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红树林
万维读者网 > 五 味 斋 > 帖子
人为什么活着?
送交者: 一草根 2006年02月07日09:59:07 于 [五 味 斋] 发送悄悄话


人为什么活着?


看了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文章《为什么活着?》(附在后面)。让我说不出一句
话来了。我为现在的青少年感到深深的不平和不安。

“人为什么活着?”这曾经是一个令人自豪得意的问题:人活着就是为人民服务
,就是建设祖国,就是要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雷锋同志就是我们的榜样。

但是这个世界真是变化太快,到了现在,“人为什么活着”竟然成为了一个沉痛
而危险的问题:凡是认真提出这个问题、内心认同这个问题的人,思想心理上已
经结成了厌世忧郁痛苦的大疙瘩,很可能有自杀的倾向,大家需要对他们特别注
意了。

还好,大多数人并不在意为什么活着这个敏感而危险的问题的,只有一小撮神经
易于过敏的人对这个钻牛角尖的问题感兴趣。我也曾经属于这一小撮。

我们是系着红领巾、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天天向上、朝气勃勃、快
乐、轻松地成长起来的。对于我们来说,活着就是为了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而奋
斗,清楚明白。所以我们活得踏实而痛快。就是文化大革命和农村插队的人生动
荡,对我也没有产生任何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八十年代初到美国来读研究生时,
那也是为了振兴中华而来的,刻苦努力自然不在话下。

但是祖国改革开放现代化走上市场经济道路以来,整个社会全体人民向钱看,共
产主义的理想眼见着成为幻想。世界上建立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阵营几乎在一夜
之间瓦解了。这些社会的巨大变动使得我们这代人遇到了根本性的信仰的大坍塌
。但是大家很快地适应了现代化着的新环境,大多数人从信仰共产主义转变到什
么主义都不信了。但是我却真没有听说任何人因为这个信仰的大崩溃而自杀的。

记得那时我正在攒我的博士论文,这个“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一下子蹦到我的
脑袋里,紧紧地缠上了我,面对着向钱看现代化的现实,我回答不出来我为什么
活着。这让我寝食不安,无法集中精力琢磨我的论文。我认真虚心地请教周围的
同学和朋友:“你为什么活着?”直问得大家都认为我得了神经病。大概过了一
年多,我渐渐琢磨出门路,平静了下来。

“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问的不好。既然被生了下来,于是就只得活着。问
题应该是:“人应该如何活着?”我认为,人活着就不能只是为自己,还要尽力
为大家、为社会、为别人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我仍然自认为是一个共产主义者,
虽然我不相信会有一个共产主义社会。但是,共产主义者的无私奉献精神,共产
主义者所追求的人类的理性,社会的平等、正义与公平,却是永远值得人类崇敬
和追求的。

中青报的这篇文章说:“25年前潘晓追问:‘人生的路呵,为什么越走越窄?’
当年,潘晓引发的大讨论,曾收到全国6万多封读者来信;而今,新浪网制作了特
别策划专题‘人生的意义大讨论:人为什么活着’,只有4600条网友回复。”

这可是很好的消息啊!要是新浪网上的网友回复再少一些就更好了,比如说,只
有100人回复,那就是太好了。这说明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适应现代市场经
济社会的人是越来越多的大多数了。要是变成绝大多数,在这个社会里活得不痛
快、有自杀念头的人就是极少数了。

社会环境变化了现代化了,于是人们思想意识习惯也要随着变化:适者生存,适
应了才能混的好,适应了才能活得痛快。这些仍然关心着“人为什么活着”的人
都是些不很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社会的人。这是问题的根源。

“在一切都被解构之后,被功利化之后,被娱乐化之后,没有人再追问意义,这
太严肃了。”而且太敏感了。太严肃、过于敏感、喜爱钻牛角尖、到处问为什么
的人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里是没法儿混得好的,他们大多是现代社会里的loser。
我虽然不是完全的loser,但是也是时时感到作为恐龙、odd ball的社会压力和苦
恼。

眼光短浅、庸俗、麻木、随大流却是现代社会里具有强大遗传能力的基因。

所以,在现代社会里,你要是真心地为了一个人好,希望一个人生活得快乐,比
如对你的子女、你熟识喜爱的年轻人,就一定不要培养和希望他们具有独立思考
的头脑、关心国家大事、关注人类前途、喜欢乱问为什么的习惯。比如,我就不
希望我的子女和我熟识的年轻人,成为像我这样长着一个喜爱穷琢磨的脑袋,与
市场经济现代化社会格格不入,与热爱消费的大多数人混不到一起去的odd ball。

这真是一个dilemma(二难推理):一方面你希望有能力、有正义感的年轻人具有
独立思考的头脑与关心中国和人类社会前途命运的普世思想(像你自己一样);
但是另一方面,为了他们能在这个现代化社会里混得好、生活得愉快,你又希望
他们随大流、不要成为odd ball(一定不要像你自己那样)。

2005-9-22


新闻分析(中国青年报)
为什么活着?
2005年09月21日 本报记者 包丽敏


  随着一声重物砸地的闷响,孟懿走上了一条自认“最少痛苦的路”。8月20日
,这位26岁的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博士生从7楼纵身跳下。
  他是父母眼中标准的好孩子,上重点学校,拿奥赛奖项,评“三好学生”、市
级、省级优秀学生干部,被老师树为其他孩子的榜样……
  但“完美”的人生显然没有成为他活下去的理由。他在遗书中写道:“自杀原
因:厌世,想偷懒,精神抑郁。”
  近半年来,不断有研究生或大学生自杀的报道:一周前,中科院一位年轻学者
跳楼自杀。更早些时候的4月,北京大学一位本科女生跳楼自杀;5月,该校心理
系一位男博士生跳楼自杀;6月,上海交通大学一位博士生跳楼自杀;7月,北大
一位本科男生跳楼自杀……
  “我列出一张单子,左边写着活下去的理由,右边写着离开世界的理由。我在
右边写了很多很多,却发现左边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写的……”4月自杀的北大女
生生前所写的一个帖子里这样写道。
  在跟帖中,一位网友回应她:“我也曾经认真地、反复地思考过生活的意义。
没有答案……”
  这样的情形似曾相识。25年前,“潘晓”追问:“人生的路呵,为什么越走越
窄?”
  “潘晓”曾经陶醉在一种“崇高的信念”中,“一种献身的激情”中,但现实
使之破灭。他问:“为了寻求人生意义的答案,我观察着人们……可没有一个答
案使我满意。如说为革命,显得太空不着边际……如说为名吧,未免离一般人太
远……如说为人类吧,却又和现实联系不起来……如说为吃喝玩乐……也没什么
意思。”痛苦中,“潘晓”曾想到了死。
  在“文革”后不久的那个年代,这篇文字给无数读者“触电感”和“震撼”。
但当年引起的全国大讨论如今已经远去。
  “在一切都被解构之后,被无厘头化之后,被功利化之后,被娱乐化之后,没
有人再追问意义,这太严肃了。”清华大学一位文学硕士生说,“如果你提这样
的问题,别人会觉得搞笑。”
  有意思的是,在网络空间,这样的发问却零星散布在诸多论坛里。“你为什么
活着”、“人生意义何在”,敲入这样的关键词,能搜索出数万相关网页。
  一家考研论坛里,一位辞职考研的网友追问:“我是否也该像当年的潘晓那样
发出感叹: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我到底在追求什么样的生活?”
  一个大学女生写道:“我默默地一遍一遍问自己:‘你到底为什么而活着?你
将用什么来证明生命的意义?’……让我知道我细长的手指除了抄作业,开饮料
罐,按遥控器,还能描绘出一点点生存的本色和壮丽!”
  当年,“潘晓”引发的大讨论,曾收到全国6万多封读者来信;而今,新浪网
制作了特别策划专题“人生的意义大讨论:人为什么活着”,只有4600条网友回
复。
  当生命失去依托,一些人极端地走上绝路。曾给马加爵做过心理测试的中国公
安大学心理学教授李玫瑾,从中窥探到:“当你了解马加爵真正的内心世界,就
会发现有一种必然的联系,即他对人生和生命的疑问。”
  “这种疑问从他中学时代就已出现,直至他杀人那一天,都没有人真正地给他
一个解答。”李教授说。她称自己经常遇到学生提出的类似困惑,但“大学里只
开专业知识课,政治课又离人生苦恼问题太远”,她建议,大学生“一定要好好
想想,你活着有什么意义?生命究竟是什么?”
  马加爵杀了别人,而更多的人选择杀死自己。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
调查显示,自杀已成为15至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上海市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去
年对3000名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调查表明,25%以上的被调查者曾经有过自杀的意
念。
  对此,北京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刘福源表示:“从根本上,我们要给孩子正确
的人生观教育,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活着以及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加强孩子的社会
责任感。”
  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学者认为,某种程度上,我们缺乏跟得上时代的人生观教
育,所谓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经没有说服力,而另一方面,过分功利过分娱乐的社
会文化让年轻人觉得虚无。“事实上,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都有待梳理和重建。
”他说。
  “你为什么活着?”你的答案是什么?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5: 请你深思生活中的十个问题
2005: 读《史》散记二:项羽的历史地位
2004: LA RIVIERE DU TEMPS (时间的河)
2004: 那天边的彩虹(6)
2003: "伊豆舞女"之山口百惠版(图)
2003: 一封不是情人的情书:挥之不去的情,忘
2002: 铁锤与铁块的对话(ZT)
2002: 很不错的问题...做完答案后建议你放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