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明月在,何日彩雲歸
—— 也談樺樹
幾日沒來,五味好像變成了戰場,樺樹也似被人逼走。
但凡碰到好帖(如“熬鷹”)我從不放過,或仔細拜讀,或再三品味。在3月的五味上偶然看到潘涌的大作及樺樹的和篇,它們宛如一輪新月掛在導讀,讀後頓感一股清風撲面而來。他們的獨特經歷和流暢文筆給活躍的五味帶來一種新鮮感,喚醒了我埋在心底的記憶,勾出了早先的風風雨雨,仿佛又看到我那些當時胡鬧的朋友們。隨後二位陸續又發了一些帖,我都反覆讀過,也看到五味上不少人出來灌水、對焦,當然,拍磚的也有。我也一樣,對他們的一些觀點、看法不敢苟同時也曾同他們爭辯過,但這絲毫不妨礙我在人格上尊敬他們,在文筆和才華上佩服他們,儘管比他們年長。
不知什麼原因,樺樹的帖總給我一種特別的感覺,朦朦朧朧,說不清是什麼,除了她調侃的詼諧和才華橫溢的文筆外似乎還有些別的什麼東西,冥冥之中不由自主地注視着她的帖子、跟帖,終於,辨認出她是我過去一個戰友的妹妹。
用現在的話說,我的這位戰友——樺樹的哥哥當時是“帥哥”一個,1米8多的個頭,消瘦的臉龐,幹練的身材,話說得飛快不打磕悖,時而眉飛色舞,時而爽朗大笑,能說善辯。雖然也愛看書讀報辯論着政治問題,但他最大名氣是在打架的勇敢和玩命上,並早以此而名震一方(要不樺樹說她哥“壞”呢)。那時他的女朋友是潘涌院裡的一孩子,WYN。順便說一句,她哥哥的朋友非常多,出來的並不光我,其中有個是樺樹他們的本家,當時樺樹的哥哥給那位介紹了女朋友,家是南京的,她本人在二軍醫大。女孩能攢錢,我們常常藉機去她那裡蹭吃的。
那時我沒見過樺樹,但聽說她們姐妹深得祖上真傳,智貌雙全,是院裡有名的小美人,尤其小妹更勝一籌(要是姐姐看到這帖可別生氣,我這裡先謝罪了)。女大十八變後更加楚楚動人,用已經說俗的話就是閉花羞月沉魚落雁。不知上天為何那麼垂青她們院,據我所知,她們那裡還有Y家美女三姐妹,也許她們都沾了山的靈氣?
從她的文章里和近日來我的一些哥們兒對我講述的樺樹(原來可都是把她藏着掖着的),使我感到震動(也許應該用震撼更準確)的還不是樺樹美麗的外表和脫俗的氣質,而是她的經歷、她的勤奮、她的才華和成就。
樺樹的文
我喜歡樺文,尤其是“神思”和“書箋”,顯示了她深厚的文學修養和自如的駕馭文字的能力。那別致的韻味就是她細緻的靈感,文章的醉人之處在於它滲出的點點滴滴的藝術之美和參悟出的人生哲理。通過構思取景和對動作、語言、神態及心理的描寫向人們展現了她的生活態度和對社會的認識。
蕭瑟晚秋般的初春,落葉參雜的衰草,散落半埋的斷碑殘石,和看門人的對話,看門人的神態,都反射出她對人類(不分國共)內心情感的感嘆,鞭撻着社會的陰暗醜陋,暗示着對真誠與善良的嚮往和追求。
從藏衣、選衣、扔衣、游泳入手再到那虛擬情境更是她盡興馳騁的疆場,三言兩語淡然而平靜的景物素描卻襯托出內心情感世界裡複雜微妙的波瀾。季節是她刻意捕捉的意象,強烈地表現出她所欣賞的那種清艷之美的神韻。字裡行間飄逸出的陣陣安詳、優雅的藝術氣氛,讓讀過它的人深深沉浸在那特有的意境中,體味着華貴的文字美。思緒萬千也好,感悟升華也罷,最終,歸結到了人生哲理 —— 對生活的態度,對人生的理解,對社會的看法,對理想的追求。挑剔與寬容、風流與風情、外表與氣質、靈性與悟性、得與失、美與情、生與死。。。,這些千百年也道不完的話題,就像蘿蔔白菜各有所好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獨自的感知和理解,而樺樹向我們展示了她的。
樺樹之人
都曰文如其人,眾多網友也是這麼評說着樺樹。雖說中國自古便有“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古訓,但在幾千年的現實生活中,女子的才華和文采一直就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何況如果再加上具有壓人的美貌和典雅的氣質。
有人說他們的文章表現了部隊大院子弟的優越感,樺樹只不過不那麼“氣勢逼人”,是不經意而流露。依我看,只要潘樺觸及這方面的題材,不管怎麼寫,總會被一些人這麼認為。其實只要仔細看看認真想想,才能挖出藏在深處的含義。
比如,當有個滿臉褶子的男人進來看望樺樹病中的父親,張口就說“我是劉司令的兒子”,樺樹和父親對看一眼,笑笑沒說話。後面樺樹說,“他還不如說自己是劉司令呢。”在我眼裡,與其說這場景是在暗示、顯耀“高貴”的身份,還不如說樺樹是在譏諷、嘲笑那種源於家庭的優越感:都這把歲數了還躺在你爸的招牌上?你自己呢,幹了什麼?在幹什麼?
我感受到的是他們來自其它方面的優越感(也是有的網友說的制高點)。
那是由自立自強而發的優越感。對兒時漂泊不定四海為家、有學不能上有家不能歸的生活他們沒有抱怨和消沉;面對着不公、欺凌與磨難,他們依靠着勤奮、努力和智慧抗爭着;憑着善於捕捉那轉瞬即逝機會的敏感和能力,愣是赤手空拳打出自己的新天地。靠着在農村的出色表現和日積月累的文學功底,經過重重選拔,樺樹從幾千插隊知青中脫穎而出進了京城一家大單位的關鍵部門,很快又依着她的能力而被堪以重任。幾年後經過嚴酷的高考入了名牌牛大,一絲不苟的敬學敬業造就了她專業上的造詣和名氣。在國外的打拼中,孤軍奮戰,也耕耘出了屬於自己的土地而勝於鬚眉。說實話,我都不好意思把我聽到的全寫出來,咱大老爺們兒的臉還往哪兒擱?
那也是源於自知自信的優越感。她不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堅持心中的信條和生活理念;不要求他人的信服和賞識,不強迫他人的認同與跟隨,人生異趣各有求。孤芳自賞也好,超凡脫俗也罷,總之,我行我素,誰言女子不丈夫?
那更是一種自尊自重的優越感。歡迎對問題的探討,但絕不忍受人格上的侮辱和謾罵,即使暫時的沉默或退卻並不代表軟弱,保持反擊保護自己的權力,形式在我,用智慧贏得勝利。士可殺而不可辱,“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我很欣賞他們這種源於軍人家庭的氣概,為了捍衛心底的尊嚴與原則而表現出的勇氣。
那還是一種品質道德上的優越感。它包含了善良、正直、真誠、寬容,承認事實的存在,喜歡看不同的物、不同的景,更喜歡看和容納不同的人。儘管定下了決心,明知有可能回不來,該佘的酒還是要佘,該借出的錢還是要出。借用燕雀鴻鵠之意,我不禁問自己,難道能指望一個心理陰暗虛偽妒嫉的人讀懂、理解心裡坦坦蕩蕩的人?
像每一個人,潘樺當然也有弱點,但瑕不掩瑜,非議的起因象是應了“行高於人眾必非之”這句話。實際上我看到的帖子中欣賞讚揚的還是占了大多數,許多人現身打抱不平挽留樺樹,所以不妨把話改其為“行思高於眾,人自納之”。
三藏剛貼的“試舉自己在網上遭到攻擊後的心理活動16種”是個很好的歸納,正如其他網友所說,各種反應都是性格使然,我同意。依我看,除那之外還有個“度”的指標,凡事都有個“度”,每個人的“度”是不一樣的。超過了一定的度,事情就要向另一方向發展,世間一切事物無不如此。人們開玩笑有時還有鬧急眼的時候,鬧歸鬧,有些事不能當真。
最後再次向潘涌道謝,感謝為我發的“小豆子”;可樺樹食了言,允諾的 Napa Valley 都幾個月了卻遲遲未見。引幾天前冒出來的一位後生的話,天下者我們的天下,我們不說誰說?—— 五味者眾人的五味,誰人不能說?誰人又應逼他人?
樺樹,你什麼時候回來發帖?我們喜歡你,喜歡你的帖!歡迎樺樹儘早回到組織里,再說了,我們也不應該讓一個階級兄妹掉隊呀,樺樹要走了可是五味的損失!
回來時不必更名改姓,俺村老人的話,聽喇喇姑叫,還不種莊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