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經歷,機遇,對生活的要求各不相同,很難有一樣的感受。
年輕人寫的也都是實情,像語言造成的生活交流上的局限,在國外生活親情上的欠缺,打體力工,等等。能感覺出筆者的失落,失望,還有因着文化和價值觀而來的認識上的偏差。比如他認為體力工是最差的工作,為很多master打體力工而感無奈。
對加拿大的移民生活我不是很了解,是不是這些高學歷的移民就會以此為生干一輩子呢,還是短暫的過度。就美國的情況,90年代左右出來的(到2000年為止吧,以後的情況我不大了解了)學生學者,不打體力工的幾乎沒有,最初也都是沒有車,shopping 都要相互幫忙。合租宿舍,為生活奔波計較,都是如此。這一切對我都是很大的挑戰,心裡的失落,不平衡不言而喻。但這些是暫時的,大家心裡都明白,所以也都不介意,出國絕對不是為着這樣的生活而來的。等到畢業,找到工作,這些也就成為歷史了。大家也都是這莫過來的,很少有人為此而耿耿於懷。就連老美也不例外,沒找到工作前,就是以打工養生,觀念上不管什麽工作,就是一張 paycheck,好工作的paycheck上數字大些,體力工的paycheck上數字小些,但沒有工種上的歧視。如今回頭想想,我倒是很感激那一段日子,讓我懂得錢來的不容易,也尊重以任何職業為生的人,也知道只要你努力,堅持,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如今許多年過去了,房子,車,都有,孩子也漸漸長起來了。一切都好了嗎?應該是,儘管工作壓力,經濟不景氣的壓力,貸款壓力,但這些到哪兒也都會有,國內也不例外。但親情上的欠缺的確很磨人,也很無奈,雖說如今電訊很發達,聽的見也看得見,但還是比不上坐在一起說話,一起上街吃頓飯,一起動手做頓飯,一塊兒上街砍價兒買衣服的感覺。家裡老人說有情況,立馬就的請假往回飛,最快也得兩三天的時間。語言永遠是個遺憾,的確限制了很多有管理能力的華人的前途。
但有得就有失,魚和熊掌難兼得,就看你自己的取捨和感覺。感覺不合適,就回去,沒有什麽大不了的,尤其是年輕人,或孩子還小的年輕人,沒有孩子的拖累和考慮。出國是一種體驗,也是個過程,只有你經歷了,你才會了解是什麽滋味,才會知道你是不是喜歡,是不是適應,不喜歡,回頭就是岸,沒什麽丟人面子一說,生活是自己的。喜歡,或是適應了,就留下來,但也意味着失去了國內的一切你認為好的東西。即選擇了,痛就自己扛了。
我個人的體會是喜歡美國簡單的生活,美好的自然環境。但想念國的親人,朋友,和豐富的飲食及業餘生活。但如今國內飲食業的混亂讓人擔憂。
不管在哪裡都是過日子,都要努力,都會有問題。不過沒問題了,要我們干什麽?嘿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