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红树林
万维读者网 > 五 味 斋 > 帖子
一次事先张扬的电影放映事件——另眼看《十面埋伏》
送交者: 赵亮 2004年10月07日15:55:14 于 [五 味 斋] 发送悄悄话

我历来认为,在电影方面,相比于好莱坞来说,不单中国电影本身——技术上、内容上,是简单的、原始的,而且我们的观众——认知能力上、意识层面上,更是幼稚的、单纯的,找个喻托,这一点与中国足球倒是真有几分相似。尽管这种看法早就很脆弱地湮灭于成堆的从非奥斯卡的欧美电影节上倾泻而来的金银雕像中,但我仍然固执地坚持这一论调,并不无戏谑地把那些金银雕像称为我们在欧式资产阶级文化沙龙中赢得的精神自慰,要知道,在“太太的客厅里”举行的那些聚会上,无论是印第安的黄金,还是非洲的象牙,抑或东方的春宫图,总能引起阵阵惊叹的欢呼。

我们的简单和幼稚很容易地会在大家共同关注一部电影的时候得以充分地显现。比如,《十面埋伏》既出,全中国的观众——看过这部片子的、没看过只是听说过的、专业的、非专业的,几乎立即都变成了张艺谋前妻的娘家人,千夫同指,敌概共仇,由编剧而演技,由演技而台词,由台词而情节,由情节而导演,由导演而全片,由全片而现实,把张艺谋同志并章子怡小姐及刘德华、金城武先生批了个体无完肤,一塌糊涂。直到今天,档期虽已过,尘埃仍落定,谈必骂《十面埋伏》依然是中国人标榜自己层次脱俗和内心纯净的一个重要的时尚标签儿。

当然中国人的瞬间集体同方向倾斜的习惯是由来已久的,是深侵骨髓的,这既得力于先天传统文化的蒂固默化,也是后天迁就社会政治环境自我塑形的结果。特别是当我们共同对一个精神范畴内的“事件”作出否定判断的时候,那种趋之若骛争先恐后的劲头,简直可以用忘我的狂喜来形容。咱们回想一下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现在看来那完全是一个吸毒过量陷入意识迷狂的疯子。

不过从大文化的积淀和挖掘民族劣根的角度来谈论一部电影总觉得有些假模假式离题太远,如果没功夫和能力一点一点细抠的话,估计很难再绕回本来所欲讨论的中心,哪怕这种方法事实上才是最正确的道路,哪怕我们在电影评论的终极之处肯定无法躲避这些深层次的巨大思考。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中国电影还根本没有资格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来为审视非质化中国的目光所关注。

所以,大多数中国人现在只能扮演一个在电影院里窃窃私语的的观众角色,以现实生活层面共有的喜好和优劣标准来重新解读电影,不客气地讲,他们仍然停留在给《大众电影》杂志的“影院人语”栏目写信指出在某部古装戏里发现了电线秆子的水平。因此,他们才会质问《十面埋伏》的情节的不合常理,他们才会失笑于刘德华们的古文台词,他们才会计较地理天气的真实可信,他们才会象一群过家家的小女孩儿一样死死抓牢前因后果这条主线,紧缚想象力的翅膀,拼命地试图复制生活的原态。

似乎没有人愿意走出电影院,站得离银幕更远一点,看看电影放映之前和放映结束以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我们这样做了的时候,我们会清楚地看到,《十面埋伏》的出现,其实是中国电影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产物。我的意思是说,即便没有《十面埋伏》,也肯定会有一部叫作《夕阳箫鼓》或者《阳关三迭》或者《胡茄十八拍》或者《广陵散》的电影,以同样的状态横空出世。

有那么一阵子,大概一年多了吧,我翻开报刊杂志、我打开电视、我上网浏览——先是几条捕风捉影的小道消息,再是时不时的新闻发布会或某个相关人士抽冷子露的只言片语,接着是演职人员私下或公开的种种真假传闻,后来逐渐不断有“偷拍”的剧照“曝光”,即而有奖竞猜短信问卷各类影像载体充斥了精致的预告片,最后,在北京,一个几乎把华语世界娱乐明星一网打尽的哥斯拉型“大趴”拉开了首映的序幕——有远及近,有疏到密,由清到浓,关于张艺谋拍摄一部武侠电影的资讯,飓风一样蛮不讲理地将我裹挟其中。这还不算完,放映之后,新一轮的评论(无论好坏)暴雨又一刻不停地冲刷着我的大脑。我走着,我吃着,我睡着,我醒着,无时无地,章子怡冷艳的舞姿、刘德华金城武古装的扮相、张艺谋吭吭哧哧的低语,始终都在轮番冲击着我的视觉和耳朵。终于,我举旗投降,我甘拜下风,我五体投地,我服了THEM,一改任何对影片都坚守盗版碟上市的习惯,割下三十大毛,哭着喊着冲进了电影院:他大爷,俺看《十面埋伏》!俺看还不成吗?

看完电影之后,且不管应该如何评价(恐怕张艺谋们也不会管),眼睁睁地,《十面埋伏》的票房加各种附加收入就破了记录,投资的人拍电影的人演电影的人全都赚了个盆满钵满。

回过头来,我们抛开电影本身,把整个过程——从新画面与张艺谋(我们或许应该把他们看成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一个人或一个公司)开始策划这部电影到造势宣传到拍摄到再宣传到放映到收取利润——串起来看,看到了什么?三个字:好!莱!坞!这次事先张扬的电影放映事件,完全是中国电影对好莱坞式电影制作方式的一次史无前例的模仿。

1917年威廉.福克斯先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南部这块叫作冬青林(HOLLYWWOD)实则盛产无花果树质貌多样的土地上打下了第一根基桩着手建立一家电影制片公司,差不多是一夜之间,一套以无限细化的团队分工、流水线作业、明星制、制片人制、导演制等等“新大陆式”理念为精髓的电影制作模式就成功地运做起来。从20世纪福克斯艰苦创业到现如今八大电影公司傲视全球;从《火车大劫案》、《一个国家的诞生》到《城市之光》、《叛舰喋血记》到《青山翠谷》、《金刚》到《宾虚》、《公民凯恩》到《欲望号街车》、《桂河大桥》到《美国往事》、《教父》到《克莱默夫妇》、《金色池塘》到《与狼共舞》、《勇敢的心》到《泰坦尼克》、《指环王》,在为人类奉献了电影艺术中不计其数的丰碑、平庸、垃圾的同时,好莱坞也找到了如何制作一部电影的最好的三段论方法——观众想看什么电影?如何最快最有效地拍摄一部电影?怎样让观众坐到电影院里看我的电影?一句话,想尽一切办法赚观众的钱。

尽管模仿得有些小巫见大巫,尽管模仿得只及皮毛,尽管模仿得稍显笨拙,但比较好莱坞电影的资金厚度以及其它相关因素,谁都不得不承认,《十面埋伏》的这次模仿是成功的。中国大陆最高额的投资、最顶级的导演、最炙手可热的演员、最优秀的制作组合、最大密度的映前宣传、、、、、、它几乎具备了一切好莱坞大片的特征,更重要的一点是,它赚到了足够多的利润。

事实上,这种模仿在《十面埋伏》之前的《英雄》时期就已经开始了,不同的是那次并不象现在这么坚决,这么有目的性,那次制片方似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保密和打击盗版上。相同的是两部影片都在一片评论熊市中票房大涨。日前传来的《英雄》在北美夺得两周票房冠军的消息既是给一年前批评者的耳光,也是对制片公司行进方向的肯定。

顺便提一下,前几天在www.jjnwx.com看到了那篇在网上已经传遍的《〈英雄〉北美票房称雄真相》,觉得十分可笑。我想写这篇文章的人太不把美国观众的欣赏水平当回子事儿了,我所知道的是,无论如何,在美国,电影的票房是糊弄不来的。

当我们这样看待“《十面埋伏》事件”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影片本身的质量如何,并不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不,我的意思并不是抛弃艺术的唯商业论电影观。

我要说的是,无论艺术电影还是商业电影,它们都必须,也只能,共同存在于一种游戏规则下。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它们都得待在“市场”里才能活下去。这里头也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自己洗牌,自己积累,自己琢磨。不停地无限接近于“商业”和“艺术”的“激情交叉点”。我们看今天的好莱坞,连《水世界》和《特洛伊》以及《亚瑟王》这样的大投入都敢拍成烂片,为什么?吃饱了撑的?不是,是他们非常清楚,为了“艺术”(自觉地或者不自觉地),他们可以这样做,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他们不怕做不出经典,最终总能把失去的和应得的再赢回来。所以,他们才有了数不清的“《女巫不莱尔》奇迹”(投资40万美元票房1亿4000万美元)。

所以,对电影(甚至所有文化艺术门类)来说,要艺术还是要商业,并不是一件矛盾的事情,脱离“规则”走哪个极端都是错误的。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中国大陆公映了一部彻头彻尾的A片——比如《深喉》什么的吧,那么它第一年肯定能拿到全国票房的冠军。好,制片公司一看这能赚钱,于是全体演员上床,第二年,可能,还是这样一部电影票房第一。但是能够肯定的是,第三年以及多少年以后,任何一部A片都不会再有这么好的成绩了,甚至都得赔钱。那么什么样的影片火了呢?一部比一部品位更高的、更具观赏性和更深层次内涵的电影,成了一年又一年的票房招牌。

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常常耻笑好莱坞是不懂艺术的乡巴佬,多年以来他们一直固执地在家里鼓捣自己的“闷骚”电影。确实,他们的电影品位不低,几乎片片儿都是精品名垂史册。不过到了90年代,他们发现陷入了困境。以法国为例,有时候他们一年所拍的全部电影的票房(在法国本土)都抵不上区区两三部好莱坞大片的收入。什么原因呢?法国观众素质下降了?到现在他们也没想通。他们死不承认其实美国电影就是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当然不是全部)。承认不承认都不要紧,要紧的是还得生存。于是,吕克.贝松们脱颖而出,于是,向好莱坞学习,于是,《杀手里昂》既让我们流泪,也打开了我们的钱包,于是,即便是拍出了《龙之吻》,法国人也不感到丢份子了。

具体到中国电影来说,当然,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最好是少走弯路,特别是要避免只重商业积累而忽视艺术深度的错误。然而,这也并不能成为如此众口一词地贬低《十面埋伏》的理由——谁说《十面埋伏》的艺术水准不高呢?在《一次事先张扬的电影放映事件(二)》中,我将跟大家讨论,我为什么说《十面埋伏》一部伟大的电影。 如果我工作不忙、烦心事儿不多的话。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3: 阿诺,加油!!
2003: 肥皂泡 之 拍三角(图文)
2002: 在美国做医生的经历
2002: 中国如何打赢第三次世界大战?