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的人最想家---纪录片《铁路沿线》观后 |
送交者: 晓德 2003年09月22日20:34:29 于 [五 味 斋] 发送悄悄话 |
之前,我从没有对城市里的那些流浪者有过深刻的思考,因为每当看到那些乞讨的双手,都会条件反射般想到可能遭遇骗子的可恶。从来没有想过深入流浪者的内心世界,所以只是用表象和我们这个社会越来越司空见惯的“常识”拒绝给予他们可能是举手之劳的帮助。
直到看完杜海滨的《铁路沿线》---一部诞生在2001年的纪录片。 其实,早在2001年南方周末和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联合举办的中国首届个人独立影像展上就看到过介绍,但仅限于文字的感知,一直没有一睹影片的机会。昨天晚上,用100分钟的时间观看了刚刚在市场上淘到的碟,便深深沉湎于这群长年混迹于宝鸡铁路沿线的流浪者和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没有人想主动去流浪,除了我们这些大学毕业离家在外有固定工作的人自我呻吟之外。《铁路沿线》中每个流浪者发自内心的剖析和讲述无一全景地呈现了他们因生活所迫重压之下不得已的处境和无奈的选择。有的是出门打工后老板卷款而逃无钱回家找不到工作,有的是在城市里因身份证没带被收容遣送途中扔在了宝鸡,有的是父母离异父亲杀人后逃走生母又被拐卖到安徽自己无家可归,每个人都有着辛酸的故事,每个人刚来到铁路沿线时都想着暂时在这里栖居等找到工作就立刻离开这里。 然而他们没有选择,因为社会给予他们的更多的都是歧视,是保安对财务的抢夺,是公安对他们殴打和他们自己内部时而出现的纷争和打斗。社会不接纳他们,把他们抛到了边缘,于是只能散落于铁路沿线,与隆隆的火车声相依为命。在这样的境况之下,想不做坏事也难。 这里也不是想为他们开脱,我们的财物遭到侵犯当然谁都会对窃贼愤怒,只是在个人感觉之外,后面的原因也许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责任也不是单个个体独自可以承受。 这些人几乎都遭遇过收容、遣送、殴打、欺骗甚至劳教,这样本来就有着残缺的人生如果再缺少了社会的关注,所能产生的结局自然是可想而知。 《铁路沿线》里的主人公有小有大,个人的经历和对事物的看法千差万别,但无一例外他们的家庭都居时下社会的最底层。制作人通过最直白的拍摄手法将他们的生活和内心完整地记录下来,小龙对玩具枪的痴迷,只有九岁的火狐狸对在马戏团认识的姐姐的思念和与她一起游览人民公园时快乐的怀念,甘肃小胖对父母离异后个人遭遇的伤感,小四川在流浪街头后依然想体面做人想方设法打扮自己的虚荣和最后有些神经过敏的大跳霹雳舞......与之相对比,是旁边居民对安全的忧心冲冲、铁路看护工的司空见惯、铁路警察面对镜头的自我辩解和废品收购站老板7斤半废品算7斤的冷漠。镜头几乎始终都集中在铁路沿线,偶尔轰鸣而过的火车打断主人公或悲情或沉闷或无奈的讲述。仅有的几次视线离开铁路不是崔健个人演唱会宣传车就是车站到开车的广播,人间的冷暖,世态的艰难,在电影里被渲染得淋漓尽致。 最让我难忘的人,是甘肃小胖,这个10几岁的男孩,一再表达着以后赚点钱就回家再也不出来了的愿望,而他的父亲先后三次离婚(用小胖的话说是“娶了三个老婆”),“比较坏”的老爸在杀人后逃到新疆前只给他留下了半袋麦子和面粉,最后他和奶奶与叔叔和“碎妈”(估计是婶子之意)生活但“碎妈”并不喜欢他,于是他只好离家出走,而他的生母跟一个兰州人走后被卖到了安徽,把他接到安徽,继父对他也不好,他不得不离家出走。出来后却被屡屡欺骗,干活老板不给工钱。 讲述中,旁边穿行而过的货车声中小胖沉默着,并若有所思地仰望天空掩饰着眼里即将滴落的泪水。 很少有人会耐心地倾听他们的故事,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自己的这个世界,只是心无旁骛地关注着小我。 除夕的晚上,这伙平时打打闹闹的人高喊着“开PARTY”,而他们自己编或者从同道那里听来的歌曲无不透露着内心的苍凉和对家的渴望。小龙在唱那首“世界上的女人没有一个好东西”之前还特意解释“并不是所有的女人都不好”,而这首歌是他在广州和一个刑满释放回到老家媳妇却跟别人跑了的大哥学的。 流浪的人才最想家,对家的渴望也许非我们这些身在故乡之外有着固定收入和工作的人所能企及。这从小龙后来被一个“公安叔叔”收留并有了事做后的欣喜中可以看到,他自己也对有了稳定的生活开心不已。 杜海滨拍摄时铁路沿线的那群人已经各奔东西,有的有了工作,比如小龙;有的走上了另一条不合社会秩序的道路,比如那个对着镜头说“我做什么我不能告诉你”的男孩;有的已经不知去向,还有的,是那个德阳的“四川”,据铁路沿线的同伴说已经疯了,常常裸体在街上跳霹雳舞...... 共处于同一片蓝天下,谁该为他们的命运负责?我们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表达着简单的爱憎,却常常忽略了身边这样一群存在的真实。 流浪的人最想家,那个可爱的甘肃小胖现在又在哪里呢? (晓德 2003.9.23 凌晨1:04分于长春 http://xiaode.vip.sina.com)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