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十?)年前出版的鄭浪平的《中日戰爭史》(上下集)已說得很透了。就是說蔣故意把戰場引向沿海以逐步西退從而避免日本效蒙古的兜督將軍,而日本因為少壯派先斬後奏,對中國缺乏全局的戰略,結果被蔣引進了war of attrition的圈套,耗了資源,不得不對美開戰以保障能源線路云云。
在這個話題上,記得老萬說過一句頗獨特的話,說中國當初應該與日本拼,力保中原,象蘇聯抵抗德國那樣。他的理由是一旦中原被外族侵占,中國就永不能靠自力恢復了。
從歷史上看確也如此(明的起義也要等宋亡後90年),若非美國搭救,中國就亡了。如果美國不狠砸日本以兩個原子彈以使蘇聯紅軍失去了繼續南進的理由,恐怕東北華北都會走冷戰後的東歐的路。正因如此,中國雖是二戰的贏方但贏不得地位,外蒙仍被割掉。(從這一點上,不難引申出,新中國是不得不去打韓戰的結論,否則雪不了二戰之恥。)
問題是,中國當時真有能力傾全國之力與日本在中原拼命到底並能不亡嗎?現在的很多關於中日戰爭的戰略的看法,在共產黨方是毛的‘持久戰’,在國民黨方是鄭浪平和西岸所轉的蔣的‘以空間換時間’,其實都是眾口一詞的說那問題的答案是‘不’,但果真如此嗎?當時的有些戰役中,中國的失敗,與其說是打不過日本,倒不如說是缺乏戰爭意志引起的,九一八是最明顯的例子。盧溝橋事變前後宋哲元的首鼠兩端也是華北潰敗的一個原因吧。
puzz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