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8日,李克強總理在第十三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結束後,按慣例出席了總理記者會。在記者會上,李克強表示保就業是頭等大事,他讚揚中國西部有城市通過流動商販的攤位解決了大量就業。6月1日,李克強前往山東省考察,再次強調了地攤經濟的重要性,他說:“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
其實,“地攤經濟”復甦並不是在“兩會”後才萌發起來的。早在2020年3月14日,成都市就出台了“五允許一堅持”的措施(見注 1)措施中允許設置臨時占道攤點攤區、允許臨街店鋪越門經營、允許大型商場開展占道促銷、允許流動商販販賣經營、允許互聯網租賃自行車企業擴大停放區域、堅持柔性執法和審慎包容監管。截至2020年5月31日,成都全市設置的臨時攤點2234個,允許流動商販經營點20891個,增加就業崗位10萬個以上,中心城區餐飲店鋪復工率超過98%。
2020年3月20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強化穩就業舉措的實施意見》。《意見》還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合理設定無固定經營場所攤販管理模式,預留自由市場、攤點群等經營網點。
2020年5月23日,全國人大代表楊寶玲在全國兩會上建議,在進一步加強規範城市管理的同時,因地制宜,釋放“地攤經濟”的最大活力。楊寶玲建議制定統一的“地攤經濟”准入許可標準、從業資格條件和商品入市手續,採取頒發資格證、許可證等方式,給予“地攤經濟”與從業者合法地位。
2020年5月27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適應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在今年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中,已明確要求不將占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考核內容,促進恢復經濟社會秩序、滿足群眾生活需要。
一時間,“擺地攤”蔚然成風,網路上甚至充斥着諸如“擺地攤買寶馬”、“補褲襠賺百萬”的荒誕訊息,令人聞之失笑。然而不是每個人都會被這波突發的熱浪熏昏了頭腦。使用前"鳳凰衛視"媒體人楊錦麟名字和頭像的推特賬戶發文稱:“開個兩會,丟了一座金融中心,重啟地攤經濟,這智商,被驢車撞了”。此話不可謂不重,由此也可以看出楊君在外面呆久了,不接地氣,不能理解李中堂的苦衷。一些微博用戶倒是目光如炬,對於當局支持“地攤經濟”的誠意和持續性表示懷疑。譬如有人說“等疫情結束,城管又叫你收攤了”。博名“J驢肉灌餅S”的用戶的話更為淺白,他說:“需要你的時候,來啊來啊,我們不打你,來搞錢;美化市容的時候,影響市容市貌,打!砸!”
果不其然,“地攤經濟”這股熱潮很快就遭到一盆盆冷水的澆淋降溫。既有《北京日報》的社評“地攤經濟不適合北京”,又有央視的《“地攤經濟”不能一哄而起》。同時,中宣部於6月4日晚已下達禁令,嚴禁中國媒體繼續在報導中使用“地攤經濟”一詞。至於5月27日中央文明辦出的那個文件說,不再把擺攤納入城市衛生考核,相當於給地攤鬆綁,現在文明辦把文件刪掉了。
各地的具體反應還有:遼寧省大連市馬欄廣場一處夜市,僅開放了一天,第二天就宣布暫停營業。官方給出的理由是該夜市缺乏統一管理,商販們亂丟垃圾還堵塞交通,需停業整頓。原先聲稱去南京學習“地攤經濟”的合肥市城管局,已經迅速改口避談“地攤經濟”,該局辦公室人士在記者採訪時也拒絕回應“地攤經濟”。
“地攤經濟”被稱之為“保就業”或者“強化穩就業”的着眼點都在於“就業”。“就業”對於當今世界各國的“後疫情時期”都是一項亟需重視的大事。產業鏈復工除了要防止疫情死灰復燃之外,還要面對諸如原材料、訂單、運輸等等必須首先利順的因素。製造業全面復甦之前,“地攤經濟”不失為一個權宜之計。“地攤經濟”確實存在一定的獨特優勢,它能夠滿足大部分低水平消費人群的消費和娛樂需求。“地攤經濟”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整體的就業壓力,同時能夠有效帶動第三產業發展。但是,“擺地攤”若不加以規範,很容易滋生交通堵塞和污染環境的問題,遼寧大連市馬欄廣場的一處夜市就是一個例子。規範管理很重要的一點是“國務院辦公廳”的“意見”內所提及的“預留自由市場、攤點群等經營網點”。
然而說到底,“地攤經濟”實際上只不過是城市裡的一種邊緣經濟,與國內生產總值毫無關聯。況且實際上,“擺地攤”所得基本上都是些蠅頭小利,絕對不像網絡上一些博眼球,不負責任的信口胡言。《證券時報》記者唐維 6 月 5 日的文章《實探深圳地攤經濟:“賺個吃飯錢”談何容易》裡頭有很仔細的描述,文章鏈接在本文末端,這裡就不大段引用了。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想要實現“強國夢”,要圓了“復興夢”確實不能依仗“地攤經濟”。但是,“保就業”和“保市容”之間是不是就沒有一個平衡點呢?什麼時候才能擺脫朝令夕改,叫老百姓無所適從的狀況呢?
注 1:《成都市城市管理五允許一堅持統籌疫情防控助力經濟發展措施》
文章鏈接: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20-06/05/c_11260759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