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個朋友酷愛旅遊,西藏,敦煌,南美等都去過了。我的結論是: 要想把他逼瘋,就讓他參加大巴游。那朋友崇尚的是自由地,不受時間限制地,有品味位地享受自然風光和城市風情,他曾背包游西藏,也曾在歐洲街上的小咖啡館外慢慢品嘗咖啡,細細觀賞過路行人。 他的旅遊一定要在嚴謹的計劃下,隨心所欲,而我們的大巴游正可謂最無自由和個性可言的,而且還難免節外生枝 (請容後敘)。我斷言,他要參加我們的大巴游,非揭竿起義,或發動暴亂不可。
我們乘坐的是一輛陳舊的大巴。本來我對大巴及它們的新舊沒什麼概念,但一路看下來,與其他旅遊團的大巴比較,還沒看到過比我們這輛更舊,更矮和更窄的。但是這輛大巴除了外觀比較寒酸外,並沒有讓我覺得有什麼其它不好,它具有一個正常大巴應有的一切功能,行駛正常,路上沒拋過錨,有空調,座位可以半倒下,有腳踏,有窗簾可以遮陽,有廁所(不讓用)。只要不把它稱為“豪華大巴” ,你也就挑不出什麼毛病了。為了減少成本,租這樣一個大巴也實在是無可厚非的。
大巴有四十八個座位,但此次只有十幾個“風情遊客”,很鬆快,可以隨意調換座位或橫躺翹腳大睡。幸好還湊了十幾個人,據說人太少會有取消的可能,那樣我們只好改游其他路線了,比如東歐什麼的,退錢可是不大容易地。
淡先生一向目光犀利,他很快把車上的人以家庭為單位分成了幾組。 而我混混濁濁的老得向淡先生確認某些太太和孩子的歸屬,其實只有三幾個太太,和三幾個孩子。車上的其他人都是從德國參團的,有上學的,工作的,探親的,只有我們不遠萬里來到德國。
有意思的是,除了我直接稱呼導遊的名字,別人都直接叫“導遊”, 我不知這樣是不是不太禮貌,還是歐洲方面就是這樣稱呼。直到有個意大利“地陪”稱導遊為“X導”,我才發現了這是個最好的稱呼,親切而不失尊重,還讓人有聯想的餘地,從此我就沿用這稱呼直到旅遊結束。
車上的人居然互相也不稱名字,也不自我介紹,導遊開始也不叫名字,提到某人時都以先生的姓和居住地稱呼,比如,吉林的W家,四川的M家,我們是加拿大的淡家。認人和認路一樣,對我是個巨大而艱難的挑戰,我先把看起來般配的男女 搭配了一下,結果基本是亂點鴛鴦譜,看起來很合適的搭配,在現實中並不存在。雖然我對家庭的搭配有些混亂,但一旦搭配好了,我就發現“幸福的家庭都是同樣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們車上的家庭都應該是幸福的家庭,它的基本結構是,有太太的,小事聽太太的,有女兒的,小事聽女兒的。當然了,旅遊途中能發生什麼大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