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梁惠王退兵--啟發式教學效果顯著
=====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
孟子千里迢迢來見梁惠王,說是來講仁義的,梁惠王又不是三歲小孩,這麼好騙?他到底幹什麼來了?答案是來勸梁惠王退兵的。
君王最擔心的是權利被顛覆,孟子通過販賣焦慮來讓梁惠王感到內部有危機。由此可以推斷出,孟子此行目的,是為了讓梁惠王放棄對外作戰,好好的在內部搞團結。孟子替某國君主做說客,勸說梁惠王退兵的。
眾所周知,世界上有兩件事情最難,一是把別人口袋的錢放進自己口袋,二是把自己腦袋的觀點放進別人腦袋。孟子想讓君主退兵,但是一句退兵的話也不講,而是跟君主談內部團結穩定。孟子給了我們很多啟示。
孟子曰:人之忌,在好為人師。意思是說,對別人指手劃腳頤指氣使的教師爺很招人討厭,或者說灌輸式教育效果非常差,強行灌輸某某好或者某某壞,效果不好。這篇文章,孟子給我們做了個示範,如何用啟發式教育,讓梁惠王覺得要退兵。
由此推之,如果想讓君主出兵,就跟他談邊境安全,讓君主自己主動認為有“謀襲梁”的風險有出兵討伐的必要;如果想讓別人打掃家庭衛生,就跟他談垃圾會滋生細菌病毒會得病;如果想讓某人多健身,就跟他談大肚子不好看,恐怕以後找不到媳婦。如此等等。
另外,稍微早於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的蘇格拉底(前470年-前399年)認為,正確答案本來就在學生腦子裡,老師的工作是通過一定的引導手段,讓學生說出正確答案。孟子和蘇格拉底都是主張啟發式教學的先驅。可悲的是,我國自古以來,沒幾人看明白孟子一書。
老朽有生之年,儘量解讀完整《孟子》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