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擰昨天談到的女子18歲就能大徹大悟,引起我的深思熟慮。雖然老擰覺得又是扯了他的頭髮絲,但是我這裡說的是一個比較嚴肅的話題:一個社會對於青年人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
小青女可能是個歷史上的特例,也許不是。看看古典文獻,好像青春期一到,人就成熟得了不得的現象很多,甚至12-3歲就能感悟人生的也有。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那些作者本人並不是那個年齡段。也就是說,這可能是當時的社會對這個年齡段的人的看法。從這個角度看,小青女可能確實是個特例,因為她的成熟是用她自己的筆表現出來的。
還有一種可能性是,當年的孩子們受教育的過程中就是要對人生、前世後世進行重大思考。從5歲就開始思考,到了15歲就已經成了哲學家了,18歲就成佛了。
看看西方的青少年,基本上都是20出頭才讓人當回事。25歲能出重要作品的就已經算是天才的範疇了。青少年也有干成年人的事的,主要是戀愛、迷惘,也寫詩,但是除了成年以後出了名的,基本上被視為青春期的產品,自以為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弄不好還讓成年人作家幽默上一番,變成了喜劇的諷刺對象。當然,也有真悲壯的,那主人公也是以天真純潔或者幼稚無知的姿態出現,展示的是社會的複雜性,很少有真老於世故的。
再看大學生,18-22歲。記得我在這裡說過他們是小屁孩兒,有人反駁說他們已經是成年人。我天天和學生打交道,而且看着他們在大學本科、碩士、甚至博士生的過程中一點點地變化和成熟起來。在我眼裡,18-22歲的有不少有潛力的棟梁之才,但是畢竟還不是。我和家長們的視角不一樣,我不大會覺得我的學生忽然一下子長高了,會說幾句大人話了,就忙着崇拜他們。
從現代歷史上看,學生運動在西方,好像很少有中國的學生運動的重要地位。遠了不說,英國法國等60-70年代的學生運動,到了現在看看不過是一場帶有浪漫色彩的荒誕戲。到了90年代,人們津津樂道的是他們當年多麼煞有介事地崇拜中國的偉大領袖,學生領袖如何在大學校長的辦公室地上做愛,吸毒。總而言之,還是一群有勁兒沒處使的青少年。
不久前,學生們又運動起來了,這次是為了國際事務。英國各個大學的學生為此對學校提出談判條件,否則上街遊行罷課示威。不過,有記者去他們鬥爭的前線採訪,發現有的人都不知道他們自己到底是在為什麼而鬥爭,把兩邊立場弄顛倒了的有,提出漫無邊際的條件的也有,甚至有人借這個機會要求給自己提高打工工資。旁邊有成年人跟他們理論,那個沒有邏輯才讓人長見識。聽說有的家長不幹了,我們拚命賺錢讓你上學,誰讓你去遊行罷課了,考試不及格,看我怎麼收拾你。結果,這次時間不夠長,大學也沒有因此而停課,學生們鬧騰幾天就散夥了。我想,對於這些學生來說,將來長大了,也算是他們一次參與社會的經歷。可是沒有人會真以為他們為社會做出了多麼大的貢獻,歷史書上也不會對他們的行動大肆宣揚。
再看中國,五四以來的學生運動,被賦予了空前的歷史意義。注意:我這裡沒有維護政府角色的意思,孩子不聽話是不是就得受那樣的暴力待遇?這個恐怕沒有太多的人能夠想得通的。當然,不妨礙有人願意就這個角度爭論下去。
但是,我這裡要說的是社會對青年人的期待問題。一項重大的歷史和政治變革的使命,難道要讓學生來完成?18-22歲的?為什麼在西方大學生就沒有那麼大的威力,到了中國就有了呢?我覺得這裡面有很深層的中國社會中親子關係的背景。在中國,子女是希望,家長沒有多老,就覺得自己的使命到頭了,盼着搖籃里的孩子能夠延續自己未完成的幻想。家長聽到孩子說上幾句頗有哲理的話,尚不知孩子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為什麼那樣說,就開始激動地認為孩子能掌管天下大事了。更不要說上了名牌大學,真了不得了,你要是跟家長說你孩子來當國家總理吧,這家長都不會拒絕。
比較有意思的是,很多華人家長對歐美教育津津樂道,覺得能夠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拿孩子當大人對待,親子關係更為平等。可是,往往被忽視的一點是,這種親子關係實際上是要求家長的花更多的心思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家長是表面隨意,實際更強勢。不過,很多歐美的家長往往在這個教育過程中沒有能力實踐這種強勢,孩子就變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小流氓。當然,上了正經大學的,還不至於那麼差。但是,總體上,大學生在社會上的形象是,一個聰明、有前途,但是沒有謀生能力,沒有管理經驗的群體,離擔當歷史使命還早了去了。
總之,當孩子們忽然說起大人話來,先不要忙着討論他們當總理的事兒。建議家長們趕緊去廁所洗把臉,冷靜冷靜。嘿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