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纸贵 |
送交者: 0+1 2020年08月20日11:58:54 于 [灵机一动] 发送悄悄话 |
某天早晨醒来,我看到一条表哥刘百篪发来的信息,我2013年出版的《华尔街数学》在网上卖386元,“保证正版!!!”。原来是他想买一本,送给一位晚辈作为礼物。搜了半天,只找到了这本386元的“收藏版”。 这本书里的故事,周围的朋友,不论大小,都是听到过一些的。有时好友来我家玩,都带着小朋友。有好几次,妈妈们发现,小朋友一句话不说,静静地听我讲故事。慢慢地,妈妈们就有些经验了,“又在听伯伯讲故事了”。有一次,我讲到拉丁方的(真实)传奇故事(参见第三章第一篇《知识就是力量》),这问题最后是由著名的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的三位数学教授解出的。小听众中有一位的爸爸就是在那儿念的博士,我告诉她,是你爸爸学校的数学家解出的。小朋友非常激动,“我回去一定要告诉爸爸(I must tell my dad)”。 所以这本书的出版,我自己是比较有信心的。但出版以后,销售速度之快,反映之好,超出了我的预料。第一版3000本,一年多一些就卖完了,据行家们说,对于我这样的无名小卒,又是“严肃”题材,可说近乎奇迹。 热情的读者们在当当网留下了148条评论,其中146条为好评,达98.6%。这些评论,你现在只能看到很少一部分。第一条是,“内容生动,把数学和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结合得很到位。看过此书,你会觉得人生处处离不开数学。”第二条说,“科普书籍车载斗量,但此书中许多科普知识来自作者本人的人生经历和科研成果,实属罕见。超赞!!”第三条说,“这是一本留学生的励志书。著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人们,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还有一条,现在已经看不到了,但我的印象最为深刻,“这是给女儿六一儿童节的礼物,女儿很喜欢。” 太太是许多文章的第一读者,她觉得她能看懂的文章都写得很好,但她担心读者群可能很窄。主要有两点。一是文化隔阂,没经过你们那个年代,谁会感兴趣?二是年龄代沟,这些文章,和流行小说的笔调截然不同,小朋友不大可能喜欢。这些担心,不能说没有道理。 “年龄代沟”肯定是有的,但看来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庆祝“六一”,基本上是小学生的事,最多也就初中生了。上面提到的妈妈和女儿,可能不是普遍现象,但说明喜欢这本书的小朋友,也绝非凤毛麟角。 2019年回台湾,与太太的一位好友一起吃饭。这位好友读书已成嗜好,还和一些全职太太们成立了读书会,每周交流一次。我就毛遂自荐,向她推荐《华尔街数学》。她拿起手机当场搜寻,此书在台湾居然也卖过,早已售罄。这结果连我都大吃一惊。由于我的经历,许多文章难免涉及文革,在台湾居然也能卖完。我大概只能以“数学是人类的共同语言”加以解释了。或者更准确地说,数学是宇宙的共同语言(参见第二章第三篇《三强韩赵魏,九章勾股弦》)。 这本书出版后,我也送了一些在美国的中国朋友。先是一位大学同学,几天以后她打电话来,问有没有英文版。后来,我又送了一本给一位数学博士,几天后,电邮过来,同样的问题。他们要推荐给自己的 ABC 小朋友看,但苦于 ABC 们的中文水平还无法阅读这本书,所以想问英文版。我只好告诉他们看我退休以后有没有可能译成英文。 表哥刘百篪是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华尔街数学》出版后,我自然没忘记给他寄一本,哪知连寄两次都没收到。我只好把电子版寄给他,电邮开头是“窃书不能算偷 。。。”书出版以后,姐夫托朋友给我刻了一枚藏书章,当然也送了一本。哪知几天后,这位朋友打电话过来,说还要一本。原来他有一朋友来访,看到此书,说要借阅,却再也没有还。 这本书确实比较独特,上面的第二条留言对“独特”性描写的最为准确,“科普书籍车载斗量,但此书中许多科普知识来自作者本人的人生经历和科研成果,实属罕见。”科学家搞科研,你看到的只是他们的成功,失败部分是很少见诸文字的。即使成功了发表论文,其中许多幕后的故事,也是论文中不可能看到的。这些在书中都有体现。比如世界上顶尖的数值模拟专家居然不懂任何计算机语言以及作者与此相关的科研成果(解决了一个历时36年的世界难题)。再比如,书中向读者介绍了国内鲜为人知的“无规吸附”研究领域以及华罗庚教授与此相关的“奥运金牌”。在这个领域,作者解决了至少历时52年的另一个世界难题。这些典故,万能的谷歌百度都难以帮你找到。第二章的最后一篇,《饮水不忘掘井人》,是写我舅舅的,其中的一个数学游戏,网友中有一些知道简化版,但至今为止,我还没有碰到过知道完整版的。那些网络高手,想来已经使出了全身解数了。 这本书的2013年出版定价是30元,2013-2014年的网上价格在22-24元。我居然亲身经历了21世纪版的“洛阳纸贵”!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