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河: 從“真正的北京人”想到 |
送交者: 幼河 2011年11月04日00:31:28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
從“真正的北京人”想到 真正的北京人是將近七十萬年前的北京猿人,或至今一、兩萬年的“山頂洞人”。不,不太確切,發現他們化石的地方是北京郊區周口店。他們還不能算是“標準”的北京人。您看,我這兒臭顯擺那點可憐的地理知識呢,要不然就是故意打岔,瞎侃。可是誰能算是“真正”的北京人? 清朝定都北京時,這城市已經具有相當大的規模,後經過民國,到中共在此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那時這個消費城市的人口是多少呢?幾百萬?不得而知道,反正比現在的一千多萬(加上民工更多)少得多。可以這樣講,現在北京居住的人當中,好幾代都在此土生土長的人不多。能有個五分之一?我父母浙江海邊長大,後居住在上海,1950年代初調往北京工作。我和妹妹在北京出生,學的一口“京片子”。如果按哪兒出生就算哪兒的人(美國是這標準),我和妹妹是北京人。 我16歲“上山下鄉”,在“北大荒”一待就是九年多,還能算北京人嗎?我到美國都有二十多年了,北京口音雖然沒改,可我在北京之外生活的年頭兒已超過在北京居住的日子。我現在只能說“我曾是北京人”。 我太太10歲從上海移居北京。如果按“美國標準”,她是上海人。可她在上海也就待了十年,而且還是近郊的地方。她在北京生活了26年,也學得一口京腔。現在我們倆口子到美國刨食吃來了。不過她認為自己是北京人,因為活到現在,在北京居住的時間最長。這樣,我們又有個是否是北京人的標準——居住時間長短。這好像更合乎邏輯。 我父母三十多歲來北京,一住就是五、六十年,再也沒離開過。他們該算北京人了吧?不過他們很多北京土話聽不懂。在家裡交談都用近似於閩南話的“老家話”交談。他們還不喜歡麵食,欣賞不了北方的冰雪。您說連北京土話都聽不懂的人能算標準的北京人嗎?可是您知道,語言、口音這東西一旦到了成年就很難學,很難改啦。看來北京人是不能以居住時間長短為標準的。那北京人的標準能按一個人體現的“北京文化特性”來衡量嗎? 我女兒在北京出生,長到9歲到美國。在這個獨生女身上體現着“外地人”很不喜歡的“北京人”的特性——優越感,不肯吃苦,一口挖苦人的京腔。現在在美國生活十多年了,已滿口英文,但北京人的勁頭子還很典型。我在想,其實女兒所表現出來的是一種膚淺。如果北京之外的人們因為一些北京人身上表現的膚淺來詛咒北京,那是不是一種成見呀? 算啦,也別非得找個什麼標準來評價北京人。北京現在已經是個超大的城市,人口極度膨脹。鑽進來的人們在其文化薰陶下或遲或早“近墨者黑”。不過我體會很多特性都有着兩重性。比方說北京人的“皇民”勁頭。這您還不能用簡單的好壞來評價。 有些個網友說到北京人的壞的種種,其實那不是在北京才看得見的。哥們兒,您說的那些個壞事在外地就沒有嗎?很多個不道德的事情不能算北京人的特性。同時,所謂特性也是隨着時間的推移不斷改變的。 北京過去因為是個傳統的文化城市,圍繞着這“傳統的文化”,那會兒北京人有其特性,動不動講求“禮數”。上海是個典型的商業化城市。自從1840年後那就是對外聯繫的窗口。所以上海人所表現出來的特性就是“經濟頭腦”。 東北自古就是“鬍子”出沒的地方。那兒的特性自然是講究哥們兒義氣。老實講,這“哥們兒義氣”到了當官兒的頭上就是“結黨營私”。東北太講究哥們兒義氣,那兒的腐敗就不得了,一挖就一串串的人受牽連。而這種腐敗反過頭來又制約經濟的發展。我在東北九年多,對東北人的特性還是有點了解。別的地方呢?沒去過,說出來也是道聽途說。免了吧。 如今北京在像中國其他超大城市一樣膨脹,人口越來越多。回國和老友們聊天時,他們也說到北京人的特點。分析起來,在北京有家的,也就是父母在北京,自己在北京長大的孩子,在各方面都比不上“外地”闖進北京打天下的年輕人。北京的孩子們被認為是“嘴上功夫行”,“什麼事情都靠家裡的親朋好友給辦”,“當寓公的主兒”。我想想確實是這麼回事兒,我在北京的好友們就是這麼客觀地說的嘛。北京的孩子們為什麼比不過“外地人”呢?因為他們有依靠,有退路。而到北京闖天下的年輕人可沒有土生土長的北京人現有的好處,比如住房。那他們不比北京的年輕人能幹能站住腳嗎? 我在想,等他們在北京站住了腳,不斷地開拓了自己的事業,他們就算北京人啦。北京人的思想意識實際上在與“外地人”不斷交匯中潛移默化改變着。其實這挺好的,北京就得不斷地注入新鮮的活力。那是不是說,北京人的特性也極大的改變了呢?短時間內還很難說,特別北京文化城市的氛圍多少還有點兒。這樣說來,北京和上海還是有些差別,上面已經有所歸納。 有人說上海人是精明有餘,魄力不足,特別適合做領取工薪的“高級白領”,而這一特點多少年來一直存在。北京人呢?以後還真不好說,因為北京各式各樣的人都有;文化氛圍只是在很少的一部分人(似乎都是些文化人)中有所體現,他們或許在人口比重上比別的城市多點罷了。那些“嘴上功夫行”,“什麼事情都靠家裡的親朋好友給辦”,“當寓公的主兒”呢?這些年輕人就算比例稍多(能有20%-30%),也屬於沒落之流,根本無法和“外地人”競爭。那些不怎麼看得起“北京人”的“外地人”終歸會成為北京人,因為他們畢竟在北京生活、工作;他們能體現出了的就是能幹二字;他們和上海“高級白領”們也有差別,“不安分”的主兒很多,敢闖。我看到一句話是這麼講的:“征服北京的不是北京本地人,而是來自五湖四海的各路神仙”。那他們“征服”了北京,就成了北京人了唄。 哎,離開北京太久了,說不出個所以然。讓別人來歸納北京人的特點吧。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0: | 看了美國國家芭蕾舞團到古巴演出的片段 | |
2010: | 老胡同學厲害,還有看別人真槍實彈的經 | |
2009: | 厄。。 | |
2009: | 西岸轉來的關於中日戰爭雙方的戰略對比 | |
2008: | 無為: 讀聖經就是聆聽神說話 | |
2008: | 問一個很嚴肅的問題, | |
2007: | 北京的天氣 | |
2007: | Sex與科學 (續) | |
2006: | 【攝影賽】動植物類第三名:《嫩黃瓜花 | |
2006: | 【攝影賽】動植物類第二名:《鮮花》,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