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概率波解釋電子雙縫干涉實驗 |
送交者: tda 2014年05月26日07:54:55 於 [靈機一動] 發送悄悄話 |
用概率波解釋電子雙縫干涉實驗 1861年,德國學者約恩孫(Jonsson)發表了一篇論文,介紹了他用電子束做的單縫、雙縫等衍射實驗,他在銅膜上刻了五條縫寬為0.3μm、縫長50μm、間距離為1μm的狹縫,並分別用單縫、雙縫、三縫、四縫、五縫做了實驗.實驗中採用經50kV電壓加速的電子,波長約為0.05 ,觀察與狹縫距離約為35cm處的衍射圖像.圖21.6是電子雙縫實驗示意圖. 由於干涉條紋非常密集(條紋間距Δl≈10-6m),約恩孫在實驗中又加了一個電磁透鏡,用來放大衍射圖像.圖21.7中(a),(b),(c),(d)分別是放大了的單縫、雙縫、三縫及四縫衍射圖. 實驗發現,不論我們把入射光強減弱到什麼程度,只要屏幕的曝光時間足夠長,我們仍觀察到雙縫干涉圖像.那時,從光量子的觀點看,入射光已弱到使光子一個一個地通過狹縫!同時,現代的實驗技術已可使電子流減弱到如此程度,使電子發射的間隔時間為電子飛越時間的3×104倍.當我們在屏幕上記錄電子時,固然在開始時得到的分布是毫無規律的,但是,積累的時間長了,我們仍然得到了雙縫干涉圖像.
圖 21.6 電子雙縫示意圖
圖 21.7 電子的單縫、雙縫、三縫及四縫衍射圖樣 圖21.8表明了電子通過雙縫後的情形.(a)表示28個電子通過雙縫後的干涉圖樣,可以看到每個電子都是一個點,體現了粒子性,但每個點都落在干涉極大處,體現電子遵守概率波給出的分布——波動性.(b),(c),(d)分別表示103,104和106個電子通過雙縫後的衍射圖樣,隨着電子數增加,代表單個電子的亮點逐漸消失,而規則的衍射條紋越加明顯. 這些結果充分表明,干涉圖像的出現體現了微觀粒子的共同特性,而且它並不是由微觀粒子相互之間作用產生的,不能認為是兩個電子的波干涉的結果,實質上是單個微觀粒子屬性的集體貢獻.
圖21.8 電子雙縫衍射對概率波的驗證
圖 21.9 電子的雙縫衍射 怎樣解釋電子雙縫干涉實驗?是否可以用波的干涉理論來說明?如圖21.9所示,代表電子運動的波列到達雙縫後,將在雙縫A,B處形成兩個子波,兩個波疊加後在接收屏上得到雙縫干涉圖樣.但是這樣的描述與電子粒子性相矛盾.到目前為止,我們知道電子是不可分割的,一個電子通過A,B時被分成兩部分,彼此進行干涉是不可能的.反之,如果認為電子到達雙縫時只有一條狹縫起作用,即每個電子僅僅從其中一條通過,則這種觀點雖然維護了電子的粒子性,卻又與實驗事實明顯不符.應該說,電子通過縫A時,縫B是否打開對它不應有任何影響.同樣,電子通過縫B時,縫A的存在也應與它毫無關係.按照這種觀點必然得到如下結論:先打開縫A關上縫B,然後再打開縫B關上縫A,應得到與同時打開雙縫相同的衍射圖樣.但事實卻不是如此,先後依次打開一條縫得到的必然是兩個單縫衍射圖樣的疊加,屏上電子的強度應是分別打開時強度之和,不可能得到雙縫干涉圖樣.這就是說,儘管粒子性要求每個電子只可能從一條縫通過,但打開雙縫時縫A和縫B仍然同時在起作用,與只打開單縫電子的“感受”是不同的. 美國物理學家費曼(Feynman)說過:“這些實驗,都是用任何經典方法所絕對不能解釋的,但是,量子力學的核心正是包含在這些實驗之中.”下面用概率波的概念來分析電子的雙縫衍射實驗,看一看它是怎樣克服前面指出的矛盾的. 概率波的概念既能維護電子的粒子性,又能體現電子的波動性.由於概率波給出的是電子出現的概率,所以不要求分割電子.而電子的概率分布又是由波函數決定的,所以能給出干涉、衍射圖樣,又體現了波動性.電子通過雙縫時,同時打開兩個縫與分別先後各打開一個縫對於電子來說是有區別的,在前一情形每個電子都有兩種機會,即可以從A或B通過,而在後一情形就只存在一種機會.因此,應當分別用兩種不同的概率來表示這種情況,既波函數應是兩種不同的數學表達式,分別給出不同的干涉圖形,即分別是雙縫或單縫衍射圖樣.一個表示有機會通過A,B兩個縫的概率波並不破壞電子的粒子性,它是說明每個電子有機會通過縫A也有機會通過縫B,而沒有要求一個電子分成兩半,分別通過A,B. 電子到達接收屏後也不會發生矛盾,這時經過衍射的概率波將給出電子在屏上分布的概率,例如亮條紋處概率大,暗條紋處概率小等.所以,電子到達屏時實際上只落在一個點上,不過落在哪個點上是按概率波給出的概率分布的.在大量電子參加雙縫實驗時,各個電子都以同樣的概率波表示,大量電子到達接收屏後必然在概率大的地方電子多(出現亮條紋),在概率小的地方少(出現暗條紋),這就說明了衍射條紋的出現.因此,用概率波描述電子能很好地將電子的波動性與粒子性結合起來.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