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僚和精英們牢牢地掌握着話語權, 直到出現互聯網,這是幫閒文人幫助劉主席的兒子堵漏洞的文章. 一隻
劉源、何家棟合寫的《"四清"疑團》這篇回憶文章,有兩句話說得很好:"作為後人,必須尊重歷史。"然而,為親情所限,正如在這兩句話前面,作者又有一 句話:"任何人都無法、也不可能脫離他所置身的現實",這篇文章所能做到的,頂多只有他所要求的一半(收集在《你所不知道的劉少奇》 這本書裡的十多篇文章,皆可作如是觀) 。這做到的一半,基本上為劉少奇洗刷"文革"中所受誣陷不實之詞,同時並不諱言劉少奇主持四清運動時的某些過左失誤,以及對毛澤東以整人為樂的批評,等 等,都表示"作為後人"的作者對歷史的尊重,這是應該肯定的。但是另一半沒有做到的部分,關於一些具體細節的描敘,卻存在不少足以使讀者引起或多或少的疑 問,或者如人們對某事懷疑時所說的"將信將疑"。僅舉一個例子,如文中所記述的1962年7月上旬某一天, 劉少奇去中南海的游泳池畔,與毛澤東的一次單獨會晤與談話。"劉也要一吐為快:'餓死這麼多人,歷史要寫上你我的,人相食,要上書的!'"(《你所不知道 的劉少奇》,90頁) 這下面附有一條注釋:"除了劉源回憶劉少奇的敘述,另載於《訪問王光美的談話記錄》(1994年6月7日)和王光美的《與君同舟,風雨無悔》文章。"我很 相信這一事實確曾發生,但倘從史學角度論,這段記載有着明顯的缺憾:第一、這次談話缺少必要的旁證;第二,劉少奇在毛面前竟會如此慷慨陳詞,與所有公私記 載中的劉的性格不相符合。因此,這僅能說是一種親人之間的傳聞,作為史實採信,還需再作點考證。其實,真有愛於民的偉人,不需要依賴神化美化來拔高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