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加國慶:兄弟之間的戰爭 |
送交者: 趙大夫話室 2023年07月05日10:41:12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
美國和加拿大是鄰居,兩國之間的種族構成、宗教、體制相近;就連國慶日也如此接近。這不,剛剛過完了Canada Day,又迎來了美國的Independence Day。兩國之間雖然也有過一些小吵小鬧,但在國際上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意見非常接近。美加邊境長64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不設防邊界,只有少量的邊防警察巡邏,而沒有駐軍。這樣的兄弟之國間發生戰爭的話,很難用意識形態和宗教來解釋了。 1.美加之戰 獨立之後的美國,從未掩飾對加拿大領土的野心。美國第二任總統John Adams曾說過:“美國註定將擴張到北半球的整個北部。”很顯然,在美國人的眼中,加拿大理應屬於美國。
歷史上,美國曾經2次入侵加拿大。第一次,1774年,美國獨立戰爭前夕,當時美國十三州聯軍已經進軍加拿大,試圖將加拿大變成第14州,無奈加拿大有英國協防,美國搞不定,夾着尾巴逃跑了。第二次,發生於1812年,也就是火燒白宮那次。在1812年的這場戰爭里,美國和加拿大首次入侵了彼此的國土,其結果卻僅是無謂的傷亡與破壞,並未給任何一方帶來利益。 幾年前,懂王曾經當面質問加拿大總理小土豆:“放火燒白宮的不就是你們嗎?”有很多人說,懂王沒文化,火燒白宮的並不是加拿大人,而是英國的正規軍。這話也沒錯,但加拿大與英國的關係,本來就很難扯清楚,因為至今天為止,英國國王還是加拿大的國家元首。加拿大7世紀初淪為法國殖民地,後被割讓給英國。1867年7月1日,英國將加拿大省、新不倫瑞克省和新斯科舍省合併為聯邦,成為英國最早的自治領。此後,其他省也陸續加入聯邦。1926年,英國承認加拿大的“平等地位”,加拿大獲得外交獨立權。1931年,成為英聯邦成員國,其議會也獲得了同英國議會平等的立法權,但仍無修憲權。1982年,英國女王簽署《加拿大憲法法案》,加拿大議會獲得立憲、修憲的全部權力。
關於這次美加之戰,如果一定要較真,歷史的真相是:1814年8月24日,由一個愛爾蘭出生的英國將軍Robert Ross,領導一群加拿大人,火燒了美國白宮。1814年的時候,加拿大是英國的一部分,很多加拿大人參加了英國軍隊,而火燒白宮的主要成員,就是加拿大人。
加拿大公民考試官方教材《Discover Canada》第17頁文字內容:In retaliation in 1814, Major-General Robert Ross led an expedition from Nova Scotia that burned down the White House in Washington, D.C. Ross died in battle soon afterwards and was buried in Halifax with full military honours。作為報復,Robert Ross少將在1814年率領一支來自(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的遠征軍,燒毀了華盛頓特區的白宮。不久之後,Robert Ross在戰鬥中陣亡,並以全軍榮譽被埋葬在哈利法克斯。在墓園入口的一塊匾額上這樣寫道:“多虧這些長眠於此地的水手和士兵,我們沒有變成美國人。1812年戰爭中,他們為了抵抗美國的侵略和對我們國家的兼併,在海上和陸地上奮戰至死。”時任加拿大總理哈珀說,1812年戰爭是加拿大成形過程中的一個關鍵點。抵抗美國侵略的共同目標把英裔、法裔和原住民緊緊聯繫在一起。這種聯繫是“泛加拿大認同感的起源,使聯邦的建立成為可能”。也就是說,加拿大的“抗美戰爭”凝聚了各族裔的共識,也是建國大業的基石!簡言之,加拿大這個國家,就是“抗美戰爭”打出來的。 總結這場戰爭的過程:美國趁人之危入侵加拿大,加拿大人勢單力薄,向英國求援。當時,大英帝國的餘威猶在,剛吞下美國獨立戰爭的苦果,這口氣不能忍,下決心要教訓一下美國。於是果斷出兵,英加合夥,把美國人打回了老家,順便燒了美國中央政府辦公室。
2014年英國駐美大使館搞了個慶祝火燒白宮200周年活動,還發了插着蠟燭的白宮蛋糕照片到官推上,後來被美國網民噴得刪po道歉了……
2.加拿大的防衛計劃1號(Defense Scheme No. 1 ) 1921年初,加拿大國防部收到情報,說美國正在醞釀一個入侵加拿大的計劃。 大吃一驚的加拿大國防部立即召開會議商討應對之策。此時一位名叫James Brown,外號“Buster”的中校,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 因為加拿大的人口都壓在南部邊境線上,這是個難以彌補的劣勢。 按照Brown中校的推理,美國一旦動武,最先進攻的會是蒙特利爾、渥太華、漢密爾頓和多倫多這幾個東岸的大城市。緊接着被攻擊的目標是加拿大中部的草原三省 - 阿爾伯塔、薩斯喀徹溫、曼尼托巴。最後,美軍會攻打西岸卑詩省的溫哥華。 三步拿下加拿大? 加拿大地廣人稀,軍事實力只有當時美軍的十分之一,按照常規,兵分三路防守美軍進攻,必定是無法抵擋的。 他認為針對美國的入侵企圖,加拿大應該轉守為攻。與其坐以待斃還不如主動向美國本土出擊,發動奇襲作戰,先下手為強。因此他制定了一個“瓜分美國計劃”。 Brown中校提出的進攻計劃為: A.集中優勢兵力部署在加拿大西岸,在戰爭剛開始就迅速南下,攻打華盛頓州的西雅圖、斯波坎,和俄勒岡州的波特蘭,先拿下美國西部沿海二州。 B.草原三省的加軍從溫尼伯出發,負責攻打蒙大拿州的重鎮大瀑布城,以及北達科他州的法戈,最後攻打明尼蘇達州最大的城市明尼阿波利斯,再拿下美國北部三州。 C.東岸魁北克省的加軍會面對美軍的主力進攻,部署以防守為主,如果有條件的話,要攻下紐約州首府奧爾巴尼,並且繼續向緬因州推進,確保聖勞倫斯河出海口的安全。東部的核心任務乃是自保。 D.加拿大海軍要盡全力守護五大湖的控制權,特別是其中的安大略湖。最後還要配合英國海軍,在大西洋沿岸對美國領土進行襲擾。 E.加軍侵入美國後,並不需要長期占領領土,而是在破壞公路、鐵路、以及其他後勤設施後,儘快撤離回加拿大本土。 F.開戰後,加軍將騷擾一些美國大城市,拖延美軍的軍事行動,為英國爭取調兵的時間,集結主力來支援。 關於國際合作,Brown中校的設想是:一戰期間的英國與日本關係密切,雙方有簽訂英日同盟(Anglo-Japanese Alliance),承諾在開戰時會相互支援。 因此,Brown中校還特別提出了,日本也應該會參戰。日本海軍將會在美國西海岸登陸,和在東海岸登陸的英軍形成鉗形攻勢,捏住美國。 至於南方,加拿大人也沒打算對美國網開一面。墨西哥與美國南部接壤,長期忍受美國欺壓,也是一個值得爭取的戰友。北上的墨軍可以對美國南部的德克薩斯州、路易安那州和密西西比州構成威脅。 最後,Brown中校還打算利用美國國內的政治危機。 從1920年開始到1933年,基於清教徒的宗教政策影響,美國制定了全國性的禁酒政策(Prohibition)。這一套嚴格的禁酒運動給當時的美國社會造成了許多問題,諸如黑幫橫行、黑市繁榮、官員腐敗等等。 Brown中校想象,在這一連串的社會問題下,美國人說不定反而會歡迎加拿大人來解放他們。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這個軍事計劃理想化的成分遠遠大於可行性。當時也是如此,大部分人批評這個計劃包含了太多不切實際的因素,是個“瘋狂的自殺計劃”。不過,軍中一個大人物卻對此青睞有加。 當時在軍中擔任少將的George Pearkes(後來成為第20任加拿大總督),評價進攻美國的計劃“雖然是鋌而走險,不過也未必就不會成功”。在他的力挺下,最終國防部正式批准了這一計劃,代號為“防衛計劃1號(Defense Scheme No. 1)”。 防衛計劃1號被國防部編列的數年後,英美的關係因“華盛頓海軍條約(Washington Naval Treaty)”的簽署而得到緩和。時過境遷的英國再也無能力重演1812年那次火燒白宮的戰爭。於是,1928年,英國以“美國已經不會入侵加拿大”為理由,命令加拿大總參謀長McNaughton取消了這一計劃,大部分機密文件被銷毀,留下的只有計劃初期規劃的一些大綱。 3.紅色戰爭計劃(War Plan Red) 其實美國當時不僅想要吞併加拿大,更計劃與英國以及其他英屬殖民地開戰。 這就是始於1930年,大名鼎鼎的“紅色戰爭計劃”。這個計劃的提出距離“防衛計劃1號”被裁撤僅僅兩年。 原來美國對於加拿大的國土早已垂涎已久。沒有動手只是實力還無法與英國正面對抗,只好韜光養晦等待時機。 在“紅色戰爭計劃”中,美國甚至沒有去考慮加拿大是否會求和,或者是戰後的領土歸還問題,志在必得想要把整個加拿大納入版圖。 美國第一個要攻打的,是加拿大東岸最重要的港口-新斯科舍省的哈利法克斯,由此切斷加拿大與英國的聯繫。 然後,美國打算兵分三路,一路由佛蒙特州入侵蒙特利爾和魁北克城;另一路從北達科他州入侵溫尼伯省;最後一路則進攻安大略省。 若這三路美軍配合順利,則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橫掃加拿大為數不多的經濟重鎮。控制了加拿大的全部命脈,英國在北美的影響力就結束了。 這個“紅色戰爭計劃”一度是美軍的最高機密,直到1974年之後才公諸於世。加拿大作為當時英國最大的殖民地,美國的鄰居,被列在計劃中的第一名,代號顏色為“緋紅(Crimson)。 “紅色作戰計劃”是美國想要取代英國,稱霸全球的最大戰略規劃。沒想到,美國的這個計劃也沒能趕得上世界格局的改變。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隔岸觀火的美國不願意納粹德國獨大,就沒有在北美給英國後院點火。在加入盟軍之後,“紅色作戰計劃”更是喪失了道義上的可行性,這一計劃才被擱置。 到了二戰後,英國因戰爭損耗導致的衰敗已經成為定局。美國在北美終於可以暢行無阻,再也不用防備英國。“紅色作戰計劃”的束之高閣,便是情理之中的選擇。 這場計劃發生,但最終在美加之間沒有爆發的戰爭,其實正是英美在國際上角力的寫照,與意識形態無關。而加拿大的戰略合作關係由依靠英國轉為依靠美國,便是美國實力增強的見證。 如果不是納粹德國和日本在歐亞的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戰也許會在英美之間爆發也未可知。因為無論是“防衛計劃1號”還是“紅色戰爭計劃”,都在揭示雙方對彼此磨刀霍霍的真相。 兄弟之爭,看來不僅在中國的漫長歷史中可見,在美加這樣的新生國家中也曾經或計劃發生。世事無常,如此而已。
|
|
|
|
實用資訊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22: | 中國對決 | |
2022: | 美加國慶:閒話我們的遠親 – 印第安人 | |
2021: | 100年前,曾動用飛機的美國塔爾薩種族 | |
2021: | 黃埔一期直隸國共黨組織的貢獻和送去的 | |
2020: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 | |
2020: | 水滸英雄傳:第51位 地暗星 遠看毒龍離 | |
2019: | 記憶力強的人沈安娜 | |
2019: | 第二十回 白玉蟾掌震莊道玄 汪狐狸難 | |
2018: | 中國人至今還不懂的《獨立宣言》 |范 | |
2018: |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特殊國號(z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