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客觀唯心主義遇到主觀唯心主義:邏輯,認知和不存在性 |
送交者: 真是好玩 2010年12月19日18:42:59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
這是對當初孟,燈二位同學討論的一點感想。起因是孟同學在闡述邏輯時,引用了據說是古代一位希臘哲學家和一位印度高僧的對話。而且還據說這次對話,是東、西方文明在古 希臘哲學家:你見過佛陀嗎? 印度高僧:你見過恆河嗎? 我不知道這位希臘哲學家是誰。要是只籠統說是西方的哲學家的話,我看他很像是十八世紀從英國來的伯克利先生,呵呵,就是我們常說的貝克萊主教啦,他的名字就是Berkeley。 當年本人剛學哲學的時候,想到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既然同屬唯心主義一家,彼此間的溝通應該不成問題。沒想到相互捏起架來,居然也不遑多讓。當年,還聽說,沒有在哲學上受過系統教育的人,一般都相信唯物主義,或者說思想中唯物主義成分比較多。這給我的印象卻是,信奉唯心主義的,應該都比較牛。果然,這東西方文明第一次交鋒,居然雙方都派唯心主義者打首發,可見唯心主義的理論,還真是深不可測啊。 看人家說話嘛,當然不能光在人家遣詞造句上打轉。雖然本人還特別喜歡從人家詞句中抓住一些好玩的地方,調侃一下。想到這裡,使我記起了若干年前和一位高人的對話。呵呵,當時我不知道他是高人啊。我們說起食堂的麵食,他說都很好吃,舉了若干種,其中包括棗餅。我反駁道: 包子,糖三角都好吃, 話一說完,即感不妙,因為他完全可以反駁: 包子不就是一坨面夾點肉,糖三角就是一坨面夾點糖嗎? 那我這邏輯,可就慘了。不料他略一沉吟,然後問我,你是不是說,棗餅裡面,面的味道沒有改變?我當即稱是。事實上,這也正是我應該表達的觀點。事到今天我還感嘆,高人就是高人,果然看事,要遠一着。 呵呵,扯遠了。讓我們看看,這裡哲學家和高僧在說些什麼。第一段對話比較簡單。應該只有兩種可能: A。如果你和你父親都沒有見過佛陀,佛陀便不存在。 A明顯不應該是這位哲學家的意思。人家哲學家,不至於說話如此荒謬。如果他只說,“如果你沒有見過佛陀,佛陀便不存在”,可能性還大一些,不應該莫名其妙地又把他老爸扯進來。所以應該是用“你父親”代表一切其他的人。如果哲學家的大前提是“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話,那麼他的推理,從邏輯上是沒有毛病的。他推理的問題,是大前提是否為真。而這一點,是關於這種思想體系是否合理的問題,不是邏輯問題。 那麼,這位高僧的意思又是什麼呢?就我能夠想到的,應該是下面三種可能: I。 如果你和你父親都沒有見過恆河,恆河便不存在。 I是對A的直接反駁。如果A是哲學家真正的意思,當然高僧全勝。但是勝得不大高級。因為哲學家的意思,應該是B而不是A。所以對高僧的反駁,我們應該從II和III來考慮。從經驗主義哲學來看,II還是有些道理的。就是說,如果你們那裡的人都沒有見過恆河,恆河對你們那裡的人來說便不存在了。(如果兩方一直處於隔離狀態,恆河的存在與否,對西方沒有任何影響,所以西方人認為它不存在,不會產生任何後果。唯心主義了啊。)但事實上恆河卻是存在的。但是這只是部分地反駁了B。因為B可以,而且應該解釋為對所有人。而III呢,前提是假的。世界上確實沒有人見過佛陀,但是確實有人見過恆河。所以III對B,也不能構成有力的反駁。 (待續)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09: | 多了?少了?還是夠了? | |
2009: | 炸糕:糯米洗淨,入電飯煲, | |
2008: | 請教!先謝! | |
2008: | 太快太茫然了,今天是哥哥上班的最後一 | |
2007: | 陌路北京行: 5)八月十五十七圓 | |
2007: | 林彪問題研究主線《三》《四》 | |
2006: | 《“收穫”王朔與孫甘露對話》連載 15- | |
2006: | 從牛P想起的 | |
2005: | Turn on (小說) | |
2005: | 罵完主流經濟學家後怎麼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