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大寫的李莊,嘆惋的李莊 |
送交者: 安雅雲 2017年04月24日06:44:13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
大寫的李莊,嘆惋的李莊在1941-1946年間,無論你在何處,只需在信封上寫下“中國李莊”,信件就可以到達中國宜賓南溪縣的李莊鎮。在長達五六年的時間裡,李莊與重慶、成都、昆明並列為中國四大文化中心。 小小李莊何德何能?這其中又是怎樣的一段傳奇? 1941年6月9日,在板栗坳李莊各界慶祝中央研究院成立13周年 圖片來自錦城夜雨、芷水、淺淺及網絡 時間回溯到1940年的夏天。 全面抗戰已經進入第四個年頭,這是中國最艱難的時期,也是中國的高等學府和文化人最顛沛流離的時期,而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國立同濟大學。從1937年淞滬會戰開始,這所中國著名的高等學府已經歷了從上海吳淞郊區到上海市區、浙江金華、江西贛州、廣西八步、越南河內、雲南昆明的幾次大遷徙。1940年的夏天,剛剛安頓下來的同濟大學,因為日軍加緊對昆明的轟炸,不得不再次搬遷。 中國之大?何處可以為同濟大學安放下一張平靜的書桌? 同濟大學把目光投向了天府之國的四川,這個抗戰的大後方,或許可以找到一個地圖上也找不到的地方吧,這樣日本人的飛機也就炸不到了。 同大委託校友前中元造紙廠的廠長錢子寧在川東川南一帶打聽,當聯繫到南溪縣時,南溪縣卻拒絕了。南溪的拒絕有自己的理由,太多外地人的到來,會改變當地淳樸的風俗,並帶來物價上漲,影響當地生活。然而,南溪縣的拒絕卻為李莊,這個有着1400多年建制史的古鎮,迎來了一段與中國頂級學府和文化機構結緣的機會。 在同濟遷川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的錢子寧(1906-1974),我國現代造紙工業的開拓者。 羅南陔發出的著名的十六字電文 李莊的鄉紳羅南陔得知同大遷川被拒絕的消息後,迅速召集了當地的鄉紳開了一個重要的會議。起初不少鄉紳也有和南溪縣同樣的擔心——風俗改變、物價上漲等等,但在羅南陔,這個頗具眼光和威儀的鄉紳的主持下,最終通過了同意同大遷川的決議,並向行政院、教育部以及同濟大學發出了一封十六字的電文: 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應。 這是李莊,能夠成為“中國李莊”的最重要的一個轉折。她註定將以自己的大氣和包容,載入中國史冊,並由此成為中國最著名的古鎮之一。 十六字電文發出後,同大隨即派人前來考察。李莊,這個萬里長江第一鎮,交通便利、物產豐富,並有濃厚的人文氣息。不僅同濟大學遷徙而來,代表中國最高學術機構的中央研究院的史語所、社會所、人類體質所,代表中國最高建築學學術水平的營造學社,以及中央博物院、金陵大學文科研究所、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等機構也隨之遷徙而來。 李莊一下子從三千人,增至六七千人,最多的時候人口達到一萬二千人。 同濟大學學生在禹王宮聽課 祖師殿成為同大醫學院 這麼多學校、機構,如何安置得下? 李莊人騰出香火裊裊的廟宇,把膜拜千百年的神像和菩薩搬出去,把學校請進來!這在當時是需要相當勇氣和魄力的。為了這些大學和文化機構,神聖的菩薩也讓了位。 於是,禹王宮成為同濟大學校本部,南華宮成了同濟大學的理學院、祖師殿成了同大醫學院、東嶽廟成為工學院駐地。晚於同濟大學到來的營造學社,在離鎮上兩里地的月亮田安定下來。中央博物院則搬到了鎮上張家人供奉祖先牌位的祠堂,;而中央研究院則遷到離鎮還有七八里的板栗坳的張家大院,這個張家人從明朝就開始營建的家族大宅。 而鎮上的眾多居民大院,則成為不少老師和學生的宿舍。不少居民甚至為了接待遠來的客人,打發自己的孩子、家人住到更遠的鄉下去。 李莊,以自己最大的包容,接納了這些遠道而來的文化精英。為特殊時期,中國文化的延續和傳承,盡了一份可貴的心力。 同大醫學院學生 同濟大學工學院舊址 一番折騰之後,遠道而來的學人和學子安頓下來。但是隨之而來的謠言卻打破了寧靜。 謠言的核心內容是:下江人吃人啦! 在40年代的中國,而且處於李莊這樣相對偏僻落後的地方,這謠言有着極大的殺傷力。一時間,市民見到這些下江人遠遠的躲開,菜也不賣給下江人了,保姆和工人也辭職回家。 謠言,是如何而來的呢? 原來,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和人類體質研究所有不少供研究用的甲骨文骨頭、古代人體骨頭,在某次搬運時,鄉民看到人頭骨,極為驚駭;後來又有瓦匠在祖師殿撿瓦的時候,恰好遇到同大醫學院在上解剖課,看到學生們拿着手術刀對屍體比比劃劃,以為正在吃人……對科學研究的不解,加上地方封閉,謠言有了滋生的土壤。 對於這個謠言,宜賓專區公署的意見是,多派軍隊,加強鎮壓,對造謠者嚴加懲處。 傅斯年(1896-1950年),著名史學家、學術領導人。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台灣大學校長。 但羅南陔和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所長傅斯年卻提出了相反的看法。鎮壓只會適得其反,最好的方式是疏導。而疏導的辦法,便是舉辦一個展覽,讓鄉鄰都來了解這些學校、機構到底都是做些什麼的。 1941年6月9日,是中央研究院成立十三周年的紀念日,一場別開生面的展覽在板栗坳舉行。這是一場具有極高水平的展覽。展品包括古人類骨骼、動物化石、古代兵器、青銅器、古代字畫等等。董作賓、李濟、凌純聲、梁思永等大師親自為鄉民和來賓講解。這之後,同濟大學醫學院、工學院等也分別舉行醫學、科技展覽。 如果說,一系列的展覽,平息了謠言,而隨後發生的事情則讓外來機構與當地人的感情升溫。 在川南一帶,長期流行一種病,當地人稱“麻腳瘟”。得病者手腳發麻,腹痛、嘔吐,嚴重的最後往往猝死。多年來,這病的來源不明,人們談“麻”色變。 1942年同濟大學運動會 當年的同濟大學操場,現在依然是個運動場 同濟大學遷到李莊後不久,宜賓中學(當時正在李莊)的學生在餐後集體呈現“麻腳瘟”症狀,多方醫治無效,最後找到了同濟大學。同濟大學最早本是德國人創辦的醫學院,後來擴大辦學後有了理學和工學院,改稱大學。 同濟大學唐哲教授經分析觀察,“麻腳瘟”為鋇或磷中毒,及時挽救了學子的生命。後來,同大教授杜公振等人,經過反覆調查研究,認為其根源在於當地人食用的來自樂山五通橋的含鋇的食鹽。查清病源後,危害千萬川南人民多年的“麻腳瘟”徹底根除,鄉民們舞者獅子龍燈到同濟大學致謝,同濟大學在當地獲得極大的聲譽。李莊人對這些外來高校和學術機構也多了一些尊重和親近。 1946年6月國立同濟大學醫學院畢業生在宜賓拍攝的畢業照。 在幾年的時光里,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化精英與淳樸的李莊人相濡以沫,患難與共。當時,李莊人擁有了從幼兒園到大學乃至研究生的教學機構,這成了李莊教育史上最輝煌的一頁。同濟大學工學院用直流電機發電,供應全鎮照明和機器打米,讓李莊人比南溪縣城提前十年用上了電。 與此同時,很多“下江人”學會了宜賓方言,一些“下江人”還成為李莊的女婿。如羅南陔就把自己的女兒羅筱渠嫁給了古代文學史專家逯欽立。李光濤、楊志玖、王志雄、汪宗和等幾位先生也都做了李莊的女婿。這些文化機構與李莊的緣分,至今流淌在他們後人的血脈里。 著名文獻學者逯欽立與羅南陔九女羅筱蕖結婚照 李莊之所以成名,最重要的是迎來了中國學術史上一批大名鼎鼎的大師。 此後至抗戰勝利的六年間,傅斯年、李濟、董作賓、夏鼐、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梁思永、童第周、李方桂、逯欽立、羅爾綱等在中國學術史上的領軍人物在李莊居住生活,當時尚還年輕的任繼愈、王世襄、羅哲文、莫宗江等後來也成為中國著名的學者。此外,在李莊還有不少來自歐美各國的學者,抗戰時,他們堅持留在了李莊,甚至病死於此。 李莊雖然盡力接納了這些學人,但李莊的條件依然是艱苦的。 梁思成、莫宗江在李莊繪製圖紙 營造學社裡梁思成和助手工作塑像 一代才女林徽因到李莊不久就病倒了,在缺醫少藥的李莊,她連續幾天40多度高燒不退。身患肺結核的林徽因需要陽光,長江邊上陰冷的冬季是她最難捱的時候(作為飽受冬季霧霾的成都人應該深有體會,她留在昆明會好過得多)。 營造學社本為民辦的學術機構,抗戰之後經費更加困難,梁思成在工作之餘不得不學習蒸饅頭、煮飯、做菜、醃菜和用桔皮做果醬,以改善生活。實在沒有錢的時候,梁思成不得不把鋼筆、手錶等‘貴重物品’當掉。他常常和孩子們開玩笑說:把這隻表‘紅燒’了吧!這件衣服可以‘清燉’嗎?” 現在位於月亮田的中國營造學社舊址,是一棟典型的修葺一新的四川農舍,青瓦白牆掩映在竹林深處。院落里種着芭蕉和香樟樹。但當時的條件遠沒有這麼好,梁思成的女兒梁再冰回憶當時的情況是:“兩間陋室低矮、陰暗、潮濕,竹篾抹泥為牆,頂上席棚是蛇鼠經常出沒的地方,床上又常出現成群結隊的臭蟲,沒有自來水和電燈,煤油也須節約使用,夜間只能靠一兩盞菜油燈照明。” 病床上的林徽因 但即使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飽受脊椎病折磨、體重只有47公斤的梁思成“每天和徽因工作到夜半,寫完11萬字的中國建築史,他已透支過度。”(費正清語)。偉大的建築學著作《中國建築史》《圖像中國建築史》(英文),使梁思成成為中國古代建築學的奠基人。 近年來網上流傳着梁思成的建築手稿,其每一幅手稿都是其嚴謹治學的見證,讓無數人心生敬意。而林徽因拖着病體查閱資料,修改梁思成的文字,讓這部偉大的著作,既有建築學家的嚴謹,又有了美術家的眼光和詩人的心靈。 梁思成手稿,其精美令人震驚 著名的生物學家童第周是留學比利時的博士,夫妻兩四處告貸在李莊用價值兩年工資的6萬元買下一部顯微鏡,開始了動物胚胎學的研究。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到李莊,見到童第周在艱苦簡陋的條件下,用金魚作生物實驗,堅持科研,他說,你們是研究金魚的,但你們卻像是困住沙漠裡的金魚,在歐洲有很好的實驗室,你為什麼要留住這山村里?童第周淡淡的說,因為我是中國人嘛。 這些學子並不是沒有辦法出去,他們在那個時代,他們選擇了一起與祖國受難,並用自己的方式報國。當費正清夫婦梁思成和林徽因去美國時,他們回信說:“我們的祖國正在災難中,我們不能離開她,假如我們必須死在刺刀或炸彈下,我們要死在祖國的土地上。” 董同穌的話也許可以代表當時學者們的心聲:“國家已經窮苦到如此地步,還讓我們這些研究文史的人有飽飯吃,其實我們這套學問,晚過幾十年研究又有什麼不可以”。於是他們以極大的自律惜時如今。 史語所的董作賓先生在李莊寫出了《殷歷譜》 在短短的五六年時間裡,考古學家在李莊完成了李濟主持殷墟考察,完成《中國民族的起源》《中國文明的起源》和《殷墟器物甲編》等著作。 李光濤守着十二萬斤的明清檔案,繼續着浩大的史料整理工作,抗戰勝利後陸續出版《明清史料》六十餘冊。 勞干默默的工作三四年,獨立完成居延簡的全部整理和考釋,在李莊出版《居延漢簡考釋·釋文之部》、《居延漢簡考釋·考證之部》。 李霖燦完成《麼西象形文字詞典》,開創納西東巴文研究先河。 董作賓寫出《殷歷譜》,為商代這個沒有信史的朝代寫出明確的歷史。 童第周、李方桂、馬學良、董同穌、劉致平、王世襄等學者也在李莊完成了大量研究、實驗或論文論著…… 抗戰雖然艱難,但學人們卻以自己的方式抗戰報國。1948年國民政府選出81位院士,李莊走出的就有九位,幾乎占了人文組的三分之一。 而在李莊受過教育畢業的學生,他們中有數百人未畢業時就走向抗日的戰場,有更多的人後來成為中國醫學、理工科的領軍人物。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板栗坳舊址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舊址內,V型花卉象徵着勝利 1945年,日本戰備的消息傳來,李莊沸騰了。連因為疾病很少出門的林徽因也被人抬到鎮上見識了熱鬧。因為抗戰,不期而來的學者和學子給李莊帶來了意料不到的變化,但又因為抗戰像退潮的海水一樣迅速離去。郵政所由二級降為三級,郵件少了十分之八九。 李莊,再次陷入沉寂,直到半個世紀後作為一個文化古鎮,被發掘和包裝。 但當梁思成、林徽因、李濟等大師被一再提起的時候,有一筆卻會被故意的忽略,那便是李莊鄉紳們的結局。 比如非常重要的羅南陔。他出生於1885年,聰穎好學,擅長書法金石,見識前衛。早在1918年就創辦“期來農場”,引進意大利蜂、美國來航雞、北京鴨,並專門送兒子羅蓴芬到成都蠶桑專科學校學習。他又在家鄉建有植蘭書屋,約集諸詩友彼此唱和,故有‘小孟嘗’之雅號。”考古學家梁思永有肺病,羅南陔把自己的兒子媳婦攆到鄉下去住,把梁思永接到自家療養,一住就是五年,可見其急公好義。 李莊的小巷,那些大師和學子曾經走過 張訪琴是李莊張氏望族的族長,德高望重。張訪琴、張官周為李莊捐建了全縣唯一的村鎮初中。 而在學者向以鮮的《良知、懷抱與平庸的惡:李莊的鄉紳和鄉紳們的下場》中寫道,當年力排眾議、予以中央研究院和同濟大學以棲身之地的李莊當地頭面人物羅南陔、張官周、楊君惠等三人,在1950年一同被處決。而處決的那天,李莊的雨下得很大。公審大會上,當地農民被發動起來參加大會,每人手持一根木棒,不斷振臂高呼口號,現場群情激憤。按大會最先的計劃,由手持木棒的農民排成所謂“水火巷”,當羅南陔等三人被解押着從巷中通過時,兩邊亂棒齊下,先打得他們皮開肉錠,血肉橫飛,生不如死,要讓他們受盡折磨之後再行處決。“那天暴雨下得天昏地暗,電閃雷鳴,氣氛極為恐怖”。 羅南陔 此時,林徽因和梁思成已經回到北京,為新政權而忙碌。對於走過苦難的眾多學人,他們是內心歡迎的。在不久前的平津戰役前夕,北京被圍得水泄不通的時候,一位解放軍幹部敲響了梁思成在清華園的家門,請教北平城內有哪些古建築和文物古蹟需要保護,請他將它們的準確位置在地圖上標出,以便於在攻城時,避開這些地方。這事,博得了梁思成的極大好感。 然而梁思成意料不到的是,這位古建築學家很快便面臨着轉折。1950年2月,梁思成、林徽因建議完整保留老北京城,保留北京的老建築,但被最高層否決。在大規模拆除北京老城牆和老建築的浪潮中,林徽因於1955年抑鬱而終(或者,這對她也算是幸事,不然反右、文革她怎麼受得了?)。1972年,文革中受到批判的梁思成,也於貧病之中撒手人寰。 與此同時,各種“運動”、“革命”給經歷李莊的學者、學子和他們的家屬帶來了不少的影響,有些人成為“右派”,而有些則成了“反屬”。 這不由得讓人想起,經歷了抗戰和內戰,劫後餘生的眾多機構和學者,去到了一個小島。如中央研究院史語所,以及傅斯年、董作賓、李方桂、李濟、凌純聲、石璋如、李燦霖……他們的離開,不知道是不幸,還是慶幸。 70年渺然遠去,當我再次來到李莊時,當年大師們來往的蓆子巷、羊街熙熙攘攘,很是熱鬧;部分校舍和板栗坳史語所舊址已經改建為紀念館,極為清靜;還有一些以前的廟宇,又恢復了香火裊裊。 經歷了一個輪迴,李莊掩藏了歷史的榮光,仿佛又回到最初的模樣。 原文發表2016年8月發表於《東方風情》抗戰專題,今次發於公微時有較大補充。 同濟大學在李莊立的紀念碑 參考書目: 《中國李莊》四川人民出版社 劉振宇 維微著 《發現李莊》四川文藝出版 岱峻著 《民國衣冠:風雨中研院》百花文藝出版社岱峻著 |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6: | 汪東興用真心話講出對鄧小平的評價 | |
2016: | 歷史虛無主義與戚本禹回憶錄 | |
2015: | 國內黨派之爭:抗日名將吉鴻昌慘遭殺害 | |
2015: | 2015年4月24日下午侵入弘前大學人文學 | |
2014: | 習因着眾多親人在美生存和女在哈佛和個 | |
2014: | 李揚:青年習近平在美國被坑 | |
2013: | 請看這段血淚史:國民黨殺自己人比殺共 | |
2013: | 蘇區打AB團用酷刑 鏽鐵絲穿睾丸遊街 | |
2012: | 余杰:沒有胡錦濤 就沒有薄熙來 -zt- | |
2012: | 廖亦武:這世界是一座窄轉窄的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