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拧昨天谈到的女子18岁就能大彻大悟,引起我的深思熟虑。虽然老拧觉得又是扯了他的头发丝,但是我这里说的是一个比较严肃的话题:一个社会对于青年人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
小青女可能是个历史上的特例,也许不是。看看古典文献,好像青春期一到,人就成熟得了不得的现象很多,甚至12-3岁就能感悟人生的也有。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那些作者本人并不是那个年龄段。也就是说,这可能是当时的社会对这个年龄段的人的看法。从这个角度看,小青女可能确实是个特例,因为她的成熟是用她自己的笔表现出来的。
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当年的孩子们受教育的过程中就是要对人生、前世后世进行重大思考。从5岁就开始思考,到了15岁就已经成了哲学家了,18岁就成佛了。
看看西方的青少年,基本上都是20出头才让人当回事。25岁能出重要作品的就已经算是天才的范畴了。青少年也有干成年人的事的,主要是恋爱、迷惘,也写诗,但是除了成年以后出了名的,基本上被视为青春期的产品,自以为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弄不好还让成年人作家幽默上一番,变成了喜剧的讽刺对象。当然,也有真悲壮的,那主人公也是以天真纯洁或者幼稚无知的姿态出现,展示的是社会的复杂性,很少有真老于世故的。
再看大学生,18-22岁。记得我在这里说过他们是小屁孩儿,有人反驳说他们已经是成年人。我天天和学生打交道,而且看着他们在大学本科、硕士、甚至博士生的过程中一点点地变化和成熟起来。在我眼里,18-22岁的有不少有潜力的栋梁之才,但是毕竟还不是。我和家长们的视角不一样,我不大会觉得我的学生忽然一下子长高了,会说几句大人话了,就忙着崇拜他们。
从现代历史上看,学生运动在西方,好像很少有中国的学生运动的重要地位。远了不说,英国法国等60-70年代的学生运动,到了现在看看不过是一场带有浪漫色彩的荒诞戏。到了90年代,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们当年多么煞有介事地崇拜中国的伟大领袖,学生领袖如何在大学校长的办公室地上做爱,吸毒。总而言之,还是一群有劲儿没处使的青少年。
不久前,学生们又运动起来了,这次是为了国际事务。英国各个大学的学生为此对学校提出谈判条件,否则上街游行罢课示威。不过,有记者去他们斗争的前线采访,发现有的人都不知道他们自己到底是在为什么而斗争,把两边立场弄颠倒了的有,提出漫无边际的条件的也有,甚至有人借这个机会要求给自己提高打工工资。旁边有成年人跟他们理论,那个没有逻辑才让人长见识。听说有的家长不干了,我们拚命赚钱让你上学,谁让你去游行罢课了,考试不及格,看我怎么收拾你。结果,这次时间不够长,大学也没有因此而停课,学生们闹腾几天就散伙了。我想,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将来长大了,也算是他们一次参与社会的经历。可是没有人会真以为他们为社会做出了多么大的贡献,历史书上也不会对他们的行动大肆宣扬。
再看中国,五四以来的学生运动,被赋予了空前的历史意义。注意:我这里没有维护政府角色的意思,孩子不听话是不是就得受那样的暴力待遇?这个恐怕没有太多的人能够想得通的。当然,不妨碍有人愿意就这个角度争论下去。
但是,我这里要说的是社会对青年人的期待问题。一项重大的历史和政治变革的使命,难道要让学生来完成?18-22岁的?为什么在西方大学生就没有那么大的威力,到了中国就有了呢?我觉得这里面有很深层的中国社会中亲子关系的背景。在中国,子女是希望,家长没有多老,就觉得自己的使命到头了,盼着摇篮里的孩子能够延续自己未完成的幻想。家长听到孩子说上几句颇有哲理的话,尚不知孩子自己都不清楚自己为什么那样说,就开始激动地认为孩子能掌管天下大事了。更不要说上了名牌大学,真了不得了,你要是跟家长说你孩子来当国家总理吧,这家长都不会拒绝。
比较有意思的是,很多华人家长对欧美教育津津乐道,觉得能够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拿孩子当大人对待,亲子关系更为平等。可是,往往被忽视的一点是,这种亲子关系实际上是要求家长的花更多的心思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家长是表面随意,实际更强势。不过,很多欧美的家长往往在这个教育过程中没有能力实践这种强势,孩子就变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小流氓。当然,上了正经大学的,还不至于那么差。但是,总体上,大学生在社会上的形象是,一个聪明、有前途,但是没有谋生能力,没有管理经验的群体,离担当历史使命还早了去了。
总之,当孩子们忽然说起大人话来,先不要忙着讨论他们当总理的事儿。建议家长们赶紧去厕所洗把脸,冷静冷静。嘿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