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依賴”不同於“芯片依賴”
實際上,“種子依賴”和“芯片依賴”的情況有較大差別,後者主要源於關鍵技術受制於人,而種業發展其實並不存在難以逾越的技術鴻溝。減少對國外品種的依賴,核心還是要在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上下功夫。
表面上看,種業的情況也不容樂觀。調查顯示,我國的主要作物中,水稻、小麥的國產化率還比較高,玉米、馬鈴薯部分依賴進口,而不少蔬菜品種則高度依賴進口。不過,深入分析就會發現種業面臨的情況與高技術產業有較大區別。
首先,我國種業具備完整的研發體系和良好的研究基礎。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在這一理念指引下,長期以來國家在種業的公益性、基礎性研究方面投入了大量經費,我們有相當的技術儲備還沒有得到充分釋放。
其次,國內種業企業的研發能力正在快速提升。國內有一批種業企業,在產業布局、研發投入、人才延攬方面直追國際巨頭,在優勢品種上與國際前沿的距離也在逐步縮小。
再次,種業的技術普及度要遠遠高於互聯網、芯片等高技術產業。可以看到,與高新技術掌握在少數發達國家甚至少數幾家公司的情況不同,優勢品種分布在世界各地:玉米種子來自美國、蔬菜種子來自韓國、水果種子來自日本、辣椒種子來自以色列……高普及度、高分散度本質上意味着低風險。
陳明(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