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个朋友酷爱旅游,西藏,敦煌,南美等都去过了。我的结论是: 要想把他逼疯,就让他参加大巴游。那朋友崇尚的是自由地,不受时间限制地,有品味位地享受自然风光和城市风情,他曾背包游西藏,也曾在欧洲街上的小咖啡馆外慢慢品尝咖啡,细细观赏过路行人。 他的旅游一定要在严谨的计划下,随心所欲,而我们的大巴游正可谓最无自由和个性可言的,而且还难免节外生枝 (请容后叙)。我断言,他要参加我们的大巴游,非揭竿起义,或发动暴乱不可。
我们乘坐的是一辆陈旧的大巴。本来我对大巴及它们的新旧没什么概念,但一路看下来,与其他旅游团的大巴比较,还没看到过比我们这辆更旧,更矮和更窄的。但是这辆大巴除了外观比较寒酸外,并没有让我觉得有什么其它不好,它具有一个正常大巴应有的一切功能,行驶正常,路上没抛过锚,有空调,座位可以半倒下,有脚踏,有窗帘可以遮阳,有厕所(不让用)。只要不把它称为“豪华大巴” ,你也就挑不出什么毛病了。为了减少成本,租这样一个大巴也实在是无可厚非的。
大巴有四十八个座位,但此次只有十几个“风情游客”,很松快,可以随意调换座位或横躺翘脚大睡。幸好还凑了十几个人,据说人太少会有取消的可能,那样我们只好改游其他路线了,比如东欧什么的,退钱可是不大容易地。
淡先生一向目光犀利,他很快把车上的人以家庭为单位分成了几组。 而我混混浊浊的老得向淡先生确认某些太太和孩子的归属,其实只有三几个太太,和三几个孩子。车上的其他人都是从德国参团的,有上学的,工作的,探亲的,只有我们不远万里来到德国。
有意思的是,除了我直接称呼导游的名字,别人都直接叫“导游”, 我不知这样是不是不太礼貌,还是欧洲方面就是这样称呼。直到有个意大利“地陪”称导游为“X导”,我才发现了这是个最好的称呼,亲切而不失尊重,还让人有联想的余地,从此我就沿用这称呼直到旅游结束。
车上的人居然互相也不称名字,也不自我介绍,导游开始也不叫名字,提到某人时都以先生的姓和居住地称呼,比如,吉林的W家,四川的M家,我们是加拿大的淡家。认人和认路一样,对我是个巨大而艰难的挑战,我先把看起来般配的男女 搭配了一下,结果基本是乱点鸳鸯谱,看起来很合适的搭配,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虽然我对家庭的搭配有些混乱,但一旦搭配好了,我就发现“幸福的家庭都是同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们车上的家庭都应该是幸福的家庭,它的基本结构是,有太太的,小事听太太的,有女儿的,小事听女儿的。当然了,旅游途中能发生什么大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