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紅樹林
萬維讀者網 > 五 味 齋 > 帖子
中國文化壓抑個性發展
送交者: 謝盛友文集 2021年05月04日10:48:07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中國文化壓抑個性發展

馬克斯·韋伯(Max Weber,1864-1920)分析,自由的倫理理性化推動了以“紀律化”(Disziplinisierung)為表徵的“入世禁慾”的日常生活行為的條理化(Methodisierung),亦即為“除魅的世界秩序圖景”建造一套發達的形式技術,從而促進了社會理性化的發展,並具有實質理性性質。就是說,紀律一方面構成了社會理性化的技術基礎,另一方面,它又成為個人對自身生活進行全面組織和安排的技術;它是社會理性化與自由的倫理理性化之間的銜接點。

在韋伯有關社會理性化與倫理理性化的複雜中,個性與培養個性的天職是二者關聯和緊張的核心環節。在韋伯眼中,個性意味着一個人的尊嚴,它是人們的最終價值,意味着要按照既定的價值全面組織自己的整個生活。所謂的倫理理性化,亦即信仰與道德的高度統一,就是使信仰能夠落實在行動上,使信仰成為有效的信仰。換言之,只有倫理理性化才能使一個人獲得“個性”,這即是自由意涵的真諦所在。

儒家哲學主張“超越性”和“內在性”是統一的,這種統一性亦稱“內在超越性”,就成為中國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礎,它不僅是中國文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中西文化之間本質差別的精神根源。從中可見,西方宗教主張的“超越性”是一種本體論的信仰(ontological commitment),它為西方文化中“神人隔絕”確立了根據;新儒家主張的“超越性”和“內在性”的統一是在與“超越性”相對的意義上使用“內在超越”的,從而成為中國文化“天人合一”的理據。西方的“超越性”是以“弒父(俄狄浦斯)情結”(Oedipus complex)為表徵的“分”“二”的理路,意在隔斷傳統,除舊布新;中國的“內在性”是以“親親孝道”為體現的“合”“一”的理路,意在慎終追遠,薪火承續。其間的差別,洞若觀火,由此導致中西文化不同的發展路向。

基於中西方“天人合一”和“神人隔絕”的文化價值觀,中西方文化差異集中體現在中國的集體主義和西方的個人主義。由於所接受的文化不同,會形成不同的人格特點。個人主義主要表現為個體信仰自由、平等,想要按照自己的意願實現自己的願望和興趣,通過自強、自立、競爭和創新來實現。中國奉行的是集體主義思想。集體主義主要表現集體永遠優先於個人,社會中的個體相互依賴,而且社會鼓勵大家相互依賴,先考慮集體的利益,要顧全大局。

在中國的文化里,是把“人格”視為一種“做人”的方式,是屬於道德規範的範疇。集體主義更加強調的是“為人”,而不是獨立性。尊崇個人主義的社會,人際關繫結構是相對鬆散的。個人主義更注重“我”,而不是“我們”。西方的“自我”是純粹的“個我”。在西方人特別是存在主義者眼中,作為個體的“人”只有從其所屬的各種社會角色和關係中跳出來,自我的“存在”才會浮現,才算是真正的“自我”。自我只包括他自己,是真正的個體自我,即個體對自己的自覺與反省,並不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其他的親戚朋友等。一般個體的人格相對來說都較獨立,對“自我”都是比較清晰的、穩定的、相當有組織的、有邊界的和理性的,且大部分是反應一個人真實狀況的。

尊崇集體主義的社會,人際關繫結構相對來說比較緊密。中國文化里的“自我”是幾乎沒有純粹的“個我”。中國的社會是一個“關係社會”,每個人都處於一定的“關係網”中。中國文化一貫主張“人是關係的存在”,中國人的自我里除了包含“個我”,還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其他的親戚朋友等。假若一個人沒有與他人有社會聯繫,沒有獲得某種社會角色,那他就沒有真正的“自我”。費孝通在《鄉土中國》裡曾提到:“中國社會的關係就像是一個差序格局,以已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繫成的社會關係。不像團體中的分子,都立在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紋一樣,一層一層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 [1]圈內部的成員就像波紋,你有更親近的圈內部成員,他們組成的圓圈離你就越近,維持比較好的關係。相比於西方人來說,中國人獨立性較差,具有較大的依賴性,特別是對於圈內部成員。

西方人所持的觀點是不自由,毋寧死。西方人無論在思想上還是行動上都追求自由。他們倡導人們自己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按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來進行生活,有權不按常規生活。西方的自由體現在方方面面,有言論自由,人民可以有權發出自己的聲音。對於中國這樣的集體主義社會來說,生活方式不是個人決定的,集體主義不強調個人的立場。在集體主義中容易形成依賴的人格。中國人做事是被很多事情束縛住的,往往在做事情之前都是需要考慮過他人的感受,他人的利益,三思而後行的。

中國人習慣將人的社會性作為確定一個人之所以為人的主要依據,而人的社會性差別很大。因此,在這樣的傳統文化里生活的人很容易養成等級觀念。而西方人傾向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追求生命的權利和追求自由的權利,西方倡導“天賦人權” 。

中國家庭教育中智育是最重要的部分,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教育內容是不平衡的。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甚至提早給孩子補習各種上學的內容,不考慮孩子的意願,強行逼迫孩子去學習,生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樣就減少了孩子玩耍的時間,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受到限制,很多情緒、情感得不到正常的釋放,這對孩子日後的人格有着消極的影響,孩子的內心是壓抑的、孤獨的。

西方家庭大多採取民主型教育方式。在家庭里,孩子被看作獨立的個體,他們尊重孩子的個性和權力。親子交流頻繁,給予孩子適當的關注,關注孩子的成長。遇到問題,會和孩子溝通商量,尊重孩子的想法,讓孩子有家庭參與感。這種家庭教育方式會使孩子形成積極的人格特徵與品質:積極樂觀、獨立、謙遜、善交際等。中國家庭大部分採取權威型教育方式。權威型的父母控制着孩子的方方面面,不怎麼考慮孩子的感受,只從父母自己的主觀意見出發,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看法和認識,孩子必須要按照父母的認識和意志去活動。

中西教育在教學目的上有着較大的差異。中國更多採用的是應試教育,採取考試的形式來選拔人才,所以學校培養的是學習型人,並不注重培養創新型人才。在這種教育方式下的學生缺乏實踐和創新的能力,許多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受到限制,思維不夠活躍,想象力也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西方比較重視培養學生實踐和創造的能力,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同時也注重學生的合作精神,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重視學生的認知能力及做人、做事、合作交往等多方面能力的養成。

在尊崇個人主義的西方文化中,重視個人價值,推崇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實現個人利益。因此激發了個人的主動進取精神,這種提倡個性、強調個人自由發展的社會文化推動了人格個性的擴張。而這個擴張的個性使得人們勇於表現真實的自我,形成了開放的、合作的、創造性的人格。而中國是尊崇集體主義文化的,集體的價值是高於個人價值的

參考

[1]http://ww2.usc.cuhk.edu.hk/PaperCollection/Details.aspx?id=7498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0: 重磅,2019年12月在巴黎郊區的一個新冠
2020: 請pifu01博士來解答我的疑惑,風動,幡
2019: 沒到54都說54。到了54,卻沒人說54。54
2019: 五四百年祭
2018: 據說黨已經開始對基督教下手了,教皇怎
2018: 【七絕】翩翩
2017: 5月4日中國官方公眾號發表評論,重新澄
2017: 說說“希臘文明”----子虛烏有
2016: 這才是魏則西死不瞑目的真正原因
2016: 免疫療法和靶向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