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国都会到北京拜见亲朋好友。然而在过去几年里,每次能够约见的人越来越少。不是朋友少了,而是交通愈发不便。无论是坐出租,还是做私车,无论什么时间,都会堵车。司机怨气大发,看谁不顺眼就按喇叭。我虽然练就了随遇而安的好脾气,也感觉北京的路面交通成了显患。懂行的人说,北京一年修了多少多少路,就是为了方便交通 , 还是人太多,发展太快,基础设施跟不上啊。可是,在两眼发直地盯着计价器不断跳字儿的时候,我难免要活动活动大脑,北京交通难道真的没治了?
到伦敦来玩儿过的中国人中很多都对伦敦的城市道路感到不屑一顾:这是什么破地方,马路都那么窄,才两车道。看看北京上海,四五辆车并排开,多气派!伦敦人口大概和北京差不了太多,城市的摊子也铺得大。环线和高架桥肯定没有北京多。可是,看看伦敦司机怎么开车?绿灯一亮,扬长而去,够威风吧。
怎么回事?
问问伦敦市长肯 .利文斯通,相信他不会向你介绍怎么修路造桥。相反,他可能向你炫耀他是怎么变着法儿地玩跟汽车过不去的把戏。几年前他提出了一个方案,收进城拥挤费。这个举动吸引了无数的猜测和批评。甚至有人说他盗世欺民,借改善交通敛财。这个政策也吸引了其他城市的眼球:伦敦不成功,没人敢动。事实证明,每天进城的汽车少了,拥挤费收入用来增加公共汽车车辆和线路。市长亲自上广告,展示公交到底有多酷。后来,开车的人少了,坐车的人多了,伦敦交通得到了大大缓解。嘿嘿,拥挤费又涨了。
但是,这只是伦敦跟汽车过不去的一个最招人耳目的举措。漫步伦敦街头,你会在各个角落里找到给汽车设下的"陷阱"。
首先说道路。伦敦道路狭窄,两边还要停车,往往是中间两辆车必须小心翼翼才能交错而过。行人过马路有斑马线。斑马线不是为了红绿灯准备的,而是不管有没有车,行人可以随时过。只要有人在斑马线上走,所有的汽车都必须停下让路。记得一位行为艺术家从伦敦大街小巷爬着走,如果没有没有这些斑马线的保护,他恐怕早就成了行为艺术的先烈。供行人过街等候的街心岛很宽,常常是在路口占去了三分之一的路面。宽一点的汽车要放慢速度,调准了方向才能过得去。这个设计里面有阴谋,就是要给汽车捣乱。到了行人比较多的地方,路中间还有迫使汽车放慢速度的鼓包。你就是坐着豪华房车,它也会提醒你,这世界上还有别人,而且不是所有人都欢迎你。
再看看停车。伦敦市中心的停车场不多,汽车多半要停在路边。停车费很贵,根据路段价格不一样。最贵的路段不是按小时,而是按十五分钟,二十分钟报价。市中心的工作"单位"一般不提供专用停车场。你买得起车未必交得起停车费。很多伦敦人会告诉你他的汽车只是为了开着去买菜。检查违章停车的人是司机的最恨。他们只会开票儿,不会说话。任凭你在他面前翻筋斗,甚至说你跟如来佛认识,他也不会多看你一眼。违章停车罚款很厉害,动辄五十镑一百镑,把你挨了一年又一年,辛辛苦苦省下的那点儿水电费一下就给罚个精光。
又不好开,又不好停,那还开车干什么?多数伦敦人出门能走路就走路,能坐公交就坐公交,汽车不是首选。
最后再谈发证。在英国获得驾照不容易,考个十次八次过不了关的大有人在。不该笑他们笨,而是考试极其严格。听说你要像一个傻子一样地、小心翼翼地把所有的要领不无夸张地表现给考官,让他们知道你不但记住了,而且活学活用。上路的司机都是交通规则烂熟于心、开车要领变成本能的老手。这样,就不会出现什么杀手、潮手。当然,这背后还有一个大阴谋:这么严格的考试,钱花得多、时间搭得多。真正能在路上跑的人数自然相对较少。
北京这么堵车,奥运会时怎么办。问过的所有人都回答:那好办,单双日子单双号;小排气量别上街;实在不行就奥运期间不进城。这些行政手段为了让北京办好运动会,不在外国人面前丢人。可如果我们想取悦的外国人是连自己爹妈都看不顺眼的棱子呢?这里不是说外国人坏话,而是说关上门还要过日子,北京交通应该造福北京居民。
越来越多的快速路和高架桥,反而吸引了更多的人买车上路。交通便利不了几天,路桥就从城市经济的血脉变成了上吊绳。市政府把为汽车服务的思路调整成跟汽车过不去的思路,或许反而有助于缓解交通。把省下来的路桥建设费,用于发展公交,让领导们能坐地铁上班,岂不也很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