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馬克思說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容易理解,因為物質補缺之後總有人會議時到財富積累和在家裡沒事準備100噸水一樣荒唐。 但是, 達到這個條件需要積累財富,也就是社會主義階段,實際上理論問題沒有完全解決, 馬克思毛澤東都是在嘗試而已,談不上絕對的成功。 梁漱溟接受了毛澤東的階級鬥爭也能達到和諧的理論,放棄了自己在絕對不平等下追求的和諧,對比中國當時的現狀是合理的。
統治階級永遠是少數, 同意, 但是, 你也該同意統治階級需要約束。 爭論的焦點是第一, 統治階級能不能為人民服務,建國初期認為可以,所以階級矛盾就算是基本靠階級鬥爭消滅了(梁漱溟接受的就是這個觀點)。 明白不一樣的地方沒有?共產黨早期不認為統治階級是少數, 工人領導一切,共產黨是工人的跑腿。這是兩個和諧所不一樣的地方。
後來毛澤東反悔了,他認為消滅了舊的統治階級又產生了新的統治階級, 所以才有後來的文化大革命。 這是後話,和梁漱溟沒有關係。 我認為53年的梁漱溟沒有做第三勢力的打算,所以才要拼命辯解。 他也沒有不問政治,挖防空洞的時候很積極。 這些精英們不願意說。
社會主義是什麼樣? 我不知道!討論歷史的目的是找一點未來社會的磚瓦, 所以不要有太多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