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近海郊區黑色的空氣里,連着被衾浸透了潮冷。竟睡不着。一向睡眠很好的我,從上月中國悄悄死了個人後,就總不能睡好。今夜腦子裡輾轉着的字眼是“文學”。我一向不很喜歡思考叫做“文學”的東西,便反過來問自己:我怎麼會想到了“文學”?
大概是這原因:手機沒錢了,下午去買充值卡。店堂里放了台電視機,正播着個事跡:西安有個年青漂亮的女孩,一直待業在家,寫了厚厚的長篇小說,以二十萬元的價格向出版社叫賣。有了興趣的出版社追問:你只是初中畢業,是怎麼寫出來的?這麼有才華為什麼不繼續讀書?為什麼不上班?一些記者也問:是不是故意炒作?女孩和她的母親十分難堪,無法回答,終於下了決心召開一個新聞發布會,流着眼淚告訴大家一個秘密:女孩從十一歲起身患絕症。於是,我們這社會又多了個向命運挑戰的催淚故事。
女孩寫的小說到底好不好,沒讀過,不能妄斷。英國有勃郎寧夫人,幼時騎馬摔傷,導致半身癱瘓,青年時與詩人勃郎寧先生相愛,一雙戀人衝破阻礙流亡,寫出了可與莎士比亞比肩的十四行詩,而詩和愛情竟然使勃郎寧夫人站了起來。所以,絕症或者殘疾之類,並不是文學的敵人,有時也可能成為文學的朋友。如果把腐刑的結果也看作殘疾,那麼,司馬遷於文學的偉大是不能有人可以否定的。蘇聯的奧斯托洛夫斯基說明不了問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很多人的心血,與其說作者是奧斯托洛夫斯基,不如說是蘇維埃政權。不過,當代中國因絕症或殘疾而寫出偉大的或優秀的文學,即使如奧斯托洛夫斯基那樣有組織的提攜和幫助,也是件很值得懷疑其能夠成就的事。大學時被逼着向山東半癱姑娘張海迪學習,介紹說她如何如何了得,後來讀了她兩篇小說,實在無法恭維。
如果僅僅從女孩的小說被出版社接受這一點說,她的作品好不好就是件很可被懷疑的事了,甚至可以下個結論:中國當代文學大系裡頂多又添了段三流文字而已。支持我這結論的直接依據是:庸俗的編輯不會發現偉大的作品。女孩小說的好壞應該看女孩小說本身,與她初中畢業、是否上班有什麼關係?關心這種問題到她們母女難堪的編輯,一定是庸俗的、喜歡窺私的編輯。支持我這結論的間接依據是:這是個平庸文學的時代,出版社一般只會也只敢出版平庸的作品。因為平庸,便只能到文學外面找賣點,便要追問一個長發飄逸的女孩背後有沒有奇事。
我一向就有個判斷:凡在當下正式出版的,可能有比較優秀的作品,但難有偉大的作品;這個時代最好的作品通常不是當時能夠出版的。此一例證早可以從文革說,當時最好的作品都是手抄本,或者是在三倆朋友間看的,甚至就深藏在作者的衣櫃裡。晚近的例證可以舉兩例:十多年前在友人處讀到美國的中文詩刊《一行》,作品總體質量比當時所謂最權威的《詩刊》好了不止百倍,是“人”寫出來的詩,而不是“奴才”寫出來的媚韻。再晚近的例證是我這一年認知的:中國真正的、用靈魂寫作的作家竟然大都亡在海外,在他們當中,已經出了一個諾貝爾獎,將來還會出更優秀的甚至偉大的人物和作品。
發見作品,而不僅僅是對已經出版的作品進行批評,這是優秀文學評論家之所以優秀的重要能力和責任。因此,文學作品是否正式出版對優秀評論家來說,是件非常不重要的事情,尤其在今天的中國,更是衡量文學評論家是否有真見識的尺度——這正是當初金聖歎卓越之處。如果一定要以所謂正式發表為標準,則中國就沒有曹丕以後千數百年的批評史了,歐洲也沒有什麼沙龍批評活動了。事實上,今天的中國僅僅就大陸言,也呈現着一個很大的文學空間可以做批評文章,那就是網絡文學。記得03年或04年上海的名作家某先生說過這樣意思的話:網絡文學的水平還不能跟傳統文學比。這是很可商榷的。
什麼是文學的水平?我是向來就懷疑中國所謂“文學水平”標準的。中國所謂的文學水平,從來就是件由“翰林”們自說自話批定的事情。《紅樓夢》、《水滸》等等,當初都是不入流的東西,即“水平”不夠的作品。《金瓶梅》今天依然出的是刪節本,既然膽敢刪節,便是今人堅信自己的刪節比原作水平高了,——這是鬼都知道的謬事。中學最後第二年,換了個新的語文老師,他最大的夢想就是做個大作家,大概發表過兩篇短篇小說,然而終於沒有實現夢想。第一堂作文課後,他發現我是個文學“天才”,欣喜地以為找到了能夠代他實現夢想的學生,就反覆跟我講文學創作的各種要求、技巧,把他五十年代讀大學時的課本借給我,特別是厚厚的《文學原理》一定要我仔細研讀。讀過之後把書還給他,望着他熱切的眼神,我跟他說:“我終於明白你為什麼寫不出小說了。魯迅學過這些教條嗎?有了這種革命現實主義教條,中國出過魯迅嗎?”他木然。也因此,我是堅決不願意考什麼中文系了。
文學是種精神,精神的本性是自由。雖然黑格爾充滿了日爾曼人可笑的傲慢,但他在十九世紀二、三年代從精神的自由本質着手對中國的分析,至今仍然是精闢的見解。他認為中國是只有一個人“自由”的國家;由於沒有普遍自由,中國本質上是個沒有“詩意”的國家。他認為沒有詩意的中國善於模仿,但缺乏創造,預見當時仍然恐龍般的中華帝國將步印度後塵,不能逃脫被歐洲人控制的命運(《歷史哲學》)。文學是自由的,生命和靈魂的本性也是自由的,因此,偉大的作品一定只能從自由中誕生,並蘊涵着自由精神。
今天中國文學的半自由空間只有網絡,因此,網絡文學基於自己的半自由性已經在精神本質上超越了“傳統文學”。文學首先是人的文學。所謂“文學水平”,並不僅僅是一種文字形式技巧或遊戲,而主要體現為的是一種美的精神、自由的精神。也許,中國網絡中還沒有偉大的作家萌芽,也沒有產生偉大的作品,但是,其中一定出沒着半偉大的作家,一定悄悄地誕生着半偉大的作品。其他人我不敢妄議,我也不搞文學評論,僅從我個人言,我的長篇小說《野人情事》作為網絡文學,就足以與任何一篇“傳統文學”作品進行“水平”比較,至於在自由精神上,我是羞於比較了。
中國文學的希望在網絡。中國最好的文學一定存在於網絡。網絡雖然並不自由,但終究是半自由着。那個號稱最好的文學雜誌《收穫》,一個可能連自己是不是拉屎都不知道了的可憐老人做着主編,如此“傳統文學”空間,還能是中國文學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