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部名为《爱因斯坦的旅行日记》的作品面世,它将一批此前只以德语出版过、且没能得到广泛传播的爱因斯坦私人日记翻译为英文,其中包括了他1920年代在亚洲的游历。令人惊讶的是,日后被视作人道主义倡导者的爱因斯坦,竟在当年表现出过明显的种族倾向与厌女症,尤其是对于中国人。
这一部分日记写于1922年10月至1923年3月,爱因斯坦对他看到的中国人的评价是“勤劳的、肮脏的、愚钝的人”。他写道:“中国人吃饭不坐在凳子上,而是像欧洲人在树林里解手时那样蹲着。而且他们还蹲得特别安静和端庄。哪怕是小孩子也是看起来无精打采与迟钝麻木的。”
爱因斯坦尤其对中国人的“过度生育”颇有微词。他写道:“如果中国人规模超过取代了其他种族可不妙。他们真是枯燥乏味得难以言说。”这本书的译者,加州理工学院学者Rosenkranz认为,将其他种族民族的人口规模视作威胁,显而易见已经是一种典型的种族主义意识形态。
对于勤奋工作的中国人,爱因斯坦的评价是:“那些像马匹一样劳作的人们,麻木得仿如他们根本感受不到自己正在遭受些什么。这就是一个畜群一般的民族……更像自动机械而不是人。”
让译者尤其惊讶的是,爱因斯坦竟然还对中国女性作出了一些近乎厌女症的描述:“我几乎看不出中国男人和女人(外观外貌上)的区别;我就不明白中国女人到底有什么吸引力,竟然能够吸引中国男人至如此程度,以至于让男人无法抗拒生育这么多后代的冲动。”(我:)
中国人也不是爱因斯坦唯一抱怨过的亚洲人,他也评论过斯里兰卡人“居住在极大的肮脏与恶臭之中”。
但是,爱因斯坦对日本人的评价却是出人意料地积极:“日本人是低调的、体面的,总体来说非常吸引人的。”他写道:“(日本人有着)从其他地方的人们身上都难以看到的纯洁灵魂。每个人都应该喜爱并羡慕这样的国家。
日后的爱因斯坦除了在科学上的成就以外,其在政治社会议题上的人道主义立场同样远近闻名,联合国难民署甚至在宣传上将后来流亡美国的爱因斯坦作为难民的代表和人道主义的象征。也许人也总是在历史的进程与自身的际遇中不断变化成长的吧。到1930年代,身为犹太人的爱因斯坦切身体会过纳粹的种族主义恐怖后,或许终于能意识到偏见的可怕力量并不止于日记本上的两行字,那也是说不定的事情。
读史明智5 2018.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