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國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逛書店。以往在天津,剛到的時候集中精力買專業書,買了就海運回英國。臨走前集中精力買閒書,買了直接扛回倫敦。在北京,專業書和閒書一起買,找個郵局直接海運回倫敦。海運要一到三個月,好不容易運到了,卻常常想不起來當時為什麼買了。所以,海運的書除了閒書,幾乎都沒仔細看過。寫文章的時候覺得底氣不足了,順着書架一找,總像發現新大陸一樣發現一兩本合適的書。拼命回憶當時買書的動機,雖然基本想不起來,可還是忍不住暗中讚嘆自己真是有先見之明。
這次回去時間倉促,最可惜的是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書店沒去成,大學區的書店也沒去成。只在見人的空當里搶時間去了三家小書店。一家是中國社科院一樓的社科書店。書以社科類為主,查閱起來比較便捷。這裡社科院自己的人寫的書比較多。發現很多社科前輩很有雅興,隨筆一本接了一本地出。去年在書店就瀏覽過幾本,買回家一本。看了以後感到老學者的文化修養現在的年輕學者常常比不得,同時老學者對更老的學者和西洋學者之崇拜似乎也是現在的年輕人比不得的。
在這裡看到了一兩套介紹中國圖書史的帶插圖的書。每一類圖書(抄本、繪本、善本、拓本等等)都專集介紹。書的印刷精緻,設計簡潔。記得是買了其中的兩本,到底是幾本要等三個月以後才能明確告知。如果我沒拿錯的話,應該肯定有關於繪本的介紹。主要是去年在倫敦看了英國的繪本(illuminations)展覽,現在在劍橋大學的(Fitzwilliam Museum)還在部分地展出,12月11號結束。觀後感是我的任何關於精美的感嘆都沒法說出口,古代洋人真是閒,真是對神敬畏不已,真是金子多得沒處用。中國的古書繪本自然風格不同,拿回來比較一下應該是很有意思。
書店很小,人少,沒有纏綿的背景音樂,誰小聲說話都能聽得清清楚楚。我正看書,聽見一個人主動跟另一個人打招呼。前者是中央政府官員了,後者是武漢大學的老師。前者是後者以前在武漢的學生。前者開朗自信,後者顯然沒認出這個學生來。不過不妨礙師生簡短交流。師生多年以後能在這樣的書店碰上,並閒聊幾句,從他們說話的聲調看,顯然是隱隱地透着興奮。對我來說,則比柔軟的背景音樂更悅耳。
在北京的第二天一早頂門去了美術館對過的三聯書店。去得早了幾分鐘,門口已經有人等着開門了。好幾年沒來了,書店的進口處好像變了。記得以前一看就是書店,現在一眼望去好像是個小百貨。鐵門往上一提,我們都趕緊鑽進去。文藝圖書大發展在這裡一目了然。書封面的印刷和裝潢已經和幾年前大不一樣了。一進門的地方文化書和翻譯的小說挺多,不像前些年堵在門口的除了成功之路就是管理寶典,但沾文藝二字就打入地下。在這裡買了兩本關於茶的書,還給英國的朋友買了一本《唐宋詞三百首》英譯加繪畫,還有一本《世說新語》英譯加繪圖。拿回家一看,《唐宋詞三百首》翻得還不錯,配圖都是中國古畫,有點缺乏新意,糊弄英國人正好。《世說新語》的英譯純屬糟蹋中國文學,但是人物的水墨畫神采飛揚,反而讓我愛不釋手,決定這本自己留着了。
最後一家是商務書店。也是很多年沒去,已經從小平房改成了氣派的門臉。我上學時最愛追蹤商務的書。這裡的譯著很多,那套黃綠藍書背漢譯名著已經排滿很多書架了。和其他出版社的書相比,商務的書在版式和設計上都顯得陳舊一些,確實還有手紙裡面包金子的現象。不過和我在三聯樓下看到的若干驢唇不對馬嘴的雜牌出版社的翻譯相比,商務的譯書看着還是比較讓人放心。
在火車站等車,發現和去年帝王將相傳記充斥的現象相比,今年自助心理學的書占了空前的分量,教人怎麼變得自信,教人怎麼放鬆心情。這種短時間內起落跨度實在大,似有集體噪鬱症之嫌。看着電視屏幕上接二連三的關於幸福指數的新聞。我猜測要麼對幸福的享受成了時尚,要麼幸福對於普通人來說已經成了一種奢望。
在天津,我只抓空去了一趟圖書大廈。我們前年在國家美術館門買了一本叫《中國人本》的攝影畫冊。這本書放在我家的書架上,好幾位朋友來了首先拿這本看。打開一看又忍不住笑起來,原來他們經常是看成《中國人體》了,嘿嘿。這本書實際上是一部新聞攝影的小畫冊,都是中國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沒有任何煽情的成分,卻有國內的朋友看了黯然淚下。沒問題說讓我到書店還是找找這類的書。
到了圖書大廈,竟然是人山人海,熙熙攘攘,比百貨商場還熱鬧。藝術類的書在頂層,很大的面積,書法繪畫、攝影、音樂、民間藝術…基本上你能想得起來的藝術門類這裡都有。倫敦的書店除了最大Foyers也很少有把這麼大的面積貢獻給藝術類書的。我不禁欣喜異常。不過匆匆轉了一圈,我就發現一個問題,大概百分之九十九的書是教學書。攝影書教你攝影技術,繪畫書教你如何畫畫,音樂書主要是鋼琴教程。這一層的顧客主要是家長帶着孩子選購學習用書。單純的欣賞類書則少之又少。找了半天,攝影的只有一本”平窯國際攝影大賽”的參賽和獲獎作品。可是印書的紙張卻和毛邊紙差不多。打開一看,裡面的照片都模糊不清,還不如外面賣的報紙。對於一項匯集了不少好作品的國際賽事來說,簡直就浪費紙。
一個城市的圖書城出現這種現象或許值得研究。我唯一能想到的解釋是,父輩沒有機會學習也沒有時間欣賞,卻是迫切希望孩子將來能成才。他們的需求在圖書大廈里表現出來,就是現在的功利性。或許需要再等幾年,他們成才的一代才會在幸福的自信和放鬆之中為了欣賞而欣賞。
思考題:請同學們先分組討論,看看還有什麼其它的解釋,然後每組選一個代表總結髮言。
恢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