管你是學什麼的,幹什麼的,身體健康怎麼樣,有些基本的保健品如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一些抗氧化抗炎症的食物植物提取物質,有條件選擇信任度高廠家生產的產品,還是應該認真學習理解保健品的重要性,因為此食品非彼食品,現代化生產種植的農作物和食品營養價值遠遠跟不上一個正常健康人體的需要,所以只有通過適量的補充來彌補這個現實社會生活中的缺陷!這才是一個科學的概念,而不是你喜歡和不喜歡吃什麼鬼的保健品的問題。

飲食習慣結構調整後,加上服用一些個性化的保健品(這些保健品除了每日彌補我飲食上的不足或存在消化吸收的問題,無形中還在幫我遮風擋雨,對抗炎症和細胞組織的各種內外傷害因素)營養改善了,體質增強了,代謝加快了,各組織器官修復功能加強了,免疫力也強了,現在根本就不拉肚子了,吃喝的東西都變成了物質基礎,精力體力充沛,也有精神天天鍛練身體,全身肌肉也增強多了,跑跳都有勁,走路再也不像踩棉花了。

又比如說,以前早上起來沒食慾,就靠咖啡提神,喝了咖啡肚子就飽了,中午上班吃東西比較隨便,主要的營養就靠晚餐,晚餐稍微吃好吃多點,胃腸又受不了,所以一整天的營養物質還真有點難安排。或者早期在國內的時候,早上都是稀飯饅頭加泡菜,哪裡有什麼營養可言,全是碳水化合物,還不經飽,不到中午就餓了。改革開放以後,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早上基本上能夠吃一個荷包蛋,當然是要加白糖的,再後來就是用牛奶煮荷包蛋,白水蛋一般不吃因為不好吃。出國一年後就對牛奶不能耐受,喝了後腹脹腹痛腹瀉。從此就是咖啡加麵包等,成了以前講的笑話,“成都市的叫花子都知道說:我們早上一般都吃甜食!”。

殊不知,早上這個甜食還真有點害人。記得曾經有位朋友給我講他的飲食多麼的健康,早上起來為全家人炒蔬菜和肉食。我簡直就把他當成一個書讀多了的“愚夫子”,這個人怎麼這樣呀!就像現在有些朋友一聽到我講關於功能醫學的東東,就把我當成書讀多了的“傻瓜”一個,好像我的人生完全沒有了樂趣一樣的!

是的,在認識到飲食習慣和結構的重要性後,我早上再也不喝咖啡吃麵包等甜食了。改為生菜沙拉加白水煮蛋,甚至有時加上魚,牛排,涼拌雞塊等高蛋白食物,這種吃法在我以前是不可想象的。由於早上吃得紮實,中午就不怎麼餓了,晚餐也就不必吃得太多了。這樣有一整天的時間去慢慢充分消化吸收大量的營養豐富的食物,自己感覺好多了。漸漸的就改成吃兩頓飯了,中午不餓就不吃,下午如果有點餓了就吃點堅果如核桃或開心果(以前愛吃杏仁,知道尤其是杏仁皮上含有大量的有害植物凝集素後就吃得少了),蘋果或幾粒黑巧克力。晚餐也是以沙拉或涼拌菜,炒菜加肉類食品,炒蛋,滷蛋,煮蛋等。主要就是各式蔬菜加高蛋白食物,炒菜用椰子油,拌菜用橄欖油,早上的沙拉加有一個牛油果(富含植物飽和脂肪酸)晩上就不用了。所以基本上沒有所謂的傳統意義上的“主食“如米飯和麵食。冬天裡會經常燉一大鍋骨頭湯雞湯(營養豐富而且有助於胃腸粘膜組織修復)加黑豆紅豆,或紅白蘿蔔加蘑菇燒排骨等燒菜系列食物。

在了解到間隙性斷食療法的諸多好處後,在不影響工作的情況下刻意儘量把早餐和晚餐吃的時候靠近一點,爭取在8到10小時完成,一般晚餐後就不吃任何東西了。如果早上八點吃早餐,晚上就6點吃晚餐(10小時內),如果早上10點鐘吃早餐,晚上也是6點吃晚飯的話(8小時內完成)這樣分別給機體14或16個小時的時間去消化吸收,修復,再生,代謝,排毒解毒。

雖然說是吃兩頓,因為每頓都很營養又紮實,消化吸收充分,又沒有什麼引起血糖波動幅度大的糖類物質,胰島素分泌就會平穩,因此就沒有引起代謝紊亂綜合徵的生理病理基礎,自然而然身體就持續平穩的健康起來了。以前的高血脂,高血壓和糖尿病前期等代謝紊亂引起的疾病都統統恢復正常,不需要服用任何西藥。

周末如果不上班的話,在不飢餓的情況下,早餐的時間還可以拖到上午十一點,十二點吃。這樣讓斷食的時間更長一些。從頭一天的6點晚餐到第二天中午十二點,斷食十八個小時。這是我近幾年的生活習慣和方式。

身體好了,機體各種功能平衡運行,體重就自然而然地平穩下來,再也不會出現忽輕忽重了。困擾我大半輩子的胃腸疾苦也消失殆盡,尤其是睡眠質量也高了(以前除了精神壓力大所致長期失眠外,靠安眠藥好不容易整睡着,常常又因為胃腸不舒服而影響睡眠,反正麻煩得很,形睡神不睡,早上起來心煩意亂,沒精打采),睡眠充足,心情也就好了,不像以前那樣總是心事重重地擔心自己的身體,對什麼都沒有信心。現在的生活質量明顯提高,今非昔比,這一切歸功於對飲食習慣與健康之間的關係深刻地認知並付諸於行動!

(八)

寫於二零一九年十二月二日

我在這裡講的間歇性斷食療法是指一種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並不是要你去受苦挨餓或連續很多天不吃東西的“辟穀”,也不是特意的減肥療法。

具體的方法和理念我在前面的七篇文章里已經囉嗦夠了。這裡主要想談談間歇性斷食療法對身體健康的其他好處。

這裡我想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人體生長激素(Human Growth Hormone HGH), 和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HGH除了對我們的兒童青少年生長發育很重要以外,其實它作為我們的全身激素總指揮(CEO)(這些在我的《你對激素知多少?》一文的第一篇里有比較詳細的講述)來說,一直影響着我們的一生,它在大約28至30歲左右達到高峰,以後隨着年齡增長以平均每年百分之一或二的速度下降,毎個人根據生活方式和身體健康狀況不同,HGH下降的速度不一樣,而這個下降速度決定着你的衰老速度和生活質量。因為,隨着HGH的下降,機體的其他激素水平相應的下降,如男性激素睾丸酮,青春激素DHEA,全身新陳代謝大管家甲狀腺激素等,這樣就出現了我們所謂的中年易發福的說法。

甲狀腺功能減退所致新陳代謝減慢,消化系統功能減弱,胃酸分泌減少,消化酶活性降低,肝臟合成人體各器官組織所需的蛋白質酶和排毒解毒功能減弱,這一系列問題都會影響我們的正常健康狀況,如果我們平時又超量超時的吃喝,更加重了消化吸收和代謝排毒的負擔,接下去就是代謝紊亂綜合徵的高血糖高血脂症高血壓,肥胖症,心血管阻塞,心梗腦梗,免疫功能紊亂(一方面抵抗能力下降,容易出現各種感染性疾病,另一方面又免疫異常的過高如過敏體質及多種形式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一個人的代謝功能有多重要呢?代謝率決定了你的正常機體運行情況,你的自身修復能力,細胞再生,頭發生長速度,皮膚乾燥與否,消化吸收能力,排毒解毒功效,抗菌抗氧化,生病受傷後的恢復能力,替代修復壞死受損的細胞組織等等。就像我們的高速公路,運行正常的時候一切都是良好的,堵車的時候整個路面上行駛困難,出車禍,吵架打架,出不去進不來,各個出口也出狀況,所有的人都受到影響,擔誤上班上學趕飛機火車等一系列問題。但同時代謝過高(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症)也不好,在高速公路上飛速行駛容易出車禍。正常情況下,甲狀腺功能應該是平穩協調的,既不太低也不太高。

如果說HGH那麼重要,為了防止或減慢機體的衰退和保持良好的新陳代謝功能,有什麼辦法可以讓HGH維持在較好的水平呢?

這裡我們就要從科學和醫學角度出發去了解HGH的生理特點和分泌的規律,以指導臨床及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目前從功能醫學的角度來看,有幾個方面可以幫助維持較好的HGH水平:

第一個就是睡眠,因為我們人體的HGH主要是在夜間11點至凌晨3點左右產生和分泌,睡眠質量和時間是很重要的,如果經常熬夜,結果不言而喻。

第二個可以刺激機體產生較多的HGH就是間歇性斷食療法,有科學依據證明適當的延長每日的空服時間是有利於提高機體HGH的產生,從而達到減緩機體衰老速度。

第三個是高強度間歇訓練方法(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HIIT),這是一種每日運動的方式之一,當然一定要因人而異因力而為,不能勉強的事情,尤其是已經有心臟功能異常的人不一定適合這種方式的運動。這是一種全面運動我們的慢動型肌肉(slow move muscle) 和快動型肌肉(fast move muscle)的方式,有些人喜歡慢走,毎天那怕走二個小時,也只能活動到機體的慢動型肌肉(約占百分之四十的肌肉)。HIIT是先熱身5至10分鐘左右,把全身肌肉關節放鬆靈動起來,然後進行幾個循環的運動(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和愛好來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幾個循環,哪種運動方式)。毎一個循環包括高強度運動(又叫做全力衝刺)20至30秒,然後馬上改為間歇運動(停下來或者減為非常緩慢的節奏)二至三分鐘左右。又進入下一個高強度運動和間歇運動。循環3次至7次(因人而異)。我自己是選擇用原地高抬腿的方式進行這項運動的。先原地踏步慢跑,中速,然後高速至到自己受不了(心臟跳動很快,我沒有數過具體多少),停下來休息,幾分鐘後等到心率完全正常也不喘氣了,又來下一個循環。剛開始我只能做二至三個循環,而且速度也不是很快就累得不行了。慢慢地可以做到四至五個循環而且速度很快。有的人用快跑慢走交替進行。這個方式可以有效的減肥並刺激機體產生更多的HGH。去年我和幾個朋友去谷歌公司總部參觀的時候,看到一個旅行車廣告就是HIIT,這個很適合中途休息時間不多的上班族,也不需要什麼很大的空間。短則十多分鐘,就地跳起來又休息,非常方便靈活實用的運動方式。關鍵是要有這個鍛煉身體的健康意識。當然任何形式的長期堅持不懈的運動對身體產生HGH都會有一定的好處,但是一定要適可而止,不要太超過自己的極限。

第四就是目前市場上推出的人工合成的HGH,在美國是需要醫生處方的管製藥品,在醫學領域是有爭議的話題,肌肉注射,每個月的價格在600至1000美元,需要定期複查血液的一些生物指標(IGF-1, IGFBP-3 等)來間接監測HGH水平,還要監測其他一些指標來確保這個人工合成的生長激素的安全性。另外一些口服,經舌下吸收或經皮膚吸收的保健品形式的生長激素前體合成所需的原材料植物提取成分組成的複合物。效果褒貶不一,不好評價,因為這些成分到機體後,經過各種代謝途經,最終能否或能夠生產合成多少自身的生長激素,受到很多不知因素的影響。我自己在幾年前也試用過近一年左右的經舌下吸收的製劑(每個月約200美元花費),血液跟蹤檢測相關生長激素的生物指標並沒有明顯而確切的答案,因此而停止使用。

關於BDNF的問題,主要是想說我們人體的大腦和神經系統並非象以前的醫學知識所講的那樣即大腦神經細胞生來固定的,不像身體其他部位的組織細胞那麼容易修復再生。一句話就是神經細胞和纖維一旦受損很難恢復。但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研究方法的改進,目前科學和醫學研究發現,其實神經系統的再生和修復能力還是比較樂觀的。無論是中樞神經還是㚈周神經系統的神經再生(Neurogenesis) 和神經修復或神經重塑功能(Neuroplasticity)近年來都有很大的認識和理解,其中BDNF的功能就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這些認識對我們在生活中和臨床上幫助改善人們的記憶功能,認知能力,老年痴呆症和大腦神經系統疾病預防和治療上都是很有實際意義的。

科學研究表明,任何增加人體BDNF的因素都是很有益於身體心理健康的事情。其中比較明確的因素之一就包括間歇性斷食療法和HIIT以及一些保健品和保健食品。

簡而言之,無論間歇性斷食療法還是高強度間歇訓練都只是一個生活習慣而已,它們都可以通過改善胰島素抵抗,燃燒多餘的脂肪,起到減肥的作用,刺激HGH和BDNF的合成代謝而全面改善身體的新陳代謝速度和大腦神經系統的修復再生功能,使我們機體無論在身體上還是腦力活動上都有很大的效果,大大的提高了我們防病,生病後的恢復能力和整體生活質量水平。

永遠記住,醫生不是你的營養師也不是你的保健師,這些都是你自己應該做的事情,醫生醫院是救死扶傷的人和地方。各種代謝紊亂性疾病大多數是可以通過改變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而預防並改善的亞健康問題。許多這些患者,以為看了醫生服上了藥就萬事大吉了,心安理得了,如果不從根本上去了解學習患上這些疾病的原因,並在生活中作相應的調整和改變,仍然按照自己原來的方式生活,結果就常常是,藥越服越多,病情越來越加重(藥物控制下的所謂指標下降到正常範圍,有時候只是一種假象,藥物的副作用和依賴性及對肝臟腎臟的損傷不可忽視),慢性疾病的幾步曲可預測性的發生,生活質量明顯下降,花錢受罪是很多人的宿命。尤其是在器官出現器質性病變(難以逆轉和修復)以前,一切都還是代償期和功能性病變的時候,及時發現糾正調節,大多數人的健康狀況都應該得到改善,把被動變成主動。特別是已經出現臨床症狀和檢測結果異常的情況下,一定要反思自省一下,究竟是日常生活中那些方面注意不夠,如果是一家人或家裡幾個人都出現了類似的健康問題,一定是與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有關。真正的遺傳性疾病是很少的,大家(包括醫生和患者自己)都喜歡把遺傳基因的問題作為一個誤導或藉口來搪塞和麻卑大眾,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事情。因為一但冠上了遺傳的原因,大家就認為是天生的,是沒有辦法徹底解決的,聽天由命吧!拿着醫生開的藥,一邊服藥另一邊生活飲食照常進行,你說這個病怎麼治得好呢?

所以,功能醫學的醫生們把高血壓高血脂2型糖尿病包括痛風稱為代謝紊亂綜合徵,屬於“流行性”疾病,隨着食品工業化進程加快和城市建設發展,國家和經濟發展水平較快的地區的人們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相對雷同,相似的疾病和亞健康問題明顯高出其他地方,這絕對不是巧合,當貧窮國家的人們來到發達國家,代謝紊亂疾病很快就泛濫,而且有之過而不無及,因為他們窮慣了,窮怕了,一有機會就大膽的大量的吃喝,到城市後體力勞動或鍛練也明顯減少。或者是當拉圾食品大量引入一些偏遠落後閉塞的地區或國家後,同樣的代謝紊亂綜合徵病例大增,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

隨着時間的推移,人們漸漸意識到了這種由於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造成的健康問題,本來工業化農業化的發展讓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不愁衣食,廣大群眾的營養狀況改善,機體免疫力和抵抗力都增強了,應該是個好事,加上科學醫學的發展進步讓以前的各種動則致命的傳染性疾病基本得到控制,一般的感染性疾病也很容易治療。理論上人類的健康情況應當是得以大幅度的提升,平均壽命也是明顯提高,但代謝紊亂引起的疾病卻越來越嚴重的影響廣大民眾的生活質量和健康狀況,這不得不引起人們的深思。

這是一個社會問題,更是一個家庭的問題。我常常給朋友說,一個家庭里一定要有一個人真的懂得養生健身的道理,你不買,他們就不吃,你做什麼他們就吃什麼,你一錯,一大家子人都錯了,你對了他們都對了。要不大家成天拼命的努力賺錢,一不小心回頭看,一家人都存在健康隱患,掙的錢都花在看病吃藥做手術治療上了。不說錢,光是身體上的各種疼痛,家人的精神負擔和壓力山大,如果不幸同時幾個人生病住院,這日子怎麼過呀?

反過來,如果一個人搞明白,自己改變好了,家裡人和身邊的人都會看到感受到,慢慢的受你的影響感悟,大家也開始關注並接受和改變,這是一個很棒的事情。我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從一個多年一直都是受到親人家人關照呵護擔心的“寶貝”,變成一個改變影響到身邊所有的人的健康問題專家,現在是我關照呵護擔心我身邊的所有人,幫助他們改善了他們的身體健康,尤其是我的媽媽(84歲多了,同樣有很大的改善)和兩個兒子。說實話,這是我做夢都沒有想到過的事情。

求人不如求己從來都沒有救世主,永遠不會太晚(Never too late), 知識是力量,行動需要勇氣加智慧,堅持是一切轉機的開始和帶來結果的唯一途徑!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2: 青柳診所手記2
2022: 憑什麼好人沒好報、壞人樂逍遙?
2021: 寶寶喝母乳很健康,但是喝配方奶會便秘
2021: 八億人民都是養生家
2020: 心情經常不好的人,教你們一個好方法,
2020: 失散了的駱駝
2019: 你的血管正在悄悄長“斑”,簡單4招就
2019: “頭部”出現5個徵兆 可能腦梗要發生
2018: 與其尋醫問藥,不如健康生活!
2018: 要知有沒病 嘴唇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