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
佛羅倫薩(也稱翡冷翠)(
Florence, Firenze)的
米開朗基羅(David di Michelangelo)的著名雕塑《
大衛》(
David)是一個舉世公認的傑作。但是如果有人想把一個《大衛》的復製品放在別的地方,那恐怕會顯得異常奇怪,而且恐怕會遭到路人抱怨。然而,在佛羅倫薩,這座雕塑一共有三個之多。
米開朗基羅的雕塑《大衛》(David)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464年。當時,能匠督察組織(the Overseers of the Office Works, Operai)計劃建造12個大型
舊約雕塑。到此時,只有兩個得以完成,分別由多納太羅(
Donatello)和他的助手阿戈斯蒂諾·迪·杜喬(
Agostino di Duccio)獨立完成。為了完成這一計劃,他們邀請Agostino來雕塑《大衛》像。1466年,當剛完成了腿的輪廓、雙腳和胸時,他由於不明原因突然不幹了。於是,Antonio Rossellino被任命繼續雕塑。不久,Rossellino也停了下來。這塊來自阿爾卑斯山(Apuan Alps)卡拉拉山(Carrara)開採來的大理石被遺棄達25年之久。能匠督察組織非常焦急,因為這樣巨大的大理石非常昂貴,它是由眾多的人力冒著危險運到佛羅倫薩的。1500年,他們決心再尋找一位能最後完成它的藝術家。他們讓人把大理石豎立起來以便藝術家們評估。米開朗基羅在包括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在內的許多藝術家中脫潁而出。1501年8月16日他被任命建造這塑雕像,時年26歲。有些文章稱建造《大衛》像是“為慶祝佛羅倫薩成為獨立共和國”。但是東升從英文的文獻似乎看不出這個結論。英文的用詞多象 "It came to symbolise the Florentine Republic", "the Biblical David was commissioned as a symbol of the Florence republic", "David was taken as a symbol of the city of Florence", "the hero was looked to as a potent symbol in Florenc", "The City of Florence deemed "David" a civic patriotic symbol", "portraying David as a symbol of Florentine freedom",等等。它們的意思都是說,《大衛》像象徵著佛羅倫薩的自由。
大衛(
King David,據聖經《舊約全書》中所載,是以色列國的一個少年牧童,由於他勇敢殺敵,為國建立了奇功,遂成為以色列國的首領。在基督教教義里,大衛是作為愛國的英雄來記述的。傳說中講,大衛在非利士人入侵以色列時,在前線給哥哥們送飯。敵方巨人哥利亞(Goliath, Golia)異常兇悍,當以色列人正難以抵擋時,少年大衛用投石器殺死了哥利亞,挽救了民族。
在米開朗基羅前已經有許多雕塑與繪畫再現聖經傳說中的大衛王。藝術家們通常採用他取得勝利時的情景,如大衛割下了敵人的巨頭,大衛持箭把敵人首級踩於腳下,等等。米開朗基羅沒有沿用前人的思路,而是選擇了大衛迎接戰鬥時的狀態。
米開朗基羅用了將近三年的時間(1501年9月13日和1504年4月之間)才完成這座大理石像。它高4.342米、重5000多公斤,由一整塊純白大理石雕刻而成。1504年9月8日,大衛像首次在佛羅倫薩展出。這個聖經上的英雄人物年輕、英俊、健壯、神態堅定自若,左手上舉,握住搭在肩上的“拋石帶”,右手下垂,似將握拳,頭部微俯,直視前方,準備投入戰鬥。他堅毅的精神使他的表情安祥寧靜,但全身緊張的肌肉卻表現了敏捷矯健,尤其是頸部肌肉硬直,手握戰敗巨人哥利亞的武器 -- 投擲器與石頭,更是英姿颯爽。為了使雕像在台座上顯得雄偉壯觀,大師有意放大了它的頭部和兩個胳臂,這樣,觀者的仰視角度在視覺上顯得堅挺有力。如果能走近雕塑,你甚至可以看到手臂上的血管,顯示了大師對人體構造的精深造詣。
雕像即將完成時,放置在什麼地方成了當時熱烈討論的話題。1504年1月25日佛羅倫薩政府為此特設了一個委員會,邀請許多著名藝術家(也包括達·芬奇)來參加。最後還是按米開朗基羅本人的意見,決定放在西紐瑞阿廣場(Piazza della Signoria)上的威斯歐大廈(Palazzo Vecchio)大門前。當時這裡是市政廳(Florentine Town Hall)。
為便於保存,1873年建築師埃密利歐·法伯利斯特(Emilio de Fabris)在佛羅倫薩藝術學院(
the Academy of Fine Arts,
Accademia di Belle Arti Firenze)裡面特別建成專門展覽台來陳列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大理石像。1910年,在原來的地方安放了一尊同樣的大理石復製品。
佛羅倫薩的第三個《大衛》雕塑(復製品)是在阿諾河(the Arno, Fiume Arno)對面的山頂的米開朗基羅廣場(Piazzale Michelangelo)中央的銅製復製品。廣場由建築師Guiseppe Poggi在1860年興建,它的名字來自於廣場上的米開朗基羅的包括《大衛》在內的雕塑。我到達這裡已經是傍晚,所以只照到一個燈光下的大衛。不過看起來別有一番意境,給人一種英雄時刻準備着的感覺。
我在佛羅倫薩下了火車後直奔西紐瑞阿廣場。看到了這裡的《大衛》雕塑後才知道原作保存在佛羅倫薩藝術學院裡。雖然當天還有許多地方要去,但我還是臨時決定到那裡去看原作。我在意大利期間有兩次計劃外買門票覺得特別值:一次是在米蘭看達·芬奇的《
最後的晚餐》(
Last Supper);還有一次是在佛羅倫薩的《大衛》雕像。《最後的晚餐》不讓照相,而《大衛》在當時卻可以隨意照。我為了確定這一點還專門問了那裡的管理員,當時工作人員表示可以照相而且可以使用閃光燈時,我非常意外。更令我驚訝的是,這裡的另一塑雕像,詹博洛尼亞(
Giambologna)的《強劫薩賓婦女》(
The Rape of the Sabines)就不允許用閃光燈照像。難道米開朗基羅的《大衛》不更值得保護嗎?我百思不解。不過從後來看到的文字來判斷,現在這裡已經禁止照相了。
這裡看到的除了《大衛》雕像外,還有四個大師的未完成作品《俘虜》(The Captives),好像是被大衛王打敗的敵人一樣。其實,它們之間沒有關係。這四座《俘虜》大理石雕像是1940年後才移到這裡陳列的。米開朗基羅去世後,他的親戚將它們送給托斯康納(Tuscany)大公科西摩一世(Cosimo I)作為禮物。雕像原是為了修建教宗朱利歐二世(Pope Julius II)的陵墓的,但修建陵墓這項重要而大規模的計劃,米開朗基羅一直都未能完成,而成了他的終生遺憾。這幾座雕像是表達了沉重的壓迫感、精神與物質的激烈鬥爭。在這幾座正代表著大師個人風格的“未完成”作品中,仍可看出鑿刻的痕跡,甚至於可以意識到大師的創作過程,領會到藝術家超人的啟示;作品雖然還沒有完成,卻已經栩栩如生了,強壯有力的人像幾乎使人確信被囚禁的人物即可奪回自由。
佛羅倫薩的歷史與米開朗基羅是分不開的,文藝復興沒有米開朗基羅就大大失色,而米開朗基羅沒有《大衛》雕像就無法確立他的雕塑家的牢固地位。當我遊覽佛羅倫薩這座城市的時候,我被米開朗基羅的《大衛》震撼了。在這令人眼花繚亂的藝術殿堂里,我用短短的一天時間,欣賞了大師的《大衛》雕像原作和兩個復製品。許多年後回憶起這次旅行,我仍然認為是非常值得的事情。
東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