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儿去游记:想起尼克松吃鸡舌头那事 |
送交者: 玩儿去 2006年05月06日09:54:16 于 [五 味 斋] 发送悄悄话 |
一九七二年二月二十一日,理查德-尼克松来到中国。 到访时,我正上中学。从小受党的教育,打倒美帝国主义是每个中国人的心愿。没承想,美帝国主义的头子访问中国,学生们如临大敌,不知所措了。教室的小广播里传来校长声嘶力竭的叮咛,万一在大街上撞上美国代表团,一定要“不悲不亢”。什么糠不糠的,小孩子根本搞不懂,急得校长直解释,不悲不亢就是遇见美国人,不要主动握手;人家给糖吃,就说家里有得是。虽然那年月我们一年到头也没糖吃。 二零零五年六月的一天,我去了尼克松图书馆。 进了图书馆的院子,满是白发苍苍的妇人,看来尼克松小时候还很招姑娘的爱戴。偶见外国游客,都是中国面孔,不用说,尼克松作为第一个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还深深地留在中国人的记忆里。 在一个黑人小伙子讲解员的陪伴下,我走进了尼克松家的板儿房,中国领导人管这叫故居。小伙子西服革履的特精神,还没张口说话,只往屋里的壁炉前一站便弄出浓重的庄严气氛来。他用手一指说,“这儿就是尼克松儿时玩儿乐器的地方。他会六种乐器,要不是后来从政耽误了,差点儿就成为音乐家”。美国人常教育自家的孩子,如果你什么都不会,将来就只能做总统了。现在看来尼克松是个例外,至少人家还会玩儿几件乐器,你说是吧。
展厅里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这群一比一的铜雕了。左起:勃列日涅夫(前苏联)、赫鲁晓夫(前苏联)、周恩来(中国)、萨达特(埃及)、梅厄夫人(以色列)、毛泽东(中国)、丘吉尔(英国)、戴高乐(法国)和阿登纳(前西德)。 “能照相吗”?我事事儿地问旁边戳着的一个讲解员大妈。 “当然可以,但不许用闪光灯”。 我一边拍照,一边忍不住窃笑,不知咋地,这时候想起了“关公战秦琼”的段子。虽说大腕儿们都是一个朝代的人物,可活着的时候他们光顾着彼此较劲啦,愣没机会聚在一起唠唠嗑,开个PARTY什么的。死了,死了,凑一块堆儿了。
这车是尼克松登基时用的。我围着它转了好几圈儿。你看那槽帮瓷实的,足有一拃多厚,别说手榴弹啦,就算霍元甲蹿上来也能抵挡一阵子。
“来来来,吃一口鸡舌头”,我站在周恩来给尼克松夹菜的大照片前乐出了声。当时社会上盛传,国宴上用二百多个鸡舌头给尼克松爆炒了一盘小菜,吃得他呀赞不绝口,就差张嘴儿打鸣儿了。可这美丽的传说后来愣被钓鱼台总厨师长给一口回绝了。厨师长在他的回忆录里是这样记录当天菜谱的: 冷盘:黄瓜拌西红柿、盐火局锅鸡、素火腿、素鲫鱼、菠萝鸭片、广东腊肉、腊鸡腊肠、三色蛋。 这个女人,不一般。瞧她看那身段儿,那气质,真真儿的国色天仙,资深美人儿。第一夫人穿西装陪伴尼克松观看《红色娘子军》,当时也算一段饭后茶余的闲话。在那革命的年代,全国一律中山装,西装绝对是稀罕物,哪儿像现在臭了街,连捡破烂的都穿西服。如今的年轻人可能还没见过国母的风采吧,我特意从展厅翻拍过来的照片,供大家一阅。
我正在尼克松的墓地瞻仰,只见旁边绿油油的草坪上摆起了座椅。红花,绿草,白椅子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本打算走了,可好奇心的驱使,我还是留下。等啊,等啊,您当怎么着,随着一阵“当-当当当,当-当当当”的婚礼进行曲,墓地开始了娶媳妇。美国人就这点好,没什么传统,离墓地近点,觉得是福份。正像报纸上卖房广告所炫耀的那样,“此房环境优雅,后门直通墓地”。
尼克松被水门事件弄得焦头烂额,最后被整下了台,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弹劾的总统。不过,宰相肚里能撑船,总统不当了,照样儿给世界留下个蒙娜丽莎般的微笑。 “我举起手臂做最后的致意,我微笑,我挥手告别(摘自尼克松回忆录)”。
得,总统起驾了,我也该拍屁股回家了。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05: | 翟老七又喝高了:---论“变态音乐”兼 | |
2005: | 铁狮子胡同的故事(3) | |
2004: | 定风波--春晨即景 | |
2004: | 母亲节-写给我曾经的婆婆 | |
2003: | 回忆祖国的面 | |
2003: | 永遠的面 | |
2002: | 高晓松和他的倾城之恋 | |
2002: | ZT 高晓松传奇式闪电婚姻已成追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