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中緬聯合勘界警衛作戰(ZT)
送交者: jinhui 2008年06月14日21:57:54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中緬聯合勘界警衛作戰
2007年07月26日 14:44:03  來源: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7-07/26/content_6433504.htm

【字號 大 中 小】 【我要打印】 【我要糾錯】 【Email推薦: 】


1960年底至1961年初,為了保障中緬兩國勘界工作的正常開展,應緬甸政府請求,中央軍委指示中國人民解放軍昆明軍區出動部分兵力,與緬軍協同作戰,共同打擊盤踞在中緬邊境地區的國民黨軍殘部。由此,解放軍歷史上第一次真正的亞熱帶山嶽叢林地區作戰拉開帷幕。

嚴守邊疆

點擊瀏覽更多軍事圖片

盤踞緬甸的"國軍"

1950年1月,國民黨政府已經逃往台灣,蔣介石將仍然留置雲南的"國軍"殘部擴編成第8兵團,由湯堯兼任兵團司令。解放軍38軍和13軍官兵在桂滇黔邊縱隊的配合下,將國民黨軍大部殲滅,生俘湯堯以下官兵6000餘人。此役,部分國民黨殘軍僥倖脫逃,倉皇進入緬甸境內。1950年4月20日,殘軍在緬甸東北小孟捧村打出了"復興部隊"的旗號,一時間,從雲南外逃的散兵、土匪、地主武裝紛紛前來投靠,殘軍很快由1500餘人擴充至3000餘人,成為老緬泰邊境地區最大的一股武裝力量。

殘軍的迅速壯大,出乎國民黨當局的意料。1950年9月,蔣介石派原第8軍軍長李彌來到緬北,糾集殘部,組成"雲南人民反共救國軍",配合台灣"反攻大陸"。1951年5月下旬,李彌指揮殘軍5000餘人分兩路進犯雲南臨滄、思茅地區,結果遭到解放軍迎頭痛擊。此役過後,國民黨殘軍再不敢做反攻大陸的美夢,只一門心思考慮如何在緬甸站穩腳跟,求得生存。經過一年多的休養生息和台灣方面的援助充實,逃緬殘軍實力增加到萬餘人。

國民黨殘軍在緬北長期盤踞,且勢力不斷壯大,對緬甸政府構成了極大威脅。緬甸政府一面派軍隊進剿,一面向聯合國控訴。在國際輿論的壓力下,台灣當局被迫同意把逃到緬北的殘部撤往台灣。但心有不甘的台灣當局又派原副總指揮柳元麟返回緬北搜羅舊部,於6月成立"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恰逢此時緬甸政府正集中精力對付本國的反政府武裝,無暇顧及殘軍。上世紀60年代初,殘軍達到主力撤台後的鼎盛時期,部隊有近萬人。

國民黨殘軍的存在,是緬甸邊境上的一個禍根。同時也影響中國邊境地區的安全。1960年緬甸"看守內閣"總理奈溫訪華時,與中國政府簽訂了《關於兩國邊界問題的協定》,同年10月緬甸總理吳努和總參謀長奈溫訪華,與周恩來總理簽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緬甸聯邦邊界條約》。為確保勘界工作順利進行,並根據緬甸政府的請求,經兩國政府協定,雙方共同出兵打擊和殲滅這股敵人。

  制約攻擊縱深的"紅線"

1960年10月,中央軍委向昆明軍區下達了預先號令,準備入緬與蔣軍殘部作戰。11月初,經中緬兩國政府商定,雲南省軍區副司令員丁榮昌和總參作戰部邊防警備處處長成學渝等,與昂季、山友准將率領的緬方代表團就聯合勘界警衛作戰進行商討,雙方簽署了勘界警衛工作協議。協議規定:對盤踞在勘界工作地區的國民黨殘軍,由中緬雙方共同圍殲。中國負責清除中緬邊界舊30號至舊62號界樁地區,即雲南孟遮至南臘河與瀾滄江交匯點兩側的國民黨軍殘部,可進入緬方20公里遂行作戰任務。根據此協議,解放軍入緬作戰縱深為20公里,這條分界線即為"紅線"。兩國軍隊既要協同作戰,解放軍的軍事行動又要受這條"紅線"的制約。

11月14日,根據周恩來總理指示,軍委正式下達入緬殲滅殘餘蔣軍的作戰命令,向部隊強調:只准打好,不准打壞;要打殲滅戰,不打擊潰戰;斷後路,包圍住,先圍而後殲;作戰行動嚴格控制在協議範圍內,如敵人向老撾境內逃跑,不准追擊;遇到新情況,必須與緬方達成協議後才行動;不准誤傷當地居民。

昆明軍區受命後,決定以13軍39師和14軍40師各1個團、雲南省軍區思茅軍分區3個團計39個連約6500人入緬作戰。昆明軍區組成了由雲南省軍區司令員黎錫福任指揮,第13軍副參謀長崔建功、省軍區副司令員丁榮昌任副指揮的前方指揮所,於1960年11月上旬在佛海開設完畢。

國民黨殘軍所占據的地盤正面約300公里,縱深100公里,地理條件同雲南相似,屬典型亞熱帶山嶽叢林地區。氣候炎熱,雨季較長,山區和壩區多霧,能見度不良。山高谷深、河溪縱橫、道路少且多為小路,交通十分不便;雜木叢生,葦草、刺藤遍布,人煙稀少,居民貧困且語言不通。地形起伏大,部隊行動極易迷失方向,行動速度受到很大限制。

解放軍入緬清剿

解放軍入緬作戰正面為300公里,主要目標是打擊國民黨殘軍1、4軍軍部等22個據點,約800餘人。這部分殘軍分三線部署,國境線附近殘軍為第1軍所部150人,除景康據點外,都以南洛河為屏障,背靠黑山森林。各據點築有少量土木質工事和交通壕,通往中國方向的道路上埋有地雷,並且設置了警戒部隊。第二線為第4軍,布防在孟勇以東和以南地區,其中1404高地駐有第4軍所屬35團約200人。第三線為孟白了和江勒地區的柳元麟總部,其中孟白了地區為總指揮部,有教導隊、警衛團、通信營等共約450人。江勒地區是後勤總部和教導一大隊,約200餘人。其裝備既有外逃時攜帶的老式武器,也有後來台灣補充的美式裝備。

針對殘軍的分布情況,解放軍昆明軍區前指決定採取多路遠距離奔襲,先斷敵後路,然後分片合圍,全殲殘軍。13軍39師攻殲孟馬之敵,該部殘軍439名(實為334人),參戰解放軍2646人,敵我兵力對比為1∶ 7.9。第14軍40師攻殲孟瓦之敵共265人(實為156人),參戰解放軍2835人,敵我雙方兵力對比為1∶ 18.2。思茅軍分區邊防11團攻殲孟歇之敵共59人(實為81人)。以邊防9、10團攻殲蠻窩之敵共159人(實為171人),參戰解放軍1158人,敵我兵力對比為1∶ 6.7。解放軍參戰部隊分為22路,於1960年11月22日凌晨,越過國境,各自向作戰目標奔襲。

奔襲國民黨軍曼俄乃據點的解放軍邊防9團2連和邊防10團2連,於當日5時到達指定位置。當發現敵人逃跑後,他們立即改變作戰方案,除留小分隊就地搜索外,指揮4個連分別向孟馬方向追殲逃敵。經過10里奔襲後趕上了逃敵,激烈的交火後,該部將從曼俄乃等據點逃竄的國民黨軍33人殲滅,並擊斃國民黨軍5師師長李泰。117團出擊分隊在39師副師長閻守慶指揮下,全殲駐踏板賣據點國民黨軍第2師部60人,和駐孟歇據點的國民黨軍第7團團部62人,國民黨軍第2師少將師長蒙寶業、上校副師長蒙顯被擊斃。118團出擊分隊在40師副師長趙世英指揮下分別進攻孟瓦、景康、孟育、孟景之敵,殲敵百餘人,第3師上校副師長兼8團團長葉文強被活捉。經過幾個小時戰鬥,該部全殲殘軍第2、5師師部和第7、8團團部,部分殲滅第1軍軍部、第3師師部。但是,個別部(分)隊由於對當地的亞熱帶山嶽叢林地行軍作戰的特點研究不夠,加之少數幹部指揮不力,致使6路迂迴部隊有半數未迂迴到位,16路正面攻擊部隊有7路未到。在這種情況下,參戰部隊積極主動,與敵展開激烈戰鬥。經艱苦奮戰,16個攻擊目標有6個被全殲,其餘大部潰散。部隊隨即轉入追擊和全面清剿,又殲滅了部分敵人和拔除了一些據點。至1960年12月20日,"紅線"內的殘軍基本被肅清。此次作戰共計殲敵467名,占預計殲敵總數的53.4%。

蔣軍殘部被肅清後,應緬北軍區的請求,周恩來總理指示:作戰部隊留駐緬境,占據有利地形和作戰要點,加強戒備嚴防敵人襲擾,掩護勘界工作的正常進行。

  第二次越境殲敵

殘軍遭解放軍第一次打擊後,自知實力相差懸殊,不敢與解放軍正面對抗,轉而全力攻擊緬軍。緬軍力不從心,於1961年1月18日晚向中方勘界警衛聯絡官提出請求,希望解放軍配合緬軍進剿緬境20公里外的殘軍。中央軍委經過反覆研究,指示參戰部隊用7個營、6個連、2個便衣隊共5800人,於1961年1月下旬越過"紅線"向前推進50公里,打擊緬方縱深的3000餘國民黨軍殘部。作戰部隊由13軍副軍長崔建功任指揮,14軍參謀長梁中玉、昆明軍區政治部副主任段思英任副指揮。

根據作戰計劃,117團攻打位於南昆的敵第4軍、第2師殘部,敵總兵力為1270餘人,參戰解放軍2966人,敵我雙方兵力對比為1∶ 2.3。第118團攻打敵南線總部直屬隊、警衛團、教導總隊、第3軍35團、軍官訓練團等部共約1200餘人,參戰解放軍3012人,敵我兵力對比為1∶ 2.5。思茅軍分區部隊邊防10、11團攻打敵索永指揮所、位於八卡的第2軍軍部和位於大棱河渡口的1軍軍部等敵軍,敵總兵力約682人,參戰解放軍1420人,敵我兵力對比為1∶ 2。

解放軍各部根據中央軍委和昆明軍區前指命令,於1961年1月25日開始出擊。柳元麟的部隊察覺到解放軍出擊,連夜向老撾境內撤退。至26日,解放軍先後攻占巴西里、索永、孟白了等地的國民黨軍據點,殲敵一部。之後,解放軍在作戰地區搜剿殘餘。由於對作戰地域缺乏了解,解放軍攻擊部隊除思茅軍分區巴西里一路準時進到攻擊點外,其餘各路均未按時抵達攻擊位置。我軍雖然把柳元麟部趕出了經營十餘年的老巢,斃敵上校軍官2名,但僅殲敵274名,大部分殘軍分路逃往距中國邊境線百公里的老泰境內。2月9日,解放軍參戰部隊全部撤回國境。

經過兩個階段的作戰,解放軍肅清了作戰區域內的國民黨軍殘餘,協助緬方收復了被蔣軍盤踞了10餘年的3萬餘平方公里、近30萬的人口區,保障了中緬聯合勘定國界線的順利進行。

寶貴的實戰經驗

作為解放軍第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叢林中緬聯合勘界警衛作戰,從戰略層面上取得了勝利。但部隊顯得經驗不足,沒有打好殲滅戰,未能達到分片合圍、全殲敵人的預定目標。這與解放軍對戰區自然條件給作戰行動帶來的困難缺乏足夠認識有關。亞熱帶山嶽叢林地河多溝深、語言不通、疾病流行,解放軍指揮員按一般山地條件規定部隊的行進速度,因此儘管部隊拼盡全力,仍不能按規定到達指定地點。在第二階段作戰中,部隊繞過1404高地,離開道路,通過原始沼澤地,蘆葦茅草叢生,只得邊開路邊前進,一小時只能前進300米。有的部隊夜間開進,迷失方向,天明一看,還是在原來的山溝里轉圈子。戰區河流眾多,水流湍急,部隊雖然在戰前經過一定的游泳訓練,但仍不能適應當地河流的特點,加之部隊經過長途跋涉,體力消耗很大,被裝被雨水、汗水濕透,不利於泅渡,延長了渡河時間,貽誤了戰機。而蔣軍殘部,在境外盤踞經營十餘年,與當地的土司、頭人等統治階層關係極為密切,不僅熟悉地形,而且消息靈通,極力避免與我正面對抗,一旦聽到我軍行動的風聲即隱蔽潛逃。

這次作戰對人民解放軍亞熱帶山嶽叢林地帶的作戰能力是一個全面的檢驗,中央軍委、三總部、昆明軍區對此極為重視。戰後,張愛萍副總參謀長、昆明軍區秦基偉司令員、三總部工作組到參戰部隊現場調研,有效地提高了戰鬥力。這些努力,對於以後解放軍完成援越抗美、援老抗美任務,以及日後南疆自衛還擊作戰任務,都起到了積極作用。(新華網專稿/蔡鵬岑

0%(0)
0%(0)
  新版太不適應了  /無內容 - ArnoldToynbee 06/15/08 (258)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7: 哪一朝是我們漢人的朝代?
2007: 也談對柴玲控以謀殺罪之可能性:與定理
2006: 中國應更多研究宋朝歷史
2006: 馬丁·路德·金的民權運動並未阻止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