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曰: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諸葛亮不是憑險據守、蓄勢待發乘魏國有天災人禍的變亂之際再攻而取之,他反其道而逆勢行之,在魏國政治清明、軍隊嚴整、將士用命之際,勉為其難的所謂“北伐”,結果必然是連年征戰無功而返,導致國力疲敝、民有菜色,這是戰略上的第一個重大錯誤。
諸葛亮不是重視體系建設,如不在政治上嚴肅吏治、經濟上修生養息、軍事上選拔培育人才、演練將士,而是任人唯親、吃老本、急於求成。其結果隨着戰爭的展開和持續,對手越戰越強,自己越戰越弱,無論從將才、兵源、後勤保障上都十分明顯,這是管理上人治專權的積弊,同樣也是戰略上的又一個重大失誤。以至於諸葛亮一死:姜維失寵,蜀國就再無能征善戰的大將之才了!政治更加腐朽懈怠、軍人要靠屯墾自食,舉國無可攻守之軍。
諸葛亮嫉賢妒能,不用魏延兵出陳倉直搗長安、速戰速決之計,而是迂迴繞道出祁山勞師遠征,打消耗戰、持久戰,看似穩妥,實乃迂腐僵化,非因勢而變機動靈活的戰法,貽誤戰機,以己之短擊人之長,此乃戰略上的再一個重大失誤。
諸葛亮有此三大戰略失誤,是不可能戰勝魏國的,蜀國失敗滅亡是遲早的事,誤用馬謖失街亭相對而言還只是一個戰術上的小失誤而已!
史學評論上因為諸葛亮的忠誠、勤勉而多隱其短,在道德上有可原諒之處。但我們現代人考察歷史,處理現實,以客觀理性為標尺,對諸葛亮的重大失誤,還是不可不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