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部名為《愛因斯坦的旅行日記》的作品面世,它將一批此前只以德語出版過、且沒能得到廣泛傳播的愛因斯坦私人日記翻譯為英文,其中包括了他1920年代在亞洲的遊歷。令人驚訝的是,日後被視作人道主義倡導者的愛因斯坦,竟在當年表現出過明顯的種族傾向與厭女症,尤其是對於中國人。
這一部分日記寫於1922年10月至1923年3月,愛因斯坦對他看到的中國人的評價是“勤勞的、骯髒的、愚鈍的人”。他寫道:“中國人吃飯不坐在凳子上,而是像歐洲人在樹林裡解手時那樣蹲着。而且他們還蹲得特別安靜和端莊。哪怕是小孩子也是看起來無精打采與遲鈍麻木的。”
愛因斯坦尤其對中國人的“過度生育”頗有微詞。他寫道:“如果中國人規模超過取代了其他種族可不妙。他們真是枯燥乏味得難以言說。”這本書的譯者,加州理工學院學者Rosenkranz認為,將其他種族民族的人口規模視作威脅,顯而易見已經是一種典型的種族主義意識形態。
對於勤奮工作的中國人,愛因斯坦的評價是:“那些像馬匹一樣勞作的人們,麻木得仿如他們根本感受不到自己正在遭受些什麼。這就是一個畜群一般的民族……更像自動機械而不是人。”
讓譯者尤其驚訝的是,愛因斯坦竟然還對中國女性作出了一些近乎厭女症的描述:“我幾乎看不出中國男人和女人(外觀外貌上)的區別;我就不明白中國女人到底有什麼吸引力,竟然能夠吸引中國男人至如此程度,以至於讓男人無法抗拒生育這麼多後代的衝動。”(我:)
中國人也不是愛因斯坦唯一抱怨過的亞洲人,他也評論過斯里蘭卡人“居住在極大的骯髒與惡臭之中”。
但是,愛因斯坦對日本人的評價卻是出人意料地積極:“日本人是低調的、體面的,總體來說非常吸引人的。”他寫道:“(日本人有着)從其他地方的人們身上都難以看到的純潔靈魂。每個人都應該喜愛並羨慕這樣的國家。
日後的愛因斯坦除了在科學上的成就以外,其在政治社會議題上的人道主義立場同樣遠近聞名,聯合國難民署甚至在宣傳上將後來流亡美國的愛因斯坦作為難民的代表和人道主義的象徵。也許人也總是在歷史的進程與自身的際遇中不斷變化成長的吧。到1930年代,身為猶太人的愛因斯坦切身體會過納粹的種族主義恐怖後,或許終於能意識到偏見的可怕力量並不止於日記本上的兩行字,那也是說不定的事情。
讀史明智5 2018.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