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孤單的美國:歐洲穆斯林化與西方的衰落
送交者: hebeiman1 2014年03月05日10:38:01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孤單的美國:歐洲穆斯林化與西方的衰落



穆斯林不是融入一個地方 而是占領改變一個地方!

穆斯林要求別人尊重他們 而他們卻要求別人按照他們的意願做 卻不尊重別人!

 

說明:這是一本書,《America Alone》 的讀書筆記。作者Mark Steyn是美國保守派,支持共和黨,支持伊拉克戰爭。我發此讀書筆記並不表示我贊同其觀點。完全是開卷有益,美國右派的思想,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是陌生的。但我的確認為作者所講述的問題是真實的而且是嚴重的。我理解這本書最主要的思想並不是人口,或者伊斯蘭,而是西方文明的衰落。對於歐洲福利制度,社會民主主義,這一套東西,讀了此書我們會有一個 second opinion。對於美國為什麼允許一般人持槍之類的問題,我們也會加深一點認識。全書涉及中國部分很少,版主們不必擔心。  
  America Alone: The end of the world as we know it
  
  副標題的意思是說"我們知道的這個世界"的結束,西方世界的結束。
  
  Prologue
  
  現代人總覺得應該擔心一些事情,he feels good about feeling bad。有什麼事最值得擔心呢?
  - 核大戰麼?那是上世紀80年代以前大家擔心的事情,那時候大家對核大戰如此擔心花樣百出,結果證明核大戰的擔心根本是多餘的。
  - 全球變暖?是,Gore 整了個 An Inconvenient Truth,可是海平面上升不知道要等多少年才能發生。
  
  但眼前就有一個重大危機:西方文明快要消失了。
  
  其實說到全球變暖這樣的"預言",歷史上不知道發生過多少次類似的:
  - 1968年資深科學家 Paul Ehrlich 出暢銷書預言1970年地球上數億人將死於饑荒;
  - 1972年Club of Rome的研究表明世界將於1981到1993年把金屬等資源消耗光;
  - 1976年Ponte預言新的冰川時代;
  - 1977年卡特總統預言十年之內石油消耗完畢。
  以上這些都沒發生。這些人被稱為 doom-mongers(世界末日販子)。
  
  然而從1970到2000年有一件事情是真實發生了的:發達國家人口從占世界總數的30%縮小到剛過20%,穆斯林世界總人口則從世界總數的15%增長到20%。
  
  1970年穆斯林以外沒有多少人拿伊斯蘭當個大問題,然而今天它是全球性的。9/11並不是 "the day everything changed",而只不過是揭示了早就改變了的世界形勢。這個形勢的改變是由三個因素組成的:
  1。人口減少;
  2。發達西方社會民主國家的不可持續性;
  3。文明社會的衰竭。
  
  有人力才有一切,而且還必須要有年輕人,你才能幹大事情,比如鬧革命什麼的 關注"中東和平進程"的人是否注意到一個事實: 加沙地帶人口年齡中位數是15.8歲。一群失業,沒受過教育的小孩,你怎麼讓他們有理性?不考慮這個因素怎麼可能解決巴勒斯坦問題?
  
  與此同時歐洲的情況則是缺孩子。維持一個社會人口,需要的生育率(平均每個婦女生幾個孩子)是2.1。現在歐洲,希臘是1.3,意大利1.2,西班牙1.1!相比之下美國正好2.1,新西蘭略低一點。
  
  現在為什麼到處都是穆斯林在惹事?因為人有人力。1970和1980年代,穆斯林世界在努力生孩子,而西方世界仍然在愚蠢的說什麼人口過剩資源不夠危機。Diamondd的書《Collapse》,好像什麼社會崩潰都跟砍樹有關。其實錯了,不是tree,是 fammily tree,是孩子。俄羅斯人口逐年減少國家都快完了,跟樹有關係麼?
  
  Welfare and Warfare
  
  歐洲的人口減少,與歐洲國家這種社會民主主義的福利制度能否持續下去密切相關。在美國政客們辯論的是福利把太多債留給子孫,歐洲的情況則是根本沒有子孫來替你還債。
  老齡化 + 福利 = 你的災難
  年輕 + 意願(will) = 任何敢擋你的人的災難
是一種文化概念。比如說非洲人就沒有意願,因為他們並不認為自己是"非洲"人,他們認為自己是自己部族的人。伊斯蘭是有意願和年輕,歐洲則是老齡化和福利。歐洲人口減少沒有人來維持福利,只能引進移民,而移民來的大多是穆斯林:衝突不可避免。

  Fighting Vainly the Old Ennui
  
  歐洲的真正問題在於大政府。從搖籃到墳墓,什麼都有政府管,人民根本不想依靠自己,沒有自信。冷戰本來是歐洲和美國的共同勝利,但很少有歐洲人為此感到高興,因為歐洲人本來也沒在其中做出什麼貢獻。相反蘇聯的解體只是加快了整個歐洲的衰弱。
  
  伊斯蘭恐怖分子跟歷史上的"印第安恐怖分子"截然不同,他們直接進入你文明城市的腹地,他們有現代化技術,甚至核武器。基地組織是跨國的,全球化的,連鎖的,甚至外包的。面對這樣的敵人,歐洲人有軍事上的優勢,但是沒有這個意志去與之作戰。
  
  作者引用了本拉登的一句話:When people see a strong horse and a weak horse, by nature they will like the strong horse。西方軍隊看上去像強壯馬,但是如果你不敢用這個軍事力量,人家就當你是弱馬。這不僅僅是歐洲,美國也有這個問題。
  
  現在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全世界都討厭美國。本來是正常的,因為所有強權都招人恨,但是大家恨美國的原因很奇怪:比如穆斯林恨美國的脫衣舞,歐洲人恨美國反同性戀和墮胎,等等,世界人民恨美國的可樂,漢堡,美國什麼都不對。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 非帝國的超級大國。美國幫助歐洲防務,結果歐洲人自己就不想搞防務了;美國樂於在聯合國分權,結果這個措施也沒有給自己帶來朋友。
  
  甚至連環保主義者都恨美國:Gore 的片裡說"We are altering the balance of energy between our planet and the rest of the universe",我們改變了我們星球和宇宙之間的能量平衡?!如果美國是個傳統超級大國,大家可能說美國是法國的威脅,而現在美國居然成了宇宙能量平衡的威脅!
  
  作為一個強權,美國的真正問題在於自己的意志不夠。美國一個常見體恤衫上寫着"These Colors Don't Run",然而美國從戰場逃跑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從越南,從伊朗,從索馬里。世界其它國家已經開始懷疑美國的力量。在越南,美軍死了5萬人才撤退,現在在中東可能只需要5千,也許下一次戰爭50?或者根本不考慮?
  
  整天想着 " exit strategy" 的國家不叫強權。有力量不用,就好像你有一輛法拉利卻因為害怕路上有坑窪而不願開出去一樣。
  
  Alternative Realities
  
  歐洲穆斯林化的進程可能是和平的麼?法國天主教堂變成清真寺,英國酒吧禁酒,荷蘭同性戀俱樂部轉移到舊金山,但其它生活不變?可能麼? 不太可能。因為伊斯蘭國家是最不自由的國家。不是宗教問題,是歐洲要不要重新回到中世紀黑暗時代(Dark Ages)的問題。一定會有人指責說這些防止穆斯林化的思想是種族主義,其實不是種族,是文化。對美國來說,"war on terror" 很大程度上是在本土以外,中東沙漠裡作戰,而對歐洲人來說,這是一場內戰。
  
  很多人指責美國是"帝國主義",而作者認為很遺憾美國還真不夠帝國主義。帝國主義應該是你理解自己的偉大不是偶然的,你應該把你的成功秘訣傳播出去,而不是像現在美國這樣在聯合國裡面跟古巴蘇丹平等投票。西方有力量但是沒有意志。長期來看情況就更不妙:雙方勢力人口增減,歐洲福利體系的破產,以及穆斯林化的歐洲必將導致美國失去更多盟友。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大多數 doom-monger 給出的解決全球變暖之類的"末日危機"方案都是加強政府管理,都是 大政府。但作者認為解決與穆斯林文明衝突只能靠人民自己。是小政府。
  
  如果不這麼辦那就是歐洲的那一套,現在歐洲對伊斯蘭步步退讓:丹麥諷刺聖戰的漫畫被禁止了,因為"敏感性"(sensitivity),這就是大政府。在政府"敏感性"的縱容下,伊斯蘭在歐洲日益強大。好多荷蘭人受不了都移民了。


  第一章 The Coming of Age: Births vs Deaths
  
  21世紀早期最重要的事實是除美國以外幾乎所有發達國家,加拿大,歐洲,日本的人口都迅速老齡化,美國很快就會發現他的夥伴們都老死了。維持人口穩定所需要的生育率是2.1,現在美國是2.1。加拿大1.48,歐洲平均1.38,日本1.32,俄羅斯1.14。
  
  老人並沒有錯,但是只有年輕人才有創造力。對國家來說,老齡化是大政府的災難。與歐洲和加拿大相比,美國算小政府了,但美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假設到2075年人口比現在增長30%,而且即使這樣,在2017年以後也是赤字運行。美國尚且如此,你以為出生率只有1.1但是政府什麼都管,福利體系大得多的西班牙會怎麼樣呢?
  
  第三世界國家的出生率也在下降,但這裡是誰下降的最快的問題,是最後剩下的人通吃。何況歐洲人還指望別人移民過去。十年之內歐洲就會穆斯林化,其政治-文化特徵將徹底改變。14世紀的黑死病曾經使歐洲減少1/3的人口,而現在情況則更加嚴重,而這一次是自我選擇的。
The West Runs Out of Stock
  
  出生率最高的幾個國家,尼日爾7.46,馬里7.42,索馬里6.76,阿富汗6.69,也門6.58,他們都是伊斯蘭國家。
  
  西班牙社會黨在2006年曾經提案給猩猩人權,因為猩猩跟人的基因有98%左右是一致的。作者調侃說可惜西班牙人不具備的猩猩的2%的基因包括繁殖基因。到2050年,意大利人口將減少22%,把家裡亞36%,愛沙尼亞52%,甚至更多。一個有意思的事實:2004年美國大選,選了布什的州出生率比選Kerry的高12% ,其中有西班牙語系移民的功勞。但即使是白人婦女,美國也在1.85左右,高於加拿大和歐洲。這樣歐洲和加拿大只能用引進移民的辦法來把社會維持下去。
  
  西方世界把製造業外包,等於把自己的孩子也外包,等於把未來外包了。即使是這樣也維持不了多久,世界總人口也在減緩增漲,2050年到頂。你想吸引高素質外來移民,但可能不久以後高素質人才會非常難找,因為中國人和印度人可能覺得何必非得去加拿大呢。


East Meets West
  
  伊斯蘭教不是一個簡單的宗教,他有很強的政治性。穆斯林移民不是被歐洲同化,真實情況是歐洲被穆斯林移民同化:法國游泳場的浴室分男女了(這一點沒看明白,難道本來不分麼?)澳大利亞醫院餐廳現在不提供豬肉了。歐洲受影響最大的還是左派,比如說女權主義者。一個本身不是穆斯林,但有很多很多穆斯林鄰居的法國女人出門,也要帶頭罩。
  
  可蘭經是一整套生活方式,杜絕一切好奇和問題。聯合國統計,2002年一年內被翻譯成西班牙語的書籍,甚至超過上千年內翻譯成阿拉伯語的書籍地總合。伊斯蘭國家不可能登月或者發明互聯網。他們不都是極端分子,但是2006年的調查表明,只有17%的英國穆斯林相信9/11跟阿拉伯有關。作者2002年走訪中東,發現很多阿拉伯人同時相信兩件事情:a,9/11是以色列摩薩德干的;b,9/11是穆斯林的勝利。
  
  The Seventh Age
  
  這一節作者用莎士比亞的 seven ages of man 來調侃世界局勢。

  
  第二章 Going...Going...Gone: Demography vs Delusion
  
  這一章分析社會面臨人口減少的三個不同類型:日本,基本不存在移民問題,就好像實驗室條件下的老齡社會;俄羅斯,未來前途取決於跟鄰居中國的關係;歐洲,客人們已經準備取而代之了。
  
  2005年開始日本死亡人口開始超過出生人口。這是一個最純粹的人口減少模型:沒有移民,沒有顯著少數民族,就是日本人。日本這麼擁擠減少點人口難道不是好事麼?但政府面臨社會保障和勞動力方面的問題。
  
  - 產科醫生減少了,不夠了。明知孩子越來越少的情況下醫學院學生誰願意學產科?比如在Oki Island,人口並不少有17000,但產科醫生只在每周一工作,你想生孩子得準時,不然就得坐直升飛機到外地生。
  - 孩子不夠怎麼辦呢,日本人發明了人工智能孩子,成年女人的玩具。玩玩具?由此可見在社會民主主義國家,成年人本身就是他們所沒能生出來的孩子。
  - 沒有年輕人誰來照顧老人,誰來工作呢?機器人?或者給索尼公司發克隆執照麼?
  
  七十年代出生的日本女人中的51%到了30歲還沒有孩子。
  
  Red Sales in the Sunset?
  
  俄羅斯人口在1992年達到頂峰,148m。到2015,人口將減少到130m,到世紀末減少到50m到60m,最差的估計是到2050減少到85m。俄羅斯的出生率只有1.2,而70%的妊娠都被中止了!一部反墮胎的美國電影,The Silent Scream,在俄羅斯電視台播放的結果是,大部分女性觀眾被美國先進的醫療設備所吸引,認為以後做墮胎手術最好能去美國做。
  
  - 對於2000年出生的俄羅斯男子,其預期壽命只有58.9歲,女性壽命則與美國相當。俄羅斯最致命的傳染病是肺結核。而其HIV感染率增長世界最快,俄羅斯5年內HIV陽性的人數超過美國20年總和,據說總人口的1%被感染了。
  - 俄羅斯甚至沒有足夠兵力守衛邊境,這種情況下怎麼防治核擴散呢?
  - 俄羅斯的確有些地區生育率不低:伊斯蘭地區。
  
  非洲有艾滋病問題,中東有穆斯林問題,北朝鮮有核武器問題 - 俄羅斯同時有這三個問題。
  
  俄羅斯資源多人少,中國人多資源少,那麼。。。其實俄羅斯還可以幫助中國解決光棍,一方是女多男少一方是男多女少,這個。。。
  
  基地組織認為並不是美國拖垮了前蘇聯,是他們在阿富汗拖垮了蘇聯。俄羅斯最終很可能四分五裂,導致世界上多出幾個穆斯林國家,中東核武器化,而且他的一部分領土會被中國取走,這樣就是一個更強大的中國 - 所有這些都是美國最不願意看到的。以前俄羅斯覺得阿拉斯加反正也守不住,乾脆賣給了美國,現在能不能把西伯利亞給中國呢?
  
  中國和俄羅斯也有穆斯林極端主義分子的問題,不過在作者看來,這兩個國家目前打算主要讓美國來跟伊斯蘭扛。
政府麻醉劑下的歐洲軟文化已經如此普遍:國家養老,被保護的工作,每年6周帶薪假期,大方的失業補助,每周工作35小時,公民已經被麻醉上癮了。政客們已經意識到這麼搞下去不行,但說服不了公民,普通老百姓才不管20年後會發生什麼。大政府對人的控制甚至已經到了只要他認為對你有好處什麼都管的程度:不要吸煙,健康飲食!政府什麼都管,幫你照顧老人和孩子,你自己就可以除去泡吧什麼的了。當人把把個人美德全都交給政府,最終結果是這些美德將從社會消失。就算沒有穆斯林,這些被慣壞了的人民也好不了。
  
  西方社會只有一個例外,這就是美國。然而民主黨和主流媒體對此例外卻是指責,要求美國加入世界。
  
  其實歷史上的歐洲也是一直迷信中央集權制(statism),比如說法西斯和。。都起源於歐洲。這種集權主義的本質是少數精英代替人民決定"公共價值標準"。然後是每個人都樂於在這種社會生活 - 有誰會不喜歡那些福利呢?問題是這些福利無法長久運行。
  
  選擇歐洲標準的醫療保險就等於選擇得了什麼病必須等很長時間才能看。而且 之所以加拿大和歐洲能有錢搞這種大福利,是因為美國二戰以後接管了其防務。這樣這些國家不必在國防方面花太多錢。如果美國也象這些國家一樣,結果就是美國既沒錢搞軍事,沒錢贊助聯合國,也沒錢讓自己的國內機構為世界服務。比如說現在世界任何地方發現不明病毒,最後解決問題的是美國亞特蘭大的CDC而不是世界衛生組織。
  
  最後作者試圖從統計角度發現人口出生率與社會結構的關係:
  - 首先人口跟宗教沒關係。即使在伊斯蘭世界,兩伊戰爭之後的伊朗,其出生率也降到了2.33。
  - 跟經濟自由度有關。歐洲的情況基本上是經濟越自由的國家出生率越高。但是,世界其他地方,香港和新加坡經濟很自由,可是出生率也很低。
  - 跟結婚率有關。但,不能解釋日本。日本結婚率高,出生率低。
  - 跟講英語可能有關。西方世界,英語國家的出生率高於非英語國家。
  - 跟穆斯林人口有關。穆斯林人口多的歐洲國家,出生率高。
  
  真正的原因在於大政府還是小政府。比如加拿大從文化等等各個方面都很象美國,唯一區別就是加拿大是大政府。而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加拿大無論是結婚率生率都比美國低,老齡化速度比美國快很多。
  
  現在不是美國要不要加入世界的問題,而是世界應該學美國。
  
  接下來的三章講伊斯蘭在歐洲的發展,為什麼歐洲穆斯林比中東穆斯林還激進的問題。這本書一共有10章。

現在西方流行文化多元主義(Multiculturalism),人人標榜自己頭腦開放,鼓吹所有文化都平等。你要真是文化多元主義者你至少也要積極去了解別的文化,瓦哈比教派 怎麼回事你知道麼?沙特運用現代世界的一切便利,去推行他宗教。1974年石油占沙特總出口的91%,到2001年,石油占91.4%。兩萬億美元的財政收入,沒有被用來發展工業或者旅遊業什麼的,很多都被用來在海外發展清真寺和學校了。

  2005年一個23歲的美國公民被控圖謀刺殺總統,他是在弗吉尼亞州的高中裡面被轉化成極端主義穆斯林的。媒體未能報道的事實是這所高中是沙特出錢,在美國開辦的伊斯蘭沙特學院。學校課程由沙特教育部制定,鼓吹聖戰。這所中學,和沙特在西方建立的其他學校,其一年級一道典型的練習題是這樣的:填空題,
  - 除__之外的其他宗教都是假的。
  - 伊斯蘭以外的人死後進入__。
  第一題的答案是"伊斯蘭",第二題的答案是"地獄之火"。
  美國總統和國務卿怎麼看沙特?沙特是我們的__。對了,答案是"朋友"。
  如果二戰時期德國和日本在全球開辦教堂和中學會怎麼樣呢?
  
  西方的鼓吹所謂"文化多元"的主流社會對此是縱容態度。2004年一個英國女孩要求有權在學校穿戴 " jilbab"(伊斯蘭服裝,把人從頭包到腳,只露出眼睛和手),在法庭上被判決獲勝,直到2006年改變判決。布萊爾的夫人,居然和一個穆斯林極端主義團體,一起支持這個女孩。首相夫人的理由是支持"穆斯林保留自己的伊斯蘭認同"。
  然而實際情況是 "jilbab"根本不是什麼伊斯蘭傳統服裝,這種服裝實際剛剛起源於1970年代 。
  
  當年比利時人移民加拿大的時候是新移民適應東道主國家,而現在是東道主國家去適應穆斯林移民。更嚴重的問題是這些穆斯林移民本身也要不斷適應這個越來越激進的伊斯蘭教。在西方長大的年輕穆斯林,比其父輩要激進得多,很多人同情甚至讚賞恐怖分子。7%的英國穆斯林認為針對平民的恐怖襲擊是正義的,如果是軍事目標,認同比例是16%。倫敦穆斯林的官方數字是一百萬,也就是說英國首都有7萬恐怖活動的潛在支持者。與此同時很多人支持恐怖分子的戰略目的,60%的英國穆斯林希望在英國生活在伊斯蘭教教法(sharia)之下。
  
  伊斯蘭組織不斷要求西方政府對其讓步,儘管其與恐怖分子的理念是相同的。而在政府還樂於與之打交道,甚至認為不極端的伊斯蘭組織不是真正的伊斯蘭組織。
  
  有人鼓吹西方文化要與伊斯蘭"共存",但現實是伊斯蘭拒絕與別的文化共存。穆斯林根本想法是把美國變成伊斯蘭國家。作者認為恐怖活動只是症狀,意識形態才是疾病。認為西方必須致力於摧毀這個意識形態,至少要摧毀 瓦哈比教派。同時為了對付這個全球化了的意識形態,作者認為應該把西方自己的意識形態也給全球化。
  
  最後作者調侃道,這樣下去21世紀的全球化局面是,美國人開餐館,中國人開診所,沙特人開教堂。


第五章 The Anything They'll Believe In: Church vs. State
  
  西方社會想要同化穆斯林,而實際情況是歐洲穆斯林在同化西方社會,而且早就開始熟練利用西方體制。在西方從事政治遊說的穆斯林團體比伊拉克穆斯林要激進得多。恐怖分子在阿拉伯社會沒有西方這一套法律體系,但是到了歐洲很快學會了利用這一套社會體系去為自己服務:
  
  - 麻省最高法院判決監獄必須給穆斯林囚犯提供可蘭經。
  - 英國監獄改建一半以上的衛生間,因為穆斯林囚犯抗議馬桶朝向麥加,他們使用的時候必須側身很不方便。
  - 歐洲絕大多數穆斯林恐怖分子正是靠歐洲社會福利供養生活的,什麼工作都不干,自己被捕了政府還得養活其家人。
  - 就算你把恐怖分子抓獲,結果到了監獄律師還要幫他捍衛自己的權利,比如抱怨伙食什麼的。
  
  穆斯林團體學會了同性戀團體的"鬥爭"技術。二者關係很有意思。如果一個穆斯林說伊斯蘭反對同性戀,政府會對他進行"hate crime"的調查,說他"homophobia"(同性戀恐懼症);而如果一個同性戀說伊斯蘭反對同性戀,政府也會同樣調查他有"Islamophobia"(伊斯蘭恐懼症)。這兩種"恐懼症"在歐洲都政治不正確,兩個團體則互相學習。
  
  The Non-Visible Minority
  
  十字路口有一張十美元鈔票。北邊走過來的是聖誕老人,西邊是Tooth Fairy(不知道是什麼神話人物),東邊是一個極端主義穆斯林,南邊是一個溫和穆斯林。請問最後誰能得到這張鈔票?
  答案是極端穆斯林。因為其他三個都是虛構人物。
  
  作者說,"溫和穆斯林"也不能說完全不存在,但更應該稱他們"靜止穆斯林",因為根本聽不到他們的聲音。實際上是西方政府在"代表"溫和穆斯林說話,比如禁用"伊斯蘭恐怖分子"這個說法,而必須說"濫用伊斯蘭的恐怖分子",暗示存在溫和穆斯林的絕大多數。在西方穆斯林社區中,只有那些鼓吹極端主義思想的人受到支持,而宣傳"溫和"的穆斯林則被排斥。
  
  只有溫和穆斯林,卻沒有溫和伊斯蘭教。所有正式的伊斯蘭教學校都在講授要實行伊斯蘭教教法,要暴力聖戰。溫和穆斯林沒有話語權,你根本就不可能談論改革伊斯蘭教。同時,西方社會對極端穆斯林是迎合的,你溫和穆斯林還能幹什麼呢?
  
  那些真正的溫和穆斯林都不是因為伊斯蘭教本身而溫和,而是因為其所在地區的強硬文化,比如說蘇聯政權,中國商業階級,歐洲帝國主義。是這些有自信的文化讓穆斯林溫和的。
  
  伊斯蘭教有強硬的文化自信,就好像是一個國家,你入教就好比成為這個國家的公民,退出就等於叛國。
 
  一方面是如果你周圍都是穆斯林你可能也會選擇加入大多數;另一方面是很多西方人,白人,發現伊斯蘭教相當有吸引力。很多女人認為伊斯蘭教比女權主義更能給她們帶來尊重。恐怖分子之中有很多都是被轉化了的西方人。而"轉化"也是基地組織的重要策略。
  
  倫敦將主辦2012年奧運會,就在奧運設施旁邊,穆斯林社團正在準備建設一個最大的清真寺,可容納7萬人,之比奧運主體育場少1萬,比最大的基督教教堂多6萬7千人。資金將來自英國國內和"海外"(沙特吧估計)
  
  The Potemkin Church
  
  作者認為歐洲的一個問題是關於世俗化,不重視宗教,在歐洲眼裡美國對宗教的堅持不但奇怪而且原始。作為保守主義者,作者顯然在這裡對共和黨的宗教思想進行了辯護。
第六章 The Four Horsemen of the Eupocalpyse: Eutopia vs. Eurabia
  
  這一章用聖經啟示錄裡面的四馬夫來調侃指責歐洲政治。
  
  歐盟是有點把歐洲建立成一個國家的意思。歐盟設計的一個最初設想就是要避免二戰時代出現的各種形式的軍國主義,但現在的歐盟相當於是 對40年代的問題給出一個70年代的解決方案。這個方案的核心在於要把政治階層和民粹主義分隔開來。因為二戰的教訓是民粹主義: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都獲得了大多數的本國人的支持。也就是說今天,包括推行歐洲憲法在內,其主要思想居然是避免歐洲再出現一個被大多數人支持的希特勒。勸說選民支持歐盟憲法的時候,荷蘭首相的宣傳就是你要是不支持歐盟憲法你就等於支持大屠殺。歐洲精英政客的思想是老百姓不真正理解政治,也沒必要讓他們了解。
  
  然而最終歐盟憲法因為法國和荷蘭全民公決否定而沒有通過。就是這樣政客們還是對民意充耳不聞。作者說,這正是福利社會的一個特點,政府拿人民當不懂事的孩子。
  
  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認為歐盟將在2020年崩潰。作者則認為情況只能更糟,因為有"歐洲啟示錄"的"四馬夫":
  - 死亡: 低生育率
  - 饑荒: 社會福利體系的崩潰
  - 戰爭: 穆斯林帶來的歐洲內戰
  - 征服: 歐洲再次成為伊斯蘭殖民地
 生育率什麼的不必再說了。這裡強調的是歐洲人精神上的死亡。有這麼好的社會福利,這麼多休閒時間的情況下,歐洲人生活得並不快樂。2002年的調查顯示61%的美國人對未來樂觀,而這個比例對加拿大是43%,英國42%,法國29%,俄羅斯23%,德國15%。
  
  作者說,過去十年內美國大報上發表的最可笑文章是2005年普林斯頓經濟學家 Paul Krugman (紐約時報專欄版還免費的時候,此人文章我最愛看,是我偶像) 在紐約時報發表的《French Family Values》一文。這篇文章說,美國右派整天談論家庭價值,可是人歐洲人少工作點,多交點稅,每天有更多時間享受家庭價值。作者對此的評論是,你沒看見歐洲人連家庭都沒有,談什麼家庭價值啊。
  
  歐洲現在還有什麼成就?大公司不用說了,歐洲人說大公司都是資本主義野獸。有這麼多空閒時間,歐洲人發展出來什麼新的藝術成就來沒有?巴赫莫扎特早沒了,50年以前還沒有這麼好的福利的時候,法國流行歌曲和意大利電影都很好,現在全都美國化了。科學?歐洲科學家都在美國大學呢。歐洲政府還喜歡"白象"式的 歐洲形象工程,比如說空客380這樣的大飛機,號稱能裝500,800,甚至1000個乘客,就是不知道那個機場能用。作者調侃說我看這飛機2015年用來大規模疏散撤離不錯。
  
  如果生活中沒有什麼重要事情去做,你的生活也就完了。歐洲缺孩子,不過那些聽着iPod喝咖啡的大人全是永遠長不大的孩子。
  
  Famine
  
  德國經濟,現在失業率是1930年代以來最高的,房價低迷,2005年的新車註冊比1999年少了15%。在這種情況下選民是不會跟你理性討論改革福利體系和增加人口的。2005年選舉,70%的人不希望減少福利,而是希望進一步對富人加稅。只有45%的德國人同意競爭對經濟增長和就業有好處。一個平均德國工人每年工作的總小時數比美國工人少22%。
  
  在社會福利體系即將破產的情況下,為什麼政客們就不能站出來說話,號召改革呢?這是正是因為前面提到的精英政治階層與民眾隔離。政客們只會說漂亮話。過去50年以來歐洲政治已經演化到了任何真正重要的問題都不會被政客辯論的程度。各個政黨所謂的左,右,其實之間沒有顯著區別 ,政策都是高稅收,高失業率,高犯罪率。(這一點我聽意大利人說過,在意大利政客們基本上不辯論任何重要問題。)
 
  
  巴黎2001年選了個同性戀做市長,結果被穆斯林行刺。
  
  Conquest
  
  作者援引歷史,公元732年法國曾經被穆斯林征服,不久的將來的歐洲會以不同方式再發生一次。原因是軟弱。
  
  作者曾經寫過一篇專欄,說什麼是現在西方人值得為之而死的事情。他收到一個法國教授的email,說這正是我們歐洲的優越性:一個你不需要為之而死的後歷史烏托邦。
  作者說,But sometimes you die anyway.
1914年聖誕節,正在交戰的英法兩隻部隊停火,互祝節日,合唱平安夜,然後過完節接着打。說明在戰爭中也有人性。但是對伊斯蘭極端分子這種理論不適用。作者舉了很多例子,針對平民,甚至是小學生的恐怖襲擊,恐怖分子的家人居然還引以為榮,並且受到鄰居的祝賀。極端分子中,死亡文化普遍深入,甚至是公開表態要讓兒童去做自殺炸彈。
  
  What Part of "Know" Don't We Understand?
  
  2003 年拉姆斯菲爾德發表了他的著名講話:"存在已知的已知,已知的未知,但是也存在未知的未知,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的事情。"這個講話被認為不是正規英語,但其實他說的完全符合英語,而且有道理。
  
  - 9/11在沒發生以前就是"未知的未知",就算知道有年輕的阿拉伯人在美國接受飛行訓練,也很難想象他們要幹什麼。
  - 對比之下冷戰是"已知的未知",儘管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有核戰爭,但蘑菇雲大家都明白。
  - 現在是一個"未知的未知"的時代 。比如說西方社會越來越依賴於電子信息系統,而這個系統是最容易被攻擊的。
  
  但伊朗則是"已知的已知"。都知道伊朗正在搞核武器,而且伊朗有了以後會使用這些核武器,現在問題是西方打算怎麼反應?作者還提到伊朗有意識的掩蓋自己在恐怖活動中的指紋。
  
  Our Word Is Our Bomb
  
  一般的邪惡力量都會給自己找一個虛假外衣,正義口號什麼的。但是伊斯蘭極端主義者則完全沒有任何掩飾。
  
  法國在反恐戰爭中表現算是最不應該激起穆斯林仇恨的了,法國油輪仍然被襲擊。然後說,"我們當然更希望攻擊美國驅逐艦,不過沒問題,因為反正他們都是異教徒。"作者認為,伊斯蘭主義,存在就是為了破壞。他們的第一選擇是殺美國和以色列人,不過別人也無所謂,反正都是異教徒。
  
  一個沒有秩序的世界會放開所有的限制。伊斯蘭極端分子如果認為自髮式的恐怖襲擊是單向的,那他們就太愚蠢了。如果一顆有核指紋的髒蛋在倫敦爆炸,不用政府等反應,民間就會有人組織起來反抗。這樣的世界最終是穆斯林也會受害。
  
  Fallujah 現在是最不安全的伊拉克地區,美國人去了很可能被綁架殺死。但是作者本人在薩達姆倒台之後不久曾經獨自去過那裡,還在一個當地小店吃了一頓午飯,當地人用敵意的眼光看他,但是沒人敢動。如果是現在他去的話可能早讓人打死了。
  
  原因很簡單。正如本拉登所說,當人們看到一匹強壯的馬和一匹弱馬,人們自然喜歡強壯馬。美軍剛剛攻進巴格達的時候大家都覺得美國是強壯馬,沒人敢動;但是隨後的表現卻越來越像弱馬了。一方面是因為宣傳失敗主義的媒體,一方面是因為布什當局希望被人看作是"富有同情心的十字軍"。在阿拉伯人想法之中"同情心"被視為軟弱。媒體則整天計算死了多少人,儘管死亡人數跟被薩達姆政權迫害死亡的人數相比根本微不足道。
  
  戰爭的目的並不是摧毀敵人的武力,是摧毀敵人的意志。只有當敵人意識到自己徹底完了,他才能停止。美國特別善於摧毀別人的武力,但是意志不行。作者認為美軍在伊拉克的最主要問題是手太軟:把薩達姆,烏代和 Quesay 之外的幾乎所有人都看成"人盾"不敢打。如果美軍一開始殺死更多的伊拉克社會黨員(Baathists),或者殺死更多外來的聖戰者,以後就不會有那麼多平民被這幫人殺害。自己給自己縮手縮腳沒法打仗。從二戰日本和德國的經驗來看,要想真正重建一個極權國家,最好的辦法是首先徹底摧毀它。
  
  現在世人的印象就是美國外強中乾,這完全是美國自身的問題。2003年因為穆斯林抗議,加州一個天主教高中橄欖球隊把名字從"十字軍"改成"獅子"。然而與此同時,20英里之外的穆斯林球隊名字是"安拉之劍"。你以為你慷慨容忍,人家當你軟弱。
  
  這場長期戰爭的戰場絕非僅僅在阿拉伯沙漠,而是也在球場,以及金融領域。決定戰爭勝負的綜合國力:外交,信息,軍事,經濟,和法制。美國在這幾個方面的力量如何呢?
  
  Military Power
  
  美國擁有世界最強的軍隊。美國軍費支出占世界總量的40%,用於軍事科技研發的支出則占世界總量的80%,因此美國與其他國家的軍事差距將越來越大。美軍已經先進到在阿富汗連機器人都用上了。但是美國怕死人 。所以要對付美軍,不要跟他打大戰,要一點一點撕咬,比如每天讓他死兩個。
  
  美軍的另一個問題是把很大資源用於幫助歐洲防衛,而沒有投入到真正需要的地方。正是因為美國接管了歐州防務,歐洲國家才有前去搞奢侈的社會福利。而這種關係的結果就是美國越愛歐洲,歐洲越恨美國不像歐洲一樣搞福利。
  
  Judicial Power
  
  全世界都嘲笑美國司法系統,因為美國法律簡直就是專門保護罪犯的。12個美國陪審員中的9個,認為一個9/11罪犯應該因為其童年受到的"感情虐帶"而被減輕處罰。諸如此類的例子很多。
  
  Diplomatic Power
  
  美國未能成功向世界輸出他的價值觀,思想和聲音。美國一手建立起來的世界組織,比如世界銀行,世界貨幣基金組織,關貿總協定,包括聯合國在內,這些組織都反美。每一次聯合國改革都使局勢更不利。
  
  Economic Power
  
  伊斯蘭教要求,生活在穆斯林國家的非穆斯林,必須繳一種稱為 jizya 的稅。這種稅解釋了第一為什麼伊斯蘭國家發展不行,因為其國內有創新,有生產力的那一部分人稅務負擔太重;第二為什麼伊斯蘭國家能夠容忍其國內有人不是穆斯林,因為他們是資金來源。基督教是先得到教徒,再得到其土地;伊斯蘭教是先征服土地,再通過這種稅收來讓土地上的人皈依伊斯蘭教。這種稅是一種變相的福利制度,也說明了為什麼有些伊斯蘭國家混得不錯,比如說馬來西亞,因為其經濟主要靠的是華人。
  
  這種模型的長期結果必然是非穆斯林越來越少,而穆斯林國家經濟必然崩潰。在巴爾幹地區就是這樣,基督徒受不了 jizya 稅乾脆走人了。如果一個國家變得全都是穆斯林,這個國家就必須擴張,來尋找新的 jizya 稅源。
  
  作者認為,然而現在美國歐洲和以色列對巴勒斯坦政權的資助也可以稱得上是 jizya 稅,更不必說買中東石油了。


Information Power  
           
         跟二戰時代相比,現在國內的反戰聲音已經成了戰爭的主旋律。媒體也是戰場
       第九章 The Important of Being Exceptional: Citizens vs. Dependents  
           
         簡要回應了歐洲人對美國人自以為是,槍支泛濫,好武力等等的指責之後,作者這一章集中批評大政府主義,強調小政府的重要性。首先一個有意思的事實是歐洲已經女性化到了如此的程度,以至於德國政府現在要求男人坐着小便。據說如果你掀起馬桶蓋,就會有一個語音提示說站立小便罰款,不想麻煩就坐下(這個太玄了誰去過德國最好證實一下)。站立的權利已經成了男性的最後堡壘。  
           
         The Pasteurization Is Prologue  
           
         跟美國相比,法國有一點好:你在可以吃到各種不同味道,而且是好味道的奶酪。美國政府禁止一切未經消毒的生奶酪。這本書通篇沒有使用 nannyism 這個詞(可參考我的一篇文章《豬年的奶媽主義》),但是多次使用了 nanny state (奶媽國家)。美國政治現在正在朝着以禁止奶酪為代表的奶媽國家的方向前進。  
           
         民主黨人如此懷念九十年代,可是當時的克林頓政府對盧旺達大屠殺充耳不聞,就知道在國內搞微型政治(micro-politics),這裡一個規定,那裡一個資格認證。所謂"反戰"運動實際上是"我不想知道這場戰爭"運動。民主黨要想辦正事就必須從微型政治的自行車道回到中間的地緣政治現實快車道來。  
           

My War or The Highway  
           
         現在就連保守派也開始擁抱大政府。9/11之後不久切尼發表了一番最愚蠢的談話:"9/11以後的最大變化是人民更加相信政府,重視政府,對政府有期望。"而事實是正好相反:9/11當時真正起作用的恰恰是地方政府(紐約),是小政府, 核心政府 - 那些消防隊員,警察,救援人員。他們代表的是非中央的,聯邦制的國家觀點。而徹底失敗的是聯邦政府機構:FBI, CIA, INS, FAA 等等:  
           
         - 如果一個阿爾及利亞恐怖分子在一個美國邊境口岸被拒絕入境,他可以開幾英里從另一個口岸嘗試。各個邊境站的計算機居然不是聯網的。還 不如亞馬遜網上書店,記得你兩年以前買過什麼書。  
         - 9/11,FAA 居然無法就是否緊急起飛進行攔截無法做出決定  
           
         9/11事件中美國政府搞錯了的事情主要有兩種原因:1,政府機構沒有強制執行其規則,比如恐怖分子的簽證;2,這些規則過時了,比如被劫持四架飛機中的三架,使用的仍然是 FAA 1970年代的劫機手冊。估計下一次恐怖襲擊的時候美國機構可能還在使用9/11之前的條例呢。官僚主義很嚴重,儘管是越擴充越大,90%的政府機構不行。  
           
         只有第四架飛機,93號航班,沒有執行那些70年代的劫機準則。這是當天唯一的好消息。乘客們發現政府已經不好使了,決心自己解決問題。前三架飛機就好像空中的歐盟一樣,是個典型的奶媽國家形態:禁止吸煙,100%槍支控制,什麼都聽機組成員安排,空姐服務態度不好,沒關係,你態度不好,你下飛機就被捕。事情結果是"規矩教派"失敗了,是那些依靠自我的美國人救了上千人的命。  
           
         9/11之後六個月,參與劫機的兩名恐怖分子所在的佛羅里達飛行學校居然還收到 INS 寄給他們的關於學生簽證被批準的信件。結果主管官員只是得到平級調動的處分。  
           
         《連線》雜誌2004年報道過這麼一個故事。危險路段常常有很多警告牌,但是仍然經常出事,原因是司機們一看這麼多警告牌反而覺得政府都已經處理好了。一個荷蘭哥們出了個主意,乾脆把所有警告標誌都去掉,讓這條路本身看着就危險,這樣司機就會自己加小心。據此在丹麥進行的的實驗成功了。製造出安全的錯覺等於讓公民放棄自己的判斷。  
           
         拿幾把開紙箱用的小刀就能劫持飛機,飛機是現代社會民主主義國家的空中樣板。如果這些恐怖分子在體育酒吧停車場玩這個,早讓人打死了。  
           
         9/11之後的第一規則應該是這樣的:任何試圖把自由公民的自我判斷力交給政府的措施都是錯誤的。舉個例子比如說 ID卡。幹什麼都要看你ID,就是搞恐怖活動不要ID。正確的做法應該把判斷的權力留給銀行和商店售貨員。  
           
         英國有一個關於宗教的"仇恨罪"(hate crime)法律,根據該法公民不敢批評伊斯蘭教。這些都是奶媽國家的症狀。  
           
         Cradle to Grave  
           
         怎樣才能提高西方國家的出生率呢?作者認為出生率低的第一個原因是墮胎(難道不是避孕麼?可能右派必須就得這麼說吧,反正不是什麼精子數減少之類的原因)。墮胎是個人決定,而這種個人決定的依據是現代社會不需要那麼多孩子做家庭勞力了,必須尋找適合現代社會的方法來鼓勵生育。  
           
         社會民主國家的福利制度顯然不是提高生育率的辦法。歐盟因為低生育率和高福利必須吸引外來移民,而吸引來的移民主要來自北非和中東。結果北歐(斯堪的納維亞)統計表明享受福利的40%是移民。這種福利制度的問題就是人不再需要自己的子女來幫自己養老,一切都是國家管。這種情況下就是國家刺激生育也沒人想生孩子。然後作者提出了一些比較激進的方法:  
         - 一個是多生減稅。比如如果你有4個dependents, 你的taxable income除以4.  
         - 住房其實是個重大因素,孩子多得有大房子。作者認為這方面的確歐洲,包括加拿大(居住比較集中)沒有美國這個條件。  
         - 作者認為現代教育時間太長。大學上四年太久。導致現代人身體早熟,思想晚熟。最好提供一個好的高中教育,然後早畢業早工作,最好20來歲生兩三個孩子。  
           
         只有小政府才能培養能依靠自我,個人創新的公民,奶媽國家沒前途。

第十章 The Falling Camel: Last Legs  
       [淘股吧]
           
         這是本書的最後一章,作者首先批評現在西方世界大行其道的所謂 "多元文化主義",然後提出了對付伊斯蘭教的一套方案。這個標題的意思是來源於一句阿拉伯諺語:A falling camel attracts many knives,一匹正在倒下的駱駝會吸引好多把刀 。翻譯成中文,如果你自己不自立,結果就是牆倒眾人推。  
           
         英國殖民印度的時候,印度人有個叫做 suttee 的習俗,意思是如果一個女人的丈夫死了,他們會把這個女人在其丈夫的火葬葬禮中燒死殉葬(我記得環遊地球八十天裡面好像有這個描寫)。英國人怎麼對待這個"文化"的呢?英國人對印度人說,你們有燒寡婦的習俗,可以。但我們也有個習俗:誰燒寡婦我們就絞死誰。你們按你們習俗辦,我們按我們的辦。  
           
         現在印度沒人燒寡婦了。沒有主見的文化多元主義是愚蠢的。你尊重所有文化,尊重所有習俗,你怎麼不去非洲啊。文化多元主義是西方精英們發明的東西,讚美所有文化,等於實際上否定自己的文化。丹麥卡通事件之後,歐洲開始討論所謂"媒體規範",要求媒體在報道穆斯林相關事務的時候要"小心",要"自我控制我們的言論自由"。結果怎麼樣?穆斯林得寸進尺。伊斯蘭發現駱駝正在倒下,根本不可能阻止他們往上捅刀。  
           
         伊斯蘭跟西方的戰爭將不會是一場戲劇性的熱戰,而是以逐漸的,不易察覺的方式占領歐洲。使用自殺炸彈的恐怖分子甚至不是孤立的,他們周圍有忙着給敵人在監獄裡享受人權的美國;有把殺人犯美化成"軍隊","活動分子"和"起義者"的媒體,以及一個被移民癱瘓了的歐洲。看來正確的問題不是什麼"為什麼他們恨我們",而應該是"為什麼他們看不起我們"。  
           
         極端分子甚至放話說早晚要用民主手段在唐寧街10號懸掛伊斯蘭旗幟。- 其實現在英國已經不知道該掛什麼旗了。2005年英國監獄已經禁止懸掛英國國旗,國旗可能會令穆斯林聯想到十字軍。駕照與車輛註冊局,以及 Heathrow 機場,也都禁止懸掛國旗。恐怖分子如果只是爆炸建築物和交通設施的話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讓你一點一點感覺不舒服,然後慢慢妥協。  
           
         美國國內其實也面臨移民問題,主要是西裔(大多來自墨西哥)越來越多。他們不是穆斯林,但在文化多元主義的社會氣氛下不知道美國能在多大程度上同化這些移民。  
           
         9/11之後歐美各國政要首先想到的是去訪問清真寺,意圖向世人表明不是與整個伊斯蘭為敵。這在歷史上是非常怪異的舉動:你很難想象珍珠港之後首先應該吃壽司看蝴蝶夫人。這裡的要點是" 少數民族權利教條 ",那些屬於所謂"受害者"群體的人不管做什都會被原諒。美國把這場衝突叫做"反恐戰爭"(war on terror),本身就是不敢於指出敵人的名字。西方社會主流文化一方面不敢得罪穆斯林,一方面又從不顧忌諷刺指責自己的文化和宗教。這正如那個冷戰笑話:美國人說我們美國每個人都可以隨便批評總統,蘇聯人說我們也一樣,在我們蘇聯也是每個人都可以隨便批評美國總統。  
           
         叛亂者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因為其目標社會缺少自信。 愛爾蘭共和軍(IRA)正確地計算出英國完全有能力把他們徹底摧毀,但英國沒有這個意志。所以他們知道自己雖然在軍事上贏不了,但是也輸不了。現在伊斯蘭主義者也是這麼計算的,唯一的區別就是他們更加本地化。  
           
         其實伊斯蘭的自信也是自相矛盾的。新西蘭的伊斯蘭婦女非得在開車的時候也戴面罩,警方認為這影響視線,而且有可能被用在搶銀行之後的偽裝,但是沒人敢反對。最後一個警察說,你們宗教傳統要是這麼強,那你們乾脆不開車不就行了麼?然而伊斯蘭就是要同時擁有17世紀的社會形態和21世紀的便利。不過等到歐洲徹底穆斯林化這些先進東西可能就沒有了,正如伊斯蘭當年從鼎盛時期必然衰落一樣。  
           
         現實是越來越多的國家伊斯蘭化:巴基斯坦1977年實施了伊斯蘭法律,伊朗1979,蘇丹1984。尼日利亞本來是英國法,現在也一半是伊斯蘭法。  
           
         那些生活在西方世界的穆斯林能被西方國家同化麼?不能。因為"文化多元性主義"導致西方國家根本就沒有自己的文化自信,怎麼同化別人? 民主,移民,文化多元性主義,這三個東西你只能選擇兩個。文化多元性主義是建立在謊言只上:假定所有文化都是同等正確。然而不管用什麼標準衡量現實都絕非如此。鼓吹多元文化,看誰都好,自己感覺也好,其實是一種社會斯德哥爾摩症狀(被綁架者愛上綁匪)- 本質是急於接受任何外來的東西,沒主見。  
           
         面對伊斯蘭到底應該怎麼辦?向伊斯蘭投降,徹底消滅伊斯蘭,還是改革伊斯蘭?作者認為唯一具有可行性的就是改革伊斯蘭。但只有穆斯林才能真正改革伊斯蘭教,外人所能做的只能是提供讓它改革的條件:  
           
         1- 支持婦女的真正權利,而不是那些女權主義者的東西。婦女權利是伊斯蘭的最大軟肋。  
         2- 組織瓦哈比主義和伊朗等意識形態的傳播。  
         3- 在伊斯蘭世界支持政治和經濟自由。哪怕選出來的是政府不好也比獨裁好:敘利亞,埃及。  
         4- 通過國際社會制裁那些迫害本國非穆斯林者的伊斯蘭國家。  
         5- 掐斷沙特和伊朗在海外建立清真寺和思想團體的資金。  
         6- 推廣美國意識形態。  
         7- 邊緣化聯合國,北約和國際原子能機構之類的過時組織。  
         8- 發展新能源,減少石油依賴。  
         9- 終結伊朗政權。  
         10- 有機會就軍事打擊。  
           
         對與美國和世界其他國家來說,歐洲已經給出了一個教訓。社會民主主義,文化多元性這些東西,實際上是社會自殺。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3: 毛澤東說大帥張國燾拉走了兩個軍
2013: 秘書回憶:江青有“面首”純屬胡說
2012: 《炎黃春秋》雜誌2011年第九期:官越做
2012: 一輩子也寫不成想寫的野史
2011: 文革中搶救劉少奇紀實
2011: 毛澤東臨去世那年經常夢見鬼zt
2010: 張志新曾是被包的“二奶”
2010: 被蹂躪一生的美女作家關露 (圖)
2009: 劉少奇“殺人滅口”冤案炮製始末 (轉
2009: 扁平化管理——毛時代先進勞模製度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